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策略

发表时间:2020/4/30   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2020年2期   作者:孟小柳
[导读] 现行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主动型的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生学习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不仅仅是主动的语文学习,更是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经济开发区中心小学  孟小柳

【摘要】现行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主动型的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生学习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不仅仅是主动的语文学习,更是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并贯穿于学习的始终,本文将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  提出问题能力  科学呈现  问题质量
        学习语文的过程也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从本质上讲,问题是产生学习动机的根本原因。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就目前情况而言,学生提出问题的情况很令人担忧。年龄小的学生提问还算积极活跃,但往往抓不住重点;随着年龄的增加,学生主动提问题的人数和次数开始下降。所以我们应在阅读教学中重视学生提出问题,应有强烈的改革提问设计的意识。
        一、精心设计,合理科学呈现问题。
        1、精细设计问题。提问的繁杂细碎,是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提问设计的不周,实质上是阅读教学没有力度的表现.语文课堂要竭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有意识地为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供阶梯,引导他们一步步登上知识的殿堂。课堂呈现的问题如果想有价值,就必须精心设计、合理策划。这就要求语文教师首先要认真研习教材,探明课文的关键处和可疑处,了解学生学习的重难点,据此而设疑,方能真正起到开启疑窦的作用。
        2、注意问题的引导。要把握学生认识矛盾的焦点,切中“愤”、“悱”之机。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若能抓住学生“愤悱”之机呈现问题,则可“一石激水起千层浪”,激活学生思维。
        3、重视学生的需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所得。要区别不同的主体对象呈现问题,即关注潜能生的课堂活动。对于中游生,呈现的问题应以容易回答为佳;而对语文能力较强者,呈现的问题宜难一些。这样优等生、后进生均能有所悟,亦各有所得。
        二、突出重点,紧抓文本的主要问题。
        阅读教学中的主要问题是相对于阅读教学中那些零碎的﹑肤浅的﹑学生活动时间短暂的应答式提问而言的,是指对课文阅读教学过程能起主导作用和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和创造的重要的提问。对于主问题的设计应当遵循这样几个原则:
        1、根据教学的重点、难点进行设计。问题不一定大,也不一定重要,但一定要能涵盖文本理解阅读的重点和难点,即这一问题提出后,学生的思维会很自然地被引导到文本的阅读、理解上去。
        2、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进行设计。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必须对学生构成吸引力,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这样才能一起学生的思维兴趣,引发主动思考。
        3、根据文本的内部主线进行设计。


切入点和落脚点都应与文本联系。有些问题表面看与文本没有必然的联系,但要解决这一问题,师生必须以文本为主要依据,那么这种问题,也是好的问题。
        三、充分阅读,提高提出问题质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我平时的教学中十分重视学生的阅读实践,有层次地组织学生的读书活动。一节课中,学生几乎用了三分之二的时间自己读书,他们通过自己的读书实践,理解课文内容,不断加深体验,不同程度地“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如果我们把课堂阅读看做一条龙的话,提出问题就是我们教师点上去的眼睛。引导学生读书时,既注意到全班学生的统一要求,又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差异,注意教给读书的方法和提出弹性的要求,如,学生读课文时,可以读一遍、读二遍,若有时间也可以读三遍,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这是提出问题的基础。
        对同一篇课文,或同一个人物,学生往往会产生不尽相同的感受和反映。只要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就应该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
        四、重视三问,实现提问层层推进。
        1、问疑点,带领学生进入环境。孔子曰:疑是思之始,学之端。选择教学内容的疑点来提问,目的是达到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不协调”,引起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冲突,把学生带入所呈现的有关的情景中,激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的迫切愿望,诱发探索性的思维活动。
        2、问重点,启发学生认真思考。每堂课都有重点,它是学习的核心部分。学习的效果如何,主要看学生是否围绕重点展开思考.定点内容要放在突出的地位,使学生切实掌握。课堂教学中,应在重点处呈现问题,展开讨论,以问题促思考。
        3、问难点,克服学生为难思想。学生学习新知识都不同程度地会感到难学,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往往将成为今后学习的障碍.因此难点的突破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在难点处设问,有铺路搭桥的作用可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要循序渐进地呈现问题。教师呈现问题宜如功伐坚木一样,由易而入难,由浅而及深。这样学生才不至于听“问”而却步。由易到难,才能使学生乐于思考,我们呈现的问题如果能做到孔子所说的“不躐等”(要循序渐进)、“不凌节而施”(要按深浅次第进行教育),学生在回答中节节胜利,才能促进积极思考,学习劲头倍增。
        科学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是师生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方法。教师必须深入地钻研教材,全面地了解学生,精心设计好课堂的每一个问题,把握好呈现问题的时机,有层次、有步骤地向学生呈现问题,这样才能在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得到最大的效益
【参考文献】
1、蔡爽《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创新》
2、秦莉《浅谈语文教学中的主问题》
3、肖建宣《有感于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提问教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