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本次实验将针对脾肾阳虚型肝硬化腹水患者使用中医药三联疗法,分析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本次实验选取了2013年3月-2018年9月前来本院进行疾病检查及治疗的患者为对象,经过专业的科室检查,其属于脾肾阳虚型肝硬化腹水,并需要开展对症治疗。在自愿参与实验调查的患者中,采用硬币随机法,对130例患者进行病情结果讨论。对照组患者采用西医治疗,观察组则为中医药三联疗法,分析治疗成果。结果:从治疗结局上看,观察组患者的中医症状积分降低幅度更大,且在腹围、体质量以及24小时尿量等方面均有更好的改善。在中医药三联疗法后的总胆红素水平上,观察组为(29.3±12.5)umol/L,对照组则为(32.2±12.6)umol/L,组间对比差异显著。结论:采用中医药三联疗法有助于患者肝硬化腹水的改善,且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医药三联疗法;脾肾阳虚型;肝硬化腹水;临床疗效
肝硬化失代偿期的常见并发症则是肝硬化腹水,而有研究表明,该疾病一年的死亡率超过了15%,而2年内的死亡率则超过44%【1】。但是在该疾病的治疗上单一措施的改善效果小,且由于疾病的复杂性难以提出更为有效地治疗方案。本次实验选取了了2013年3月-2018年9月前来本院进行疾病检查及治疗的患者为对象,确诊为脾肾阳虚型肝硬化腹水,并需要开展对症治疗。其讨论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实验选取了2013年3月-2018年9月前来本院进行疾病检查及治疗的患者为对象,经过专业的科室检查,其属于脾肾阳虚型肝硬化腹水,并需要开展对症治疗。在自愿参与实验调查的患者中,采用硬币随机法,对130例患者进行病情结果讨论。其中,男性66例,女性64例,患者年龄在35-6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5.6±3.9)岁。所有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上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西医治疗,首先则是对钠和水的摄入限制,其次,可以使用利尿剂,如呋塞米(20-40mg/d)、螺内酯(40-100mg/d),此外,根据尿量和体质来调节用药剂量。最后则加强肝功能的保护,在抗病毒治疗上加强注意。
观察组则为中医药三联疗法,其包括温阳逐水膏(成分包括肉桂、甘遂、冰片、牵牛子等),其制作成贴敷剂;此外选择上腧穴行隔姜灸,在使用温阳逐水膏,每天1次,留药4-6小时。随后,可以服用参附仙桂颗粒(包括党参、白术、茯苓、泽泻、桂枝等),每天1次。
1.3 评价标准
本次实验需要进行肝功能检查(ALT、AST、TBil),了解患者的病情改善情况,加强辅助检查。随后,采用中医症状积分评定量表进行分析。关注安全性结果。
1.4统计方法
对脾肾阳虚型肝硬化腹水患者的治疗结果进行讨论,以SPSS19.0专业计算软件为基础,在本次实验中,针对基础情况和肝功能评价上采用计量统计,在有效率上则为计数统计,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从治疗结局上看,观察组患者的中医症状积分降低幅度更大,且在腹围、体质量以及24小时尿量等方面均有更好的改善。如表1 所示。
表1 两组患者腹围、体质量以及24小时尿量的对比分析(x±s)
在中医药三联疗法后的总胆红素水平上,观察组为(29.3±12.5)umol/L,对照组则为(32.2±12.6)umol/L,在ALT和AST水平对比中,观察组则为(58.3±17.2)U/L和(68.3±19.2)U/L,对照组则为(84.6±20.5)U/L和(95.3±24.1)U/L,组间对比差异显著。
最后,在临床有效率的对比中,观察组的改善总有效率为87.7%(57/65),对照组则为67.7%(44/65),即两组患者以观察组改善更优。
3 讨论
肝硬化是不同致病因长期作用,导致的肝脏出现慢性、弥漫性肝病的末期,而腹水则是肝硬化失代偿的主要表现【2】,且至今治疗无特效方案。在西医治疗中主要是采用利尿、腹水超滤回输等等,但效果有限。
在中医范畴中,肝脾失调则是膨胀的主要因素,久病不愈则会累及肝脏。故而在治疗中的首要原则则是坚持“温补脾肾、化气行水”【3】。采用中医药三联疗法有利于改善临床症状,缓解“脾肾阳虚”的症状,发挥药剂的高效用。
综上所述,采用中医药三联疗法有助于患者肝硬化腹水的改善,且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程欢迎. 脐火疗法治疗脾肾阳虚型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研究[D].河南中医药大学,2016.
[2]张湘宜. 中西医结合治疗脾肾阳虚型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疗效观察[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8.
[3]马素平,程欢迎,顾亚娇,郝尧坤,吕莹,李艳敏,赵文霞. 中西医结合治疗脾肾阳虚型肝硬化腹水28例[J]. 中医研究,2016,29(10):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