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依靠影像学超声检查方法来进行乳腺癌患者的超声图像分析,检查乳腺癌的主要声像特点,并对超声检查的诊断率进行评价。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普外科2018年1月—2020年1月普外科收治的乳腺癌患者57例,对所有患者的超声图像进行癌周组织情况、乳腺边缘形态、内部钙化程度以及乳腺后方回声的检查。结果:①肿块形态不规则,纵径(前后径)通常大于横径,与周围正常组织分界不清,边缘可表现为模糊、成角、微分叶或毛刺,无包膜回声;肿块内部多为不均匀的低回声,如有钙化可出现强回声光点,部分有声影;肿块后方回声衰减,侧方声影少见。②CDFI显示乳腺肿块有较丰富的高阻血流信号;③部分患者可探及患侧腋窝处回声较低的增大淋巴结。④对于临床出现的典型性乳腺癌的超声图像分析为肿块形状不规则、周围回声较高、出现钙化、纵横径比值> 0. 77、肿块后方回声衰减,对于小型乳腺癌患者的超声图像则无此种特征。⑤恶性乳腺癌超声图像显示癌症周围肿块的声晕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厚与变实。结论:超声在检查乳腺癌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样在超声图像中显示出的高回声环声像图特征也同病理学检查结果相符合。
【关键词】乳腺癌;超声图像;病理学检查;分析
乳腺恶性肿瘤中约98%为乳腺癌( breast carcinoma)。我国乳腺癌发病率较欧美国家为低,但近年来在大城市中的发病率正呈逐渐上升趋势,已成为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来自乳腺终末导管小叶单位的上皮性恶性肿瘤。乳腺癌常发于40 -60岁的妇女,小于35岁的女性较少发病。男性乳腺癌罕见,约占全部乳腺癌的1%。癌肿半数以上发生于乳腺外上象限,其次为乳腺中央区和其他象限。乳腺癌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雌激素长期作用、家族遗传倾向,环境因素和长时间大剂量接触放射线和乳腺癌发病有关。5%~10%的乳腺癌患者有家族遗传倾向,研究发现抑癌基因BRCAI点突变或缺失和具有遗传倾向的乳腺癌发病相关。预计约20%的遗传性乳腺癌患者中可查见突变的BRCAI基因(约占所有乳腺癌的3% )。乳腺癌通常为单发,但也可为多发、双侧性,或发生于副乳。临床常表现为乳腺肿块、伴或不伴疼痛,也可有乳头回缩、乳头溢血等,肿瘤广泛浸润时可出现整个乳腺质地坚硬、固定;腋窝及锁骨上有时可触及增大的淋巴结,也可发生纵隔淋巴结、肝脏、骨等转移而出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由于现代医学技术的不但发展,对于乳腺癌的诊断方法也是多种多样。但临床常用诊断为影响学检查,其中又以超声检查作为常用诊断方法。但是由于乳腺癌的诊断由影像诊断医生提供,往往会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与漏诊率。需要医生具有长期的临床经验与丰富的影像学诊断知识才能判断。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普外科2018年1月—2020年1 月乳腺癌患者57例。患者年龄24—67岁,平均年龄(42.3±2.1)岁。57例患者中52人有生育史,所有患者经过超声检查与病理学检测和实验室检测均证实为乳腺癌。所有患者具有知情同意权。
1.2方法
超声仪器选择HITACHI AviusL及 GE P3彩超诊断 , 7. 5 M H的探头。 让患者平躺,将仪器在乳腺的各个象限进行纵切与横切的图像检查。重点观察癌周组织情况、乳腺边缘形态、内部钙化程度以及乳腺后方回声。
1.3图像处理
记录患者的病灶图像,观察患者的癌变组织周围影像并进行分析
2结果
2.1 57例乳腺癌患者术前超声与术后病理证实情况
导管原位癌8例、小叶原位癌5例、浸润性导管癌28例、浸润性小叶癌2例、髓样癌1例、黏液癌2例、鳞癌1例、化生性癌1例、乳腺病2例。符合诊断患者53例(确诊率92.8%)。漏诊错诊4例,其中误诊为导管原位癌2例,病理结果显示为浸润性导管癌1例,浸润性小叶癌1例;误诊为乳腺病2例 , 病理结果为浸润性导管癌 2例。具体见表1
表1 57例患者超声术前与术后病理证实情况对比
.png)
2.2 57例患者乳腺癌病理分型与超声图像特征
由表2观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分型与超声图像特征的关系。
表2 57例患者的临床病理分型与超声图像特征
.png)
3 讨论
3.1乳腺癌的病理分型
3.1.1非浸润性癌(noninvasive carcinoma )
分为导管原位癌和小叶原位癌,二者均来自终末导管-小叶单位上皮细胞,局限于基底膜以内,未向间质或淋巴管、血管浸润。具有发展为浸润癌的趋势,但非必然如此。①导管原位癌( 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DCIS) 导管明显扩张,癌细胞局限于扩张的导管内,导管基膜完整。。DCIS为非浸润性癌,是局限于乳腺导管内的原位癌。钼靶X线检查上多表现为簇状微小钙化灶。采用以核分级为基础,兼顾坏死核分裂象,将DCIS分为3级,即低级别、中级别和高级别。高级别DCIS往往由较大的多形性细胞构成,核仁明显、核分裂象常见,管腔内常出现伴有大量坏死碎屑的粉刺样坏死。低级别DCIS,病变范围超过2mm,由小的、单形性细胞组成,细胞形态、大小一致,核仁不明显,核分裂象少见;中级别DCIS结构表现多样,细胞异型性介于高级别和低级别DCIS。经活检证实的导管原位癌如不经任何治疗,20年后,其中30%可发展为浸润癌,说明并不是所有的导管内原位癌都转变为浸润癌,如转变为浸润癌,通常需历经几年或十余年。转变为浸润癌的几率与组织类型有关,高级别DCIS远远高于低级别DCIS。
②小叶原位癌(lobular carcinoma in situ, LCIS)扩 张的乳腺小叶末梢导管和腺泡内充满呈实体排列的肿瘤细胞,小叶结构尚存;细胞体积较导管内癌的细胞小,大小形状较为-致,核圆形或卵圆形,核分裂象罕见。约30%的小叶原位癌累及双侧乳腺,常为多中心性,因肿块小,临床上一般打不到明显肿块,不易和乳腺小叶增生区别。LCIS 发展为浸润性癌的风险相对较小,具有癌变间期长、双侧乳房、多个象限发病的特点。终生发生癌变的概率为5% ~ 32% ,平均癌变率为8%。
3.1.2浸润性癌(invasive carcinoma )
①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 )即非特殊 型浸润性癌,由导管内癌发展而来,癌细胞突破导管基膜向间质浸润,是最常见的乳腺癌类型,约占乳腺癌70%。镜下,组织学形态多种
多样,癌细胞排列成巢状、团索状,或伴有少量腺样结构。可保留部分原有的导管内原位癌结构,或完全缺如。癌细胞大小形态各异,多形性常较明显,核分裂象多见,常见局部肿瘤细胞坏死。肿瘤间质有致密的纤维组织增生,癌细胞在纤维间质内浸润生长,二者比例各不相同。肉眼观,肿瘤呈灰白色,质硬,切面有砂粒感,无包膜,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活动度差。常可见癌组织呈树根状侵人邻近组织内,大者可深达筋膜。②浸润性小叶癌( invasive lobular carcinoma )由 小叶原位癌穿透基膜向间质浸润所致,占乳腺癌的5% ~ 10%。癌细胞呈单行串珠状或细条索状浸润于纤维间质之间,或环形排列在正常导管周围。癌细胞小,大小一-致 ,核分裂象少见,细胞形态和小叶原位癌的瘤细胞相似。约20%的浸润性小叶癌累及双侧乳腺,在同一乳腺中呈弥漫性多灶性分布,因此不容易被临床和影像学检查发现。
3.1.3特殊类型浸润性癌
乳腺特殊类型浸润性癌的预后有较大差异。患者预后较好的类型包括:髓样癌、小管癌.黏液癌等。患者预后较差的类型包括:浸润性微乳头状癌、化生性癌、炎性乳癌富于脂质性癌等。
3.2乳腺癌的超声图像分析
3.2.1癌变肿块形状不规则
在对肿块进行超声扫描后形状多为模糊、成角、微分叶或毛刺。在57例患者超声显示均具有此特异性差异,且形状与病灶大小程度有关。在患者的误诊情况中主要是由于浸润性导管癌的2例患者的肿块形状较正常无明显的差异性,与周围组织黏连情况较轻而被误诊为乳腺疾病。
3.2.2癌变周围高回声
周围高回声环的厚度多平均在3mm,主要是由于癌症肿瘤在向周围进行扩散浸润的过程中会引起周围组织的胶原增生与组织纤维化。57例患者的超声显示大多数患者出现癌变周围的高回声环,其中以浸润性导管癌、导管原位癌与小叶原位癌多见。在误诊的情况中浸润性导管癌、浸润性小叶癌各有1例误诊成导管原位癌,主要因为其病灶较小周围组织形状较整齐,从而误认为良性癌。但此类对于小乳癌的诊断价值较小。
3.2.3长宽径比值
此种方法也是作为诊断恶性肿瘤的重要鉴别手段之一,恶性肿瘤在进行扩散或转移的过程中会脱离正常的生长范围而导致长宽的直径增大。临床常常以长宽比值>0.77作为判断肿瘤的界定值。但报道也提出>1作为诊断依据,临界值的划定仍有待商榷。在本实验中长宽径>0.77有18例,且存在着越小的病灶组织其长宽径的比值越大。在误诊为乳腺病的2例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长宽径比均<1cm,但比值大于>0.77cm,并且病灶边缘形状较正常,回声无高低区分度。因此在小乳癌的临床扫描诊断中,长宽径比值是值得进行作为参考的一项。
3.2.4钙化情况
乳腺的恶性肿瘤主要出现的是砂粒样钙化即出现100-500um的钙化,癌变组织后方回声无响应。因为恶性肿瘤在机体内部吸取营养,阻碍正常的身体代谢导致局部Ca、P的代谢生成使得其发现较困难。本实验中出现的13例钙化情况被认定为恶性肿瘤的可能性较大。
3.2.5后方回声衰减
在当前临床影像诊断中肿瘤内部的组织成分与腺体成分含量决定了在进行声像过程中的图像后方回声的衰减增强情况。57例患者的超声显示中仅存在8例后方回声衰减的情况,临床中实质性肿瘤均为低回声,因此回声类型无法作为准确的参考。
4 结束语
超声检查作为当前临床诊断乳腺疾病与判断乳腺癌的良恶性肿瘤都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但在本实验中也发现了超声检查虽有较高的确诊率,但仍存在着漏诊误诊的情况。要对低回声区、组织形态规则、临床体征检查不明显的患者要进行病理切片与其他核医学检查,要对所有患者进行病理核查与随访。更要提高影像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促进超声检查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希敏.445例乳腺癌超声图像分析[J].上海医学影像杂志,2001(10):212-213、226
【2】白敏、陈惠莉、杜联芳、许小云. 乳腺癌57例超声图像分析[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4(12):894-896
【3】田东旭.乳腺癌的超声图像分形分析[D].辽宁,大连医科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