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索眼科手术的感染风险因素及其控制措施。方法:对在本院收治的2000例眼科手术患者发生感染问题的情况予以回顾性分析,分析眼科手术室手术中的感染风险,提出感染问题的预防措施。结果:调查显示,1500例行白内障摘除术的患者中1例发生感染,300例行玻璃体切除术无感染情况,100 例行视网膜脱离修复术的患者无感染情况,20例行斜视矫正术的患者均无感染情况,26例行眼外伤手术的患者中4例发生感染,56例行其他眼科手术的患者中2例发生感染。总感染发生率为0.35%。结论:要确保眼科手术的安全,医护人员的防范意识与感染控制措施是根本。
【关键词】眼科手术;安全隐患;感染风险因素;控制
眼部结构十分精细,其损伤风险在于降低患者视力,重则丧失视力[1]。眼科手术的手术量较大,连续接台手术普遍存在,而大部分患者年龄较大,因其行动不便、伴有基础疾病以及合并症状,眼科手术室护理中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隐患,综合感染风险较大,其后果难以预测。因此认真开展灭菌消毒工作实现无感染环境是确保手术成功、患者健康的根本保障。本次研究,主要分析了眼科手术室护理活动的安全隐患及其风险防范措施,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分析2018年1月到2018年12月在本院收治的2000例行眼科手术的患者,男患者1200例,女患者800例,年龄10岁~74岁,平均年龄(45.1±16.4)岁;1500例患者行白内障摘除术 , 300例患者行玻璃体切除术,100例患者行视网膜脱离修复术,20例患者行斜视矫正术,26例患者行眼外伤手术,54例患者行其他眼科手术。
1.2方法
对2000例患者眼科手术过程产生的安全事故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总结眼科手术开展全过程的安全隐患因素,提出针对性的安全隐患防范措施。
2 结果
调查显示,1500例行白内障摘除术的患者中1例发生感染,300例行玻璃体切除术无感染情况,100例行视网膜脱离修复术的患者无感染情况,20例行斜视矫正术的患者均无感染情况,26例行眼外伤手术的患者中4例发生感染,54例行其他眼科手术的患者中2例发生感染,总感染发生率为0.35%。
3 结论
3.1 安全隐患风险因素分析
3.1.1术前患者自身风险因素
年龄较大的患者行眼科手术的安全风险较高,常见且多发的并发症包括眼部炎症、泪道阻塞、眼睑萎缩或上睑下垂等,这些症状同时影响到手术过程中消毒效果,特别是眼窝深及睑裂患者,这两类患者的感染风险居高。因其消毒存在局限性,包含复杂性的慢性系统性疾病[2]。特别是糖尿病患者因其免疫系统功能较差,长时间的服用激素药物以及处理效果不佳的手术前眼部消毒,易引起术后感染。加之,外科手术环境、医护人员手术室的卫生条件也是感染风险因素,而引起术后感染。若医护人员手部消毒不彻底,则引起术前感染,感染点主要集中在患者眼部及其周围组织。
3.1.2 术中风险因素
主要包括三点:(1)环境因素,即医源性感染:因眼部角膜较为脆弱,酒精、碘伏等消毒液对其组织损伤程度较大,因此手术前应当使用生理盐水洗眼,再施用抗生素眼液滴眼,无菌状态难以达到,而眼内玻璃体是最佳细菌培养基,若滋生感染,后果较为恶劣;眼科器械较为精细、非批量化,备用器械不多,进行临时清晰高压的情况较为常见,若器械清洗不到位,即产生安全隐患。(2)外科手术设备与医护人员:因复杂的外科器械的管道较长,彻底清洗难度较大,加之现场观摩学习的人员也是感染源范畴内。(3)手术步骤:治疗形式不正确、眼植入体的储存。例如硅油、重水以及惰性气体都是影响手术效果甚至是手术失败的诱因之一,重则引起严重眼内感染。
3.1.3 术后风险
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因其免疫功能较差而存在伤口破裂、渗漏以及伤口延迟愈合等风险问题。此外,代谢功能的紊乱与免疫炎症反应较差也会引起术后眼部感染。
3.2 感染预防措施
切实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几率,需从以下几点出发进行拓展:(1)手术室的防护,避免术中感染。手术室的感染无风险管理是手术成功的基础条件,同时也是评估医院感染率程度的重要指标[3]。需制定精细化的消毒隔离制度,护士严格认真开展灭菌消毒工作是确保手术成功、患者健康的根本保障。手术室合理布局,主要分为三个区域: 无菌区、消毒区、污染区。术前约30分钟开启层流空气净化系统,尽量避免参观或降低在最低范围内,环境指标均符合手术要求,温度控制在22~25℃为宜,湿度控制在45%~60%为宜,之于患者来说此环境较为舒适,手术中再予以调整。其次是完善手术室内消毒隔离的管理。术前严格消毒,术中开展无菌处理,术后严格清洗器械。接台时,按要求高压,使用前按照规范检查器械,手术器械物品需实现一人一用一灭菌,灭菌合格率达到100%,遵循《医疗废物管理制度》,消除污染源。(2)患者准备,首先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情况,术前1 d进行手术可行性情况复查。对于合并心血管和呼吸道疾病的患者,术中给予氧气吸入并开展心电监护。严格清洗患者两侧的泪道,从根本上降低消除泪道炎症的发生几率。手术前3 d,给予患者滴眼液,1天4次;术前30分钟内,修剪患者睫毛,手术之前应用常规BBS缓冲液认真清洗患者的结膜囊、睫毛的根部及其眼部周围的皮肤组织,此外需着重观察患者的眼球是否具有发红、肿胀、溃烂,是否具有毛囊炎、结膜充血以及分泌物等情况,观察结果同步予以汇报,便于医师进行手术可行性与稳定性的评估。术中需同步询问舒适情况,着重观察患者四肢皮肤的色泽、脉搏、呼吸等情方面。若患者产生眼心反射,必须立即中止牵拉眼肌,同步向医师汇报情况。当心率<40次/min时,采用阿托品进行肌肉注射,同时完善相应的抢救药品与器械,而后每日复查,确保100%的完好率,一旦产生意外,及时进行处理。
综合来说,重点当是加强医护人员开展无菌消毒工作的过程监管,并予以精细化的审查,确保达到100%指标;手术中,也应当进行手术过程的监管,确保及时发现风险问题,尽快解决,切实杜绝风险问题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徐洪妍,鞠伟娜.眼科手术室护理中的安全隐患与防范策略探究[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23):121+128.
[2]艾伟.眼科手术室护理中的安全隐患与防范策略探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79):118+120.
[3]熊英,佘兮,李芙蓉,黄倩,姚秀,石海霞.眼科手术室护理安全隐患及防范对策[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7,28(S1):592-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