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体位活动指导对胃肠术后患者胃肠蠕动功能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0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胃肠手术后患者84例进行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体位活动指导,对两组术后胃肠蠕动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均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腹胀发生率为11.90%,明显低于对照组30.95%(P<0.05)。结论:体位活动指导可促进胃肠术后患者胃肠蠕动功能恢复,也能减少腹胀发生,值得推广。
【关键词】体位活动指导;胃肠蠕动功能;胃肠手术
胃肠手术过程中,术者需将患者脏器暴露或使用气腹,再加上受麻醉及手术创伤刺激,可导致患者胃肠功能受到抑制,使得大量气体聚集于肠腔内,进而导致术后胃肠功能紊乱,引发恶心呕吐、腹胀不适等症状,不利于患者术后康复[1]。胃肠术后采取合理的干预措施促进胃肠蠕动,对减少腹胀发生、缩短术后康复时间有积极作用。本研究将体位活动指导用于胃肠术后患者护理中,旨在观察其对患者胃肠蠕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10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胃肠手术后患者84例进行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男性20例,女性22例,年龄27~65岁,平均(46.79±2.85)岁。观察组男性19例,女性23例,年龄28~67岁,平均(46.82±2.82)岁。各组资料差异不明显(P>0.05)。
1.2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讲解手术方法、注意事项、术后常见并发症及应对措施等,术后加强对患者生命体征的监测,肛门排气后遵医嘱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饮食不宜过烫过凉。对疼痛难忍者可遵医嘱应用镇痛泵。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体位活动指导,具体措施见下:
(1)翻身训练:胃肠术后待患者麻醉消退、神志清醒后,可鼓励患者进行早期翻身训练,翻身期间嘱患者将腹部伤口按压住,避免伤口裂开。指导患者左右翻身4~8次,根据患者自身情况进行翻身训练。(2)体位干预:术后24小时协助患者取仰卧体位,保持头低脚高,臀部高度需超过胸部,每次持续0.5h,1日训练2次。或协助患者取平卧体位,将软枕垫于臀部下,可促使腹腔内残余气体下移。(3)早期活动锻炼:术后6h内,协助患者行床上下肢被动活动,术后6h后指导患者进行床上主动运动,包括上肢伸展、主动翻身、握拳、屈膝、抬腿等运动,运动强度以患者接受为宜,遵循循序渐进的运动原则。术后1天指导患者进行床边坐立、站立等训练,并逐渐过渡至室内行走,1日训练3次,每次15~20min。(4)腹部按摩:协助患者取仰卧位,护士轻柔按摩患者小腹2~3min,之后将肚脐作为中心,以顺时针方向对升、横、降结肠依次按摩3min。按摩期间注意观察患者表情,倾听其主诉,出现任何异常应及时停止按摩,并通知医师采取相关措施解决。
1.3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对两组腹胀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分为0级(无腹胀)、1级(轻度腹胀)、2级(中度腹胀)、3级(重度腹胀)。
1.4统计学方法
研究分析软件为SPSS20.0,(x±s)表示计量资料,t检验; %表示计数资料,x2检验, 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胃肠功能恢复情况
观察组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与对照组相比,相对更短(P<0.05),详见表1。
表1 比较两组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差异(x±s,h)
.png)
3讨论
胃肠运动抑制为胃肠道手术后机体常见的一种全身性反应。胃肠术前需禁食、肠道准备等,可造成胃肠道分泌减少,术中麻醉、人工气腹、器械牵拉等操作可导致术后胃肠道麻痹,使得胃肠蠕动减弱,加上术后患者需卧床休息,也一定程度抑制胃肠功能[2]。以上原因使得胃肠术后患者生理功能恢复减慢,增加相关并发症发生风险,采取合理的手段促进患者术后胃肠功能尽快恢复十分重要。
本研究将体位活动指导用于胃肠术后护理中,结果显示,观察组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提示体位活动指导可有效促进胃肠蠕动,促使胃肠功能尽快恢复。观察组腹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体位活动指导可有效减少术后腹胀发生,还可减轻腹胀程度。术后24h指导患者取头低脚高位,可促使上腹部的气体下移至下腹部并吸收,或放置软枕于患者臀部下方也可促使气体下移,进而减少对肋间、膈神经的刺激,缓解腹胀、腹痛症状[3]。部分患者术后因伤口疼痛可出现“恐动症”,可造成血循环减慢,影响胃肠道蠕动,不利于术后恢复。而多数学者主张术后早期鼓励患者下床活动,可促进胃肠蠕动,避免出现术后盆腔及肠粘连[4]。本次研究中于患者麻醉清醒后即鼓励其进行床上翻身活动,术后6h内指导其进行床上下肢被动运动,术后6h后指导患者进行握拳、上肢伸展、屈膝、抬腿等床上主动运动,同时采取合理体位,可促进胃肠蠕动及消化,使患者尽快恢复体力。此外早期体位活动还可增强患者呼吸运动,促使腹腔内残余二氧化碳气体尽快吸收及排泄,可有效缓解术后肩背酸痛症状[5]。腹部按摩可减少血液滞留,促进机体血液及淋巴循环,利于促进胃肠功能尽快恢复[6]。
综上所述,体位活动指导可促进胃肠术后患者胃肠蠕动功能恢复,也能减少腹胀发生,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庄飞婵. 体位活动对妇科腹腔镜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J]. 卫生职业教育, 2017, 35(9):151-153.
[2]单君, 赵逸斌. 康复训练结合体位干预护理对腹腔镜结肠癌患者术后胃肠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J]. 中国现代医生, 2017, 55(12):161-164.
[3]黄莉, 史娅平, HUANGLi,等. 体位和活动指导对妇科腹腔镜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J].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17, 38(1):145-148.
[4]袁三英, 韩爱华, 刘静梅,等. 体位康复训练对腹腔镜结肠癌患者术后胃肠功能与并发症的影响[J]. 中国医药导报, 2017, 14(19):174-177.
[5]霍蕊, 陈敏, 朱莹莹. 体位与床上活动干预在胃癌患者术后行肠内营养中的应用[J]. 包头医学院学报, 2018, 34(3):98-99.
[6]王瑞, 刘迎梅, 任小妮.早期床上运动干预联合按摩干预对胃肠肿瘤术后患者肠功能恢复及睡眠质量影响分析[J]. 山西医药杂志, 2019, 48(9):111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