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中“科学思维”素养的提升——以《泡菜制作原理与工艺》为例

发表时间:2020/3/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400期   作者:胡龙刚
[导读] 重点阐述了在课程实施中提升科学思维的做法、课程实施的效果评测等。最后,提出了反思和下阶段努力的方向。
江西南昌市第一中学 330000
        摘 要:笔者从校本课程和科学思维的价值出发,根据高中生科学思维现状的分析,提出了基于科学思维提升目标下的校本课程《泡菜制作原理与工艺》,重点阐述了在课程实施中提升科学思维的做法、课程实施的效果评测等。最后,提出了反思和下阶段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校本课程 科学思维 实践反思
        传统的课程体系中,学校教育的任务就是执行国家课程,即按照国家课程的要求,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在新时代的教育背景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级课程管理制度更全面地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奠定了基础。校本课程可以基于本校学生的实际,根据培养目标,进行全面地规划和设计,学校自由决策、特色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大, 可以充分地考虑社会需求、人的发展、社会需求、知识特点,制定各学校的校本课程体系,帮助学生全面更好地发展。
        《泡菜制作的原理与工艺》是我们上学期成功开设的一门校本课程。经过前期调研,我们发现我校学生的科学思维的能力迫切需要提高,作为一门实验学科的生物,责任更大。其次,国家课程是按照学科来划分设置的,我们的校本课程应该从“学科逻辑”中跳出来,站在“人的发展”的角度来思考怎样通过课程的开设和通过学科相关知识的获取来促进人的发展。于是,我们开设的课程要完全贴近生活,要帮助学生运用所学,提高他们运用生物核心素养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而且还不能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第三,我们拥有开展这门课的技术条件和硬件条件。


        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首先我们进行了全面地调研,请教了很多有丰富泡菜制作经验的师傅和有相关经验的教师,再经过网络对相关的操作细节进行进一步地调查研究,并且在学生时间选课之前,授课老师都事先尝试验证过这种制作方法的可行性。之后,我们对课题进行了全校公示,发现有很多学生对我们这门选修课有浓厚的兴趣,我们根据教学实际进行了一些筛选,并正式开课之前结合教学课时对教学的内容和环节进行了再次的优化。在实际的选修课开设过程中,我们把整个选修课的教学环节分成三个阶段:先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讲授,这个时间比较短,我们主要对主要的操作方法和原理进行解析,让学生能从理论上理解泡菜制作的背景知识,使他们能在第二阶段用这些理论指导实践。第二阶段,我们采用了集中授课和学生分组实践两种课程开设方式,我们把选修课班上的学生按照兴趣组的方式分成几个小组,分别进行不同泡菜的制作实践。这个阶段,我们采用学生分组实践和全体学生集中讨论交流,重点知识和关键操作集中讲授交叉进行的策略。期间,各小组每天对本小组泡菜的制作过程进行情况记录和问题反馈。第三阶段是成果交流和理论提升阶段。每个小组都派出代表来阐述本小组制作过程中遇见的问题和采取的解决办法,分析得与失。然后小组之间互相评价其他小组的制作成果,共同研讨。最后阶段,我们要求每个小组从泡菜制作的原理、方法和注意事项等角度写出本小组的制作体会,最后再由授课老师集中材料,在学生的参与下,对材料进行优化和丰富,制作了本校的校本教材《泡菜制作原理与加工》,在书中,我们对我们所教授过的所有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汇编成册,整本校本教材就是我们工作的完整体现。
        我们在课程实施中充分的体现对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我们组织学生进行泡菜制作相关生物学学科知识的讲解,运用调查、小组合作谈论与交流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微生物知识,并运用相关的知识,正确地表达和解释泡菜制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在课程开展的过程中,定期和不定期地对出现的各种现象及时地组织分析和讨论,对可能出现的趋势进行预测,在学科专业知识和教师的实践操作指导下,进行调整和改善。在泡菜制作完成后,我们将各小组做出来的泡菜放到食堂,让老师和同学们品尝,并邀请同学们对泡菜的品质进行点评和意见的收集,分析和反思制作中存在的不足,尝试提出泡菜制作的规律和方法。同时,运用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体会,严密的逻辑分析,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凝练出一套相关的泡菜制作理论与操作指南。
        我们注重课程开设过程中的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并不断地用评价结果指导实践。在课程的开设过程中,采用观察、小组合作与讨论、活动记录卡和日常作业等形式,收集学生在观察、实验、调查、分析、统计、归纳与演绎方面的行为特点和思维品质,关注他们的科学思维的观念与方法的转变。而且,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及时地进行分析与调整,优化课程结构与课程开展形式,充分地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活动效果。
        长期以来,受到精力的影响,我们对国家课程和高考备考充分的重视,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不够重视,开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非常不足,导致本次课程开设仍然存在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为了达到我们的教育教学目标,我们应该教什么?应该教到什么程度?怎么怎么样教?基于培养目标,我们应该选择怎样的教学主题?我们怎么选择和开发课程资源等,都需要进一步改善。
        参考文献
        万伟 课程的力量——学校课程的规划、设计与实施[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6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