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提问之我见

发表时间:2020/3/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99期   作者:徐万燕
[导读]
山东省平原县第二中学 253100
        回想自己的教学生涯,也曾经历过“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的简单无效的发问,也曾经历过问题设计自我感觉良好,但学生一头雾水不买账的尴尬。究其原因是问题设计简单化,时机不恰当。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但提问也要有智慧,我们每个教师肯定都会重视课堂提问,那么怎样优化课堂的“问”,“问”出对话,“问”出精彩,“问”出思维,怎样才能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开拓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获得更多的知识的同时获得启迪呢?在此,我想谈一下自己的一点感悟。
        一、必须重新认识课堂提问的功能
        新课程下课堂提问应更注重帮助学生对问题本质的理解,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素养。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学生是可以自主学习的人,没有必要为追求课堂表面形式上的气氛热烈用过于琐碎的无意义的问题牵着学生鼻子走,来完成知识的“搬运”,而应该力求让学生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努力,获得了一些体会、心得和结论。
        二、要有备而问,循序渐进
        要问什么,什么时候问,这些在教师备课的过程中都要提前预设。如果教师准备不足,想问什么就问什么,就会使课堂显得松散,甚至起不到提问的作用。课堂提问的题目一定要斟酌,要问在点上,对重点、难点问题提问时,更应慎重,要尽量避免使学生感到“山穷水尽疑无路”,教师可通过降低难度、设计坡度的方法分解高难度问题,让学生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
        三、要贴近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实际,善于抓住时机
        我觉得提问的时机很重要,不能把我们辛辛苦苦搜集的材料或学生活动,只当做课堂环节连接的跳马,要善于利用或创设一个最佳时间,提出问题,吸引学生的兴趣,感染他们,打动他们,带动学生学习的动力,使问题在解决的同时,唤起学生内心的共鸣,从而发展思维,知识升华,外化为行动。


        例如:在学习《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时,我设计了一个学生活动环节:重温经典,就是让学生自己讲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并让他们设想,如果司马光不当机立断而是跑回家问妈妈,会是什么结局?意图是让学生从中得出结论:要独立思考,自主作出决定。这一环节进行得很顺利,也基本完成了这部分教材任务。但是为更好地达到思品教育的目的,针对青春期学生容易逆反的现实,我设计了一个问题:“是不是自己独立做出决定,就不需要听取父母的意见呢?”学生有的说:“爸爸妈妈整天唠叨,烦都烦死了。我才不愿接受他们的意见呢。”许多学生有同感,我又接着问道:“父母为什么要唠叨?他们往往因为哪些事儿唠叨?”学生们一致回答是关于学习、上网等问题,我引导他们讨论,最终认识到:父母唠叨的原因是因为孩子对他们的意见往往不理会,而父母又担心孩子走错路,是出于对孩子深切的爱。如果我们能自觉学习、合理上网,就不会有如此的局面。并且父母的生活阅历比较丰富,参考他们的正确意见可以使我们少走许多弯路。最后我并告诫学生,千万不要拿青春期的叛逆当做自立的借口,遇事一定要冷静分析,分清正确与错误,权衡利弊自主作出决定。由此,我认识到要善于抓住时机,贴近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实际提问,比空洞地延伸知识效果好得多。
        四、要善于等待
        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因其年龄原因有一定的局限性,而我们设计的问题有的肯定有一定的难度,我们不要期待学生的反映每次都那么迅速,要给学生思考、质疑、回味的空间。其实,好的提问方式应该是把注意力放在激发学生的思维过程上,而不是急促地迈向结果。教师提出问题后,不要马上重复问题或指定个别同学来回答,一定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考时间;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也应等待足够的时间,让其他同学补充或者修改他们的回答,从而使学生的回答更加系统、完善,而不能因为一时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就打断学生的思路,或者干脆出示正确答案。
        总之,课堂提问作为一种经常使用的教学手段和形式,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信息双向交流的渠道,应该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如果能够在教学中科学地设计并进行有效提问,就能一石激起千层浪,及时唤起学生的注意,创造积极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显示教师的教学魅力,才能为课堂锦上添花。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