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校园生活中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0/3/2   来源:《教育学》2020年3月总第206期   作者:黄芳 喻福英 童闪
[导读] 培养儿童积极心理品质具有重要意义。小学阶段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钟家村小学新区分校 430050
        一、问题的提出
        1.培养儿童积极心理品质具有重要意义。小学阶段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他们学习知识和各项技能,自我意识逐渐成长,心理逐渐向社会化发展。如果在这一阶段发展顺利,儿童就会拥有一种自尊感和自信心,进而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在现有的教育模式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点还是以传授心理学知识为主,较多关注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忽视了对学生群体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面对这些现状,我们应探索面向学生群体,培养自信、积极、阳光、乐观、勇敢等积极心理品质的策略。
        2.基于我校的实际情况。我校地处于武汉市汉阳区城郊结合部,近一半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课堂上,一部分孩子在课堂上眼神游离,喜欢做小动作,不遵守纪律;在同伴交往中,容易闹矛盾;还有一部分孩子则不善言语、不喜欢沟通,凡事都不主动,老师让干什么就干什么。因此,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小学生形成积极心理品质,不仅是学生成长规律的需要,也是解决我校学生现有的表象问题的需要。
        二、研究目标、内容
        1.研究目标。
        (1)明确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内涵、特征。
        (2)提炼在小学生校园生活中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的策略。
        2.研究内容。
        (1)厘清积极心理品质的内涵,明确在校园生活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行为化的特征,根据学生年段特点、个性差异,围绕好奇心、勇敢、集体责任感、感恩、乐观、友善六大积极心理指标进行探索。①通过查阅文献等方法,厘清积极心理品质的内涵。②通过对教师、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了解当前我校小学生的心理现状,归纳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基本特征,明确小学生校园生活中主要的积极心理品质的行为化特征。
        (2)提炼出在小学校园生活中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策略。①课程渗透策略:探索在学校课程中有效渗透积极心理品质的策略。②活动体验策略:探索在学校各项活动中,让学生充分体验以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的策略。③心理辅导策略:探索在校园生活中开展个辅和团辅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策略。④推广生成策略:探索在校园推广实施过程中生成的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的策略。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
        1.研究方法: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调查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2.研究主要过程。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7、4-2017、8)主要研究方法:调查法、访谈法。
        (1)组建课题组,拟订课题申请书,成立组织领导小组。
        (2)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理论,研究制定课题方案。
        (3)组织相关人员学习,制定课题研究目标、内容及研究方法,明确实验的目的。
        (4)围绕校园生活开展各种调查,结合个别访谈、了解学生心理现状及其行为化表现,了解其成因,确定本课题研究的起点和终点,撰写调查报告进行归因分析。
        第二阶段:研究阶段(2018、09-2019、02)
        (1)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基本内涵。主要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广泛查阅现有的对积极心理品质内涵的核心概念界定,对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策略研究,结合本校实际,明确适合我校发展的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维度。
        (2)小学生校园生活中积极心理品质的基本特征研究。主要研究方法:调查分析法、行动研究法。对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要求,研究最具典型性的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外在特征以及行为化的表现。
        (3)小学生校园生活中积极心理品质现状及其归因分析。主要研究方法:调查法。针对我校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现状进行调查,并进行归因分析,研究最有利于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形成的适应面广、操作性强的学生培养策略。
        (4)小学生校园生活中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策略研究。主要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法、个案分析法、叙事研究法。针对校园生活这一教育教学主阵地,探索操作性强的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策略。
        (5)小学生校园生活中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效果评价研究。主要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通过小学生校园生活中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策略研究,逐步形成有效培养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具体可操作策略,构建积极心理学指导下的策略评价方式,并对学生的前后心理变化进行对比。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9、06-2019、11)
        全面总结研究,厘清核心概念,整理归类资料,进行归因分析,撰写结题报告,完成结题工作。
        四、研究结果及分析
        1.调查了解了我校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现状及原因。
        (1)了解了我校学生心理品质的现状。在开放式问卷的调查中,从统计的数据上来看,老师、学生及家长认为智慧和知识、勇气、公正、节制和意志力、仁爱这5种积极心理品质是小学生最重要、最应该具备的优秀品质。其中,“热爱学习”、“勇敢”、“爱的能力”、“会合作”4项积极心理品质在统计过程中,出现频率只在10-17%之间;“真诚”、“自律”、“感恩”、“希望”出现频率不到10%。
        (2)分析了我校学生心理品质形成的主要原因。根据《中国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的数据分析及当今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问题分析可知,除了情感力量,在认知力量、意义力量、人际力量、公民性力量和避免极端的力量这5个维度中均有需要重点培养的积极心理品质。 ①学校教育教学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影响。A.机械的教学方式影响学生抽象化、深层化的品质发展。传统课堂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主,学生能更快地掌握知识与技能,但缺少思考和创新。B.教育目标的偏离导致学生积极人格特征的不完善。传统教育教学目标设定,使得学校、教师常常“为考而教”,忽略了人的整体精神性发展,对学生内心感受关怀太少,尤其是人的积极品质的发展。②家庭氛围影响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家长的言传身教与和谐融洽的家庭人际关系及氛围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归结起来有三个方面:重养育轻教育;重智育轻德育;重自己轻他人。
        (3)调查结果综述。通过学校对学生、家长、教师三方关于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调查以及归因分析,我们对于我校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需要做到以下几点:①校园指导思想需要明确:创设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学校的教育和课堂教学中,应该努力提升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主动求知力、小组合作力、在校园生活中的自制力和抗挫力、与人友善、爱自己的同时学会爱他人。②师资队伍需要建设:打造积极阳光的教师团队示范引领。教师是学生在校园活动的引导者,也是学生行为、思想的楷模。我们要摒弃那些不符合现代教育要求的传统文化,吸收补充先进文化的营养,构建校园新文化体系,努力创设符合学生心理健康要求的多元环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健康心理。③借助合力统筹规划,调动所有有助于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形成的多方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教育,开展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创造一种三位一体关注心理健康教育的浓厚氛围,形成一个良好、健康的社会环境。
        2.建构出了学生在校园生活中的积极心理品质的内涵、结构和具体的行为要求体系。
        (1)核心概念界定。小学生校园生活:小学生校园生活指的是小学教职工、学生在以学校为主要活动范围,在学校的有效组织策划之下开展的促进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一切活动的总和。
       
        (2)明确了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核心内容及行为化表现。
        ①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核心内容。我们认为小学生应该具备的积极心理品质,主要包含的要素为求知力、爱的能力、合作力、自制力、抗挫力。爱的能力来源于人际力量——仁爱。爱自己的同时还要会爱他人。求知力来源于认知力量——智慧和知识。能主动积极学习知识和文化。抗挫力来源于情感力量——勇气。抗挫力能用于面对生活中的失败和痛苦。合作力来源于公民性力量——公正。能与人交流合作。自制力来源于避免极端的力量——节制和意义力。
        ②小学生核心积极心理品质各个学年段的行为化表现。
        
                
        ③根据行为化的表现,研发出了小学生积极品质综合评价体系。
        3.提炼出小学校园生活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策略。
        (1)课程渗透策略:①更新教育理念,认识学科教学渗透积极心理品质教育的必要性。②整合教学目标,注重积极心理品质教育与学科知识传授的同步性。A.联系生活,细化目标。B.融会贯通,整合目标。③重组教学内容,找寻学科教学渗透积极心理品质教育的融合性。A.智慧解读,探寻内涵。B.重组顺序,提高实效。④重建教学方式,构建学科教学渗透积极心理品质的操作性。A.合作学习,激发潜能。合作学习,就是尊重学生的差异,变差异为资源,让学生的个体行为在小组中激发出潜能,让学生相互学习交流,促进个体的心智成长。B.探究学习,提升思维。
        (2)活动体验策略:①合作协调,分工明确,培养学生积极的合作力。建立起稳定而科学的协调机制。组织活动,学生自愿组合,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在交流与合作中,相互信任,愉快合作,在合作中达到“双赢”的效果。②手脑并用,综合实践,培养学生的求知力。在综合实践过程中,不仅让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得到极大的锻炼,而且充分激发学生乐于发现问题、积极解决问题的兴趣,提升学生勇于挑战自我、不断求知的积极心理品质。③磨砺意志,锻炼毅力,培养学生的抗挫力。发挥社团作用,有意识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竞技体育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在无形中培养积极向上、勇于拼搏、不怕困难、吃苦耐劳的精神,提高抗挫折的能力。④朋伴沟通,团队情谊,培养学生爱的能力。组织学生参加社团活动,鼓励其积极参与,指导学生在活动中相互交流、有效切磋、彼此学习,增进了朋伴之间的友谊,提高了学生关爱他人以及享受被爱的能力。
        (3)心理辅导策略:①因生施辅,个体心理辅导,纠正偏常行为。为每一位学生制定个性化的疏导方案,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心理疏导过程中向积极阳光的心态靠近,从而帮助学生培养积极心理品质。②利用团体心理辅导,激发积极情绪体验。积极团体辅导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矫正和重塑手段。采取游戏、活动、表演等方式,让小学生在参与中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以培养学生的积极的心理品质。
        (4)推广生成策略:①文本引领,文化浸润。在对本课题进行理论研究的过程中,开展积极心理学的相关书籍的学习,在书中提炼出积极心理学和积极的校园文化创设相关的观点。②培训家长,搭建平台,普及积极心理品质方面的知识。搭建家长学校网络操作平台,每日推送家庭教育共读文书目,每周推送家庭教育微课,每月开展线下家长学校培训活动,每学期全员性培训式家长会。通过家长学校,家校间互相促进,互相协调,形成合力,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③爱心家访,了解生情,渗透学校积极心理品质教育。更新家庭教育理念,改善家庭教育方法,进而在源头上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良好途径。在家访过程中,发现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家庭原因,老师与家长一起探讨在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学生心理问题,因生置宜及时对家长提出符合学生家庭环境特点的教育方法及解决方案。④开展活动,积极培养提升教师。学校在“向阳”教育理念引领下,开展学科教学竞赛、学科教师基本技能比赛等,让教师形成积极的教学风格、积极的做事风格,从而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地影响学生。
        五、研究结论
        1.通过调查,了解了当前我校小学生的心理现状,归纳了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基本特征,明确了小学生校园生活中积极心理品质行为化的特征。
        2.明确了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内涵、特征。通过研究发现把小学生校园生活中积极心理品质的内涵,特征行为化,让研究更具有了可操作性。
        3.提炼出了小学生校园生活中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策略。
        课程渗透策略:在积极心理学理论指导下,在学校课程中有效渗透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的策略。在全校推广运用,已经成为学校一种成熟的课程模式。
        活动体验策略:在积极心理学理论指导下,在学校各项活动中全面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这一策略的使用是最贴合学生,并且对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效果最明显。
        心理辅导策略:在积极心理学理论指导下,这一策略一直在学校贯彻实施。通过多种形式的心理辅导,接受辅导的学生,前后有了很大的改观。
        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课题立项号:2016JB350。
        《小学生校园生活中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策略研究》课题组成员:黄芳、喻福英、童闪、聂西、刘玲、付芳琴、王向婉、李晓靖、梁喻、瞿佩、李翠、李梅田华琴、张小爱、钟晖、赵红、李静、陈思、丁志鸿,廖森林,杨萍。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