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施工测量的几点想法

发表时间:2020/1/9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19年第23期   作者:倪 派
[导读] 隧道测量是隧道施工技术管理的主要工作之一,解决好隧道施工测量不仅能够提供精确的测量数据,还能够避免因施工测量造成的返
        摘要:隧道测量是隧道施工技术管理的主要工作之一,解决好隧道施工测量不仅能够提供精确的测量数据,还能够避免因施工测量造成的返工,本文结合隧道施工测量中的一些问题,浅谈关于隧道施工测量的几点想法。

        关键词: 隧道   测量  
        近年来铁路行业快速发展,如何进一步做好隧道施工测量技术管理工作,无论从经济上还是从技术上都显得十分重要,同时也是摆在工程技术人员面前的一大重要课题。随着铁路红线管理要求,隧道的实体厚度必须要满足设计厚度要求,隧道施工测量精准,避免现场返工。
   
1  关于隧道控制网分级的想法        隧道控制测量在施工期间根据隧道的两端的总长度,将隧道导线分成二等导线、隧道二等导线、三等导线、四等导线,然而规范上面没有对点间距有明确的要求。CPⅡ导线的边长均为300~600m,可知隧道的导线边长不宜小于300m,但隧道内的通视条件、空气质量都会对测量造成影响,因此边长我们常常达不到要求,另外目前常用的用于施工用的全站仪最佳观测距离为100~200m,超过这个距离,往往因视线不好,或者空气不好无法观测,因此根据隧道观测仪器、观测条件、施工要求,对导线自洞口向洞内是分期、逐次测量建立,最后贯通的。洞内测量是在施工条件下进行的,因此机械作业、通风排烟和照明等因素对测量的影响十分重要。        根据洞内导线的观测条件,笔者觉得可以将长大隧道洞内控制网进行分级,当隧道长度大于6km,宜按二级布设,分为首级控制网、次级控制网,施工临时控制点。        隧道洞内首级控制网边长一般为250m-400m,建议临时施工控制点、次级控制网点都按照首级控制网的规格进行埋设。横洞导转弯处,小半径隧道转角处需布设一对控制点。
首级控制网设计边长

       隧道控制测量的长度决定控制测量的精度,隧道洞内延伸,长度9~20公里采用二等导线精度,长度6~9公里时采用隧道二等导线精度,长度在3~5公里范围内采用三等导线精度,长度小于3公里采用四等导线精度。施测过程中建议采用高等级的施测方法进行施测。        当掌子面距控制点大于200米,上台阶大于50米时,需在上台阶/下台阶/仰拱埋设成对临时施工控制工作基点,工作基点需埋设位置稳固的地区,间距60-100米为宜,上台阶/下台阶的工作基点埋设深度不得少于50cm,且需用混凝土/喷砼加固,且每次使用前对控制点稳定性进行判定。
2.控制点的埋设        隧道控制点是以一定精度测得该点平面、高程等数据的固定点,是隧道测量工作的基础和依据,但由于隧道空间局限性,物料运输均需要从控制点上或者附近通过,且隧道控制点还要考虑通视条件、施工便利、点位距离等因素,结合现场实际情况,一般控制点布设离中心水沟/中心涵管约1.5米处(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调整距离)各埋设一个点,以确保导线测量时不会被台车、钢架等挡住。在设计的埋设里程仰拱面上埋设,采用直径约120-150mm的PVC管、HDPE管等,套住预埋控制点,控制点采用16-22mm直径不锈钢观测标加工清晰的十字丝,控制点应低于仰拱面5cm左右,建议加工预制钢板盖住控制点,避免控制遭到破坏。洞内高程控制点应每隔200-500m设置一对(高程点原则上需和导线点共点)。具体如下如:
    
3 隧道施工测量的方法思考
3.1后方交会法        后方交会是施工测量常见的一种测量方法,但是这种在隧道内施工是有其局限性,一旦对其理论掌握不清楚,就会影响测量精度,因此隧道内尽量避免采用后方交会法进行施工测量。
 
后方交会危险圆的原理,如图2,将全站仪架设在未知点P上,通过观测P点至K0、K2、K3三个已知坐标点各方向之间的夹角,和已知的3点坐标,可以解算出未知点P的的坐标,但是当未知点P正好落在A、B、C三个已知点构成的圆周上时,建立的后方交会P点的解算方程有无穷多个解,导致P点的坐标就无法解算。我们把通过已知点K0、K2、K3的圆称为危险圆,危险圆将会造成P有无数个解,一旦未发现将造成测量错误。
        根据《工程测量规范》“当采用测边交会或者测角交会时,其交会角度应在30°~150°之间”,隧道横向宽度有限,将造成后方交会角度极小,当待定点距离已知点大于2倍横向宽度角度将小于30°,比如后方交会两点间距12米,那么当未知点与已知点距离大于24米时,角度将小于30°,距离越大角度越小,角度越小那么将大大降低点位精度,甚至影响测量结果。

         隧道由于后交角度较小,当距离较近时,角度误差更大,待求点的精度更差,已知方位角偏差较大,当出现P点距离放样点的距离大于P点后交控制点距离时,就无法保证测量精度。
3.2 极坐标法测量方法
        极坐标放样是目前隧道施工放样常用方法,其优点是利用控制点进行施工放样,精度可靠,其缺点是隧道施工遮挡,交叉作业影响观测视线,一般通过利用已知控制点转点,利用临时转点进行放样,降低了放样点的精度,当操作不规范时,往往造成测量错误,这也是我们目前施工测量中非常薄弱的一个环节。针对隧道施工放样,笔者认为测量转点次数不得大于2次,凡不是隧道控制网加密的控制点均为转点。测量转点需要采用全站仪正倒镜观测,不得少于2个测回,两次观测2C较差不得大于13″、测回间测距较差不得大于5mm、指标差不得大于7″,角度、距离、计算坐标、高程数据均需记录完整。每一次转点都需要进行第三点检核,但没有检核点时,测量人员也要通过检核以往的测点进行检核,并要创造检核点,为后续测量施工提供检核点,测量前后均需进行第三点检核测量,方位角、距离、坐标、高程数据均需记录完整,第三点检核对于施工测量非常重要,往往能够通过检核点,发现定向或者转点中的错误,降低测量事故,因此这一步不能缺少。
4.隧道施工测量意识误区
        4.1 不考虑前后视距离影响
        隧道内由于空间有限,往往测量的视线条件较差,有时为了能够方便测量,很多测量人员对于测量后视大于前视的基本要求都不遵守,造成前视边比后视边长,甚至大于3倍,这大大增加的测量出错的几率,特别是在测量转点时,很容易造成系统性错误。
        4.2隧道内没有检核点
        隧道施工是不断往前延伸的动态施工过程,往往高等级控制点离掌子面较远,控制点无法覆盖整个施工过程,测量技术人员认为隧道内没有第三点进行检核,就不进行第三点检核,仅对后视点检核,当控制点距离掌子面较远,测量操作不规范或者观测条件较差,造成测量精度较差,如果采用第三点检核很容易发现。笔者建议隧道的检核点需要测量人员自己去创造,当临时控制点能够满足施工要求时,也可以用临时控制点作为检核点,当临时控制点无法满足施工要求时,在相对稳定的区域,埋设2个控制点作为检核点。
        4.3 测量资料不复核
        测量基础资料是测量工序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将数据记录清楚,并由其他人员进行复核,是测量工作的一项基本工作,测量过程中由于时间紧任务重,一个人对数据进行计算或者技术交底难免会出现错误,交叉复核降低测量出错几率。
        4.4放样的程序不会出错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程序的快速发展,一些快速计算的程序慢慢应用到了测量工作中,目前常见的程序分两类,一类是全站仪机载,另一类是基于手机或者PAD开发的测量程序,这些程序大大提高了现场测量计算速度,由于很多固定化程序大大减低测量出错几率,但是提高效率的同时,也造成测量人员的误区,过度依赖程序,对于程序数据检查不够。比如在施工放样中,调出原设置好的围岩等级参数,当测量过程中因程序卡顿跳到其他围岩等级的参数中,造成测量错误。或测量过程中,无意修改了原设置好的参数,未检查造成多次测量错误。
5.隧道内施工测量常见问题
        近年来,隧道施工测量影响施工进度虽然出现减少的趋势,但仍屡见不鲜,给企业、项目造成严重的损失。笔者就两个常见问题,谈谈个人对于这些问题的看法。
        案例一:不间断测量偏差
        某隧道DK65+275-DK65+386段,在施作二衬前的初支断面扫描时发现隧道存在间断性欠挖,测得实际欠挖长度约38米。发现此情况后,对事故经过进行调查,发现了以下问题:因仰拱距离掌子面较远,最后一组控制点距离掌子面320米,测量过程中需要两次转点,转点过程中出现的不规范操作,出现间断性欠挖。        要点分析:①本段落因仰拱离掌子面距离远,掌子面的测量均需通过2站临时转点方可进行观测,在观测过程中存在较大的测量风险。②临时转点未采用固定桩埋设,置于岩体虚渣上,为了满足现场开挖的工序时间要求,临时转点多次使用。③测量过程中无转点相关记录。④测量转点未采用正倒镜观测。⑤现场的初支平整度较差,造成局部欠挖。
        案例二:测量协调施工。
        某隧道在二衬台车浇筑前报检时,通过对台车进行丈量检查时,发现大约1米范围内厚度不足,根据铁路红线管理要求,隧道二衬不得欠厚,为此项目部对已经关模的台车进行返工处理,防水、钢筋返工处理,并对造成这一问题进行调查。通过调查本段为Ⅲ级围岩,光面爆破施工,在掌子面开挖完后,测量人员进行断面检核时发现有欠挖,并进行测量断面交底,由于现场赶进度,施工人员未重视测量交底,欠挖未处理。在台车对位测量完成后,测量人员没有对台车衬砌厚度进行检查,当质检人员进行浇筑前报检时,发现以上问题。
        要点分析:①光面爆破的钻眼角度未控制好,在开挖台车上中台阶处存在眼距过大,造成局部欠挖。②发生欠挖后,施工人员未组织机械设备及时处理。③施工人员第二次欠挖完成后未通知测量人员复测,测量人员当得知已经处理完后,未第一时间对处理部位进行复测,未将此问题闭合。④在二衬台车对位测量完成后,测量人员未检查台车衬砌厚度。
6.结束语
    隧道测量是配合施工所采取的必要工作,是隧道施工的指南针,是更好的完成隧道中的各种工序的前提条件。在现阶段,隧道测量技术还需要不断完善、总结和提高,对公司效益管理和技术管理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