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护理体会陆娅

发表时间:2020/1/6   来源:《健康世界》2019年第12期   作者:陆娅
[导读] 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护理措施和效果进行分析研究,
        摘要:目的: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护理措施和效果进行分析研究,并总结护理体会。方法:选取于2013年7月-2015年10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68例,并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32例)和综合干预组(36例),观察以上两种不同护理方式的效果并比较。结果:综合干预组患者的存活率为91.7%,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患者的75%,综合干预组患者的死亡率为8.3%,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患者的25%;同时护理后,综合干预组患者的SAS评分、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组间差异经t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中的效果较为满意,值得大力推广。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临床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着病情的不断发展,通常会合并心力衰竭,具有起病急、变化快、预后差等临床特点,直接威胁着患者的健康乃至生命安全。相关资料表明,在对患者进行积极治疗的同时,给予患者一系列有效、科学、规范的护理措施对提高生存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1]。本院将综合护理干预应用于2013年7月-2015年10月期间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中,护理效果较为理想,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3年7月-2015年10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68例,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采用掷币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32例)和综合干预组(36例)。常规护理组中女性患者和男性患者分别为14例和18例;年龄最小的患者47岁,年龄最大的患者75岁,中位年龄:(62.54±3.05)岁;10例患者为下壁梗死,8例患者为侧下壁梗死,6例患者为后下壁梗死,8例患者为前壁梗死。综合干预组中女性患者和男性患者分别为16例和20例;年龄最小的患者45岁,年龄最大的患者78岁,中位年龄:(62.63±3.08)岁;11例患者为下壁梗死,9例患者为侧下壁梗死,7例患者为后下壁梗死,9例患者为前壁梗死。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梗死位置以及病情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组间比较。

1.2 方法

        常规护理组的32例患者接受常规护理,主要包括对患者的病情变化以及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监测,遵医嘱对患者进行药物护理,给予患者常规的日常护理、生理护理,患者出院时协助患者办理各项出院手续等[2];综合干预组的36例患者在上述常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接受综合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1.2.1 急救护理 患者入院后首先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正确评估,并对患者进行心电监护,对心率以及各项生命指标等进行密切关注,观察并记录患者血压变化,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准备好各种抢救药品以及抢救仪器,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进行对症处理。
        1.2.2 心理护理 由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情一般较为严重,患者可能会存在濒死感,并且存在焦虑不安、害怕、抑郁以及恐惧等负面情绪。护理人员要理解患者,并深入病房同患者交流,对患者的心情变化以及心理问题进行全面的了解,采用专业心理知识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护理,使患者对自身疾病以及治疗方法和预后有一个正确的认知,使其负面情绪得以消除,并让患者保持最佳的心态接受治疗和护理工作[3]。
        1.2.3 吸氧护理 如果患者的病情较轻,一般需要给予患者低流量吸氧;但是如果患者出现呼吸困难的情况,护理人员则需给予患者麻醉机面罩给氧,并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选择开放式面罩吸氧或者是密闭式面罩吸氧。
        1.2.4 疼痛护理 疼痛是该类患者最常见的一种临床症状,并且疼痛较为严重时会导致心肌缺血更加严重,使梗塞面积扩大,同时会使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烦躁以及低血压等症状。护理人员要遵医嘱给予患者止痛剂,采用50-100mg的杜冷丁对患者进行肌内注射或者采取5-10mg的吗啡对患者进行皮下注射,用药期间护理人员要对药效以及患者的疼痛变化、是否出现不良反应等情况进行密切观察[4]。
        1.2.5 生活护理 根据患者的病情鼓励患者进行适当的身体锻炼,让患者养成并坚持科学的生活、饮食习惯,多给予患者鸡蛋、牛奶等高蛋白、低脂肪的饮食,鼓励患者食用水果、蔬菜,对生姜、韭菜以及辣椒等刺激性的食物要禁食。
1.3 统计学分析 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的形式表示,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X2检验,检验标准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SAS、SDS评分变化

        护理前,常规护理组和综合干预组的SAS评分、SDS评分比较,组间差异经t检验,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接受两种不同方式的护理方式后,两组患者的心理状况均有程度不同的缓解,但是综合干预组患者的SAS评分、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组间差异经t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SAS、SDS评分变化比较(x±s,分)
 
 
2.2 比较两组患者的存活情况

        经过积极的治疗和护理工作后,常规护理组中有24例患者存活,存活率为75%,8例患者死亡,死亡率为25%;综合干预组中有33例患者存活,存活率为91.7%,3例患者死亡,死亡率为8.3%;组间差异经t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心力衰竭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最为常见也是最为严重的一种并发症,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并且发病突然、病情发展迅速,如果没有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干预,则有可能导致患者在短时间内死亡[5]。因此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的病情变化进行密切监测,在发病期间对患者进行紧急抢救并给予急救护理,通过与患者的交流了解患者的疑虑,并耐心对患者讲解相关疾病知识和治疗方法、预后,使患者的思想包袱得以摆脱;通过预见性的观察、高度的责任心以及熟练的护理操作来使患者能够转危为安,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真正提高生存率以及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本次研究中,对我院收治的68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分别采取两种不同的护理方式,结果显示,综合干预组患者的存活率为91.7%,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患者的75%,综合干预组患者的死亡率为8.3%,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患者的25%;同时护理后,综合干预组患者的SAS评分、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组间差异经t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综合护理干预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中的效果较为满意,能够使患者的心理状态得到显著缓解,对降低死亡率和提高存活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值得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李丽,李怡林,张燕,甘露,邓琼.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02(12):2344-2345
[2]米热阿依·阿不都克力木,美合日阿依·阿不杜热合曼.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26):230-231
[3]葛振嵘,姜述斌,帕尔哈提·吐尔逊,李岚,李秀芬,马骏,毛拉提,徐风燕,张保俭,祖丽比娅·艾萨.新活素联合小剂量速尿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疗效评价[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15,32(01):100-101
[4]隋宁,闵南.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医学工程.2012,20(10):119-120
[5]赵国青,乔洪潮,程利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急救处理对策及效果评价[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03(10):95-9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