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栋
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泾川县供电公司
摘????要:电力的广泛应用, 是现代工业文明的曙光, 但在电力工程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技术难题和安全隐患, 如何巧妙地化解难题, 将是近年来电力工程所面临的首要挑战。本文将以电力工程的自动化应用为课题, 简要论述电力工程的发展当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试着找出解决的方案。
关键词:电力工程,自动化,电力安全,举措
前言:
电力工程, 作为现代工业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 其发展也成为现代工业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如何安全、高效地完成电力工程的自动化, 并使其投入到现实生活当中, 避免造成资源浪费安全隐患, 是社会各界所面临的紧要难题, 同时也是国家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的问题, 在问题当中找寻发展的契机, 在发展当中不断解决问题, 将是未来发展主要的方向。
1现阶段电力工程自动化所面临的挑战
在面对物理同信息科学等技术革新的影响下, 有时候电力工程无法进行有效的跟进, 就会造成技术落伍[1], 这使得电力工程变成了相对落后的一部分, 相对于工业文明建设而言。而当这种差距逐渐显现的时候, 电力工程将无法承载工业文明建设所需要的全部职能, 因此问题就出现了。
(1) 技术落后与成本增加。电力工程在发展的同时, 却暴露出其缺乏针对性的特点, 大多数的电力工程建设因循守旧人云亦云, 因绝大多数电力工程设计时采取集成控制系统, 故而在不顾及其是否适用于自己实际设计要求时, 盲目使用, 从而造成资源浪费和成本增加。归根结底的原因是技术落后导致的创新性缺失, 不能够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看待实际发展的问题。
技术落后在实操层面所表现出来的弊端就更为明显。电力工程的自动化的意义就是摒弃传统的人为管理电力这一陈旧模式, 因人为的电力管理效率慢, 时间长, 运行速度慢, 所以才需要引进更加便捷的电力自动化设备, 用以保证电力传输的时效性和准确性[2]。然而由于技术落后, 我国目前大部分自动化设备存在明显误差, 甚至在硬件上, 还会出现接口不匹配、不一致等情况。这一误差使得电力工程自动化设备相较于人为的电力管理的优势荡然无存。
(2) 从业者能力不足。作为第一点的延伸, 自动化设备的盲目选择导致其不能符合自身需要的同时也加剧了设备使用的学习成本。从业人员在未经受专业培训的情况下, 无法准确的对新设备进行准确操控, 可能会出现误操、效率低下等现象。这也大大加重了自动化发展的阻碍。这一问题可以简要概括为“自动化设备的人性化缺失”, 即设备与人不能进行完好的配合。
(3) 功能单一, 集成性差, 运行效率不高。由于市面上常见的自动化设备并非是专门定制的, 因此多数自动化设备功能单一, 无法适用于所有环境。
而有些设备的集成性上甚至还停留在多道自动化层面, 企业之间无法达成准确的信息共享, 同时网络也无法实现连接[3]。正因如此, 当从业人员无法专业地操控设备, 同时设备无法实现现代电力工程自动化所需的全部要求时, 自然其运行效率低。
2改善现状所需的举措
(1) 加深技术要求, 开拓眼界。技术学习不应鼠目寸光只着眼于眼前, 更不能小富即安不思进取。眼界需要打开, 摆脱掉盲从的窘境。切实地发现问题, 准确地寻找到自身需求, 有规划有针对性地进行设备建设和设备引进。首先需要对自己电力部门的需求性有冷静并客观的判断, 即部门是否切实需要自动化设备, 其次则需要谨慎甄别, 共同探讨。自动化设备不是万能的, 需要依据不同的实际情况进行不同的合理选择。
在决定选购自动化设备时, 应积极了解产品特性, 研究产品使用方法, 做到优中选优, 优中选需。避免在使用过程当中出现无法解决的问题。在选购时可以采取企业招标的方式, 货比三家。同时要建立相应配套的嵌入式技术系统进行有效管理, 更好地提高效率。
(2) 建立起适应新技术的技术性人才团队。在购入了自动化设备后, 应迅速建立起设备操控的人才团队, 并由专业人士带领, 撰写程序解答问题, 规避在设备操作当中所能出现的认知盲点和操作疏漏, 同时确立完整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在人才团队建立起来后, 则要充分发挥个人职责, 做到专人专项, 实际问题实际解决。同时建立起完善的评价体系, 对人才团队定期抽检, 具体问责。
(3) 建立网络, 信息时效, 定期排查。面对功能单一集成性差等缺点, 要首先考虑到网络构建, 要将自动化设备与外界建立接口, 加快信息处理速度, 使设备与外界网络相连接。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 实现标准化数据传输, 提升性能, 提高便利性。在此基础上, 可以使自动化设备运行效率得到显著提升, 同时保证电力工程顺利发展[4]。
定期排查查漏补缺, 发现问题要迅速, 解决问题要果断。例如国网吕梁供电公司对于高损台区的迅速处理可以充分体现出这一点, 国网吕梁供电公司第一时间组织“地毯式”排查, 并认真分析了高损线路的线损情况, 制定出相应对策。冷静处理, 沉着应对。通过三相负荷调整、表箱整治等工作有效降低线损。并采取实时监控, 用电高峰排查来防止线损反弹。这充分体现了自动化的信息共享条件下具有时效性地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在面对突发问题的过程中, 信息的对称, 信息的时效起到了无可比拟的作用, 同时也在保障着电力部门安全高效的运营。
3结论
有些电力部门在面对发展和技术革新时往往表现得谨小慎微, 以致于自缚手脚, 这种做法是错误的不合时宜的不利于发展的。因为在技术革新的过程中必然会面临重重挑战, 而困难本身的解决也是正视自身问题和技术进步的前提。就电力工程自动化而言, 它存在着技术壁垒人才短缺信息闭塞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但只要深入挖掘认真分析都能够得到合理的解决。
参考文献
[1]吴宇.论电力工程中的电力自动化技术应用[J].民营科技, 2017 (8) :269, 273.
[2]陈星宇.浅谈电力工程在电力自动化技术方向的应用[J].山东工业技术, 2016 (20) :190.
[3]王伟光.电力工程及其自动化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7 (34) :79-80.
[4]王瀚.电力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问题分析及应对措施[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7 (17) :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