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保持心理健康的探究

发表时间:2021/9/6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4月第12期   作者:梁石云
[导读] 从三方面行进教师保持心理健康的探究:学校愉悦的工作环境是教师心理健康的关键;教师自身要主动精神,保持心理健康;家校联系,做好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
        梁石云
        广州市越秀区永曜北小学510000
        摘要:从三方面行进教师保持心理健康的探究:学校愉悦的工作环境是教师心理健康的关键;教师自身要主动精神,保持心理健康;家校联系,做好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心理健康、主动精神、愉悦环境、家校联系
        笔者认为要提升学生的心理品质,让学生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关键的是教育他们的老师们保持心理健康。所以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和自己的亲身经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教师保持心理健康的探究。
一、学校愉悦的工作环境是教师心理健康的关键。
        学校是我们工作的主战场,我们小学是一间只有几百学生、四十个老师的小学校,但我们的校长、老师们大部分都是十几二十年都在这间学校工作的,团结友爱,齐心协力。我们学校的教学理念是“让老师幸福工作,让学生快乐学习”!我很喜欢回到学校上课工作。学校是我们当老师的单位,从早到晚,在单位的时间比在家的时间还多,所以,在学校是否工作愉快对教师的心理健康很重。易中天在《闲话中国人》中说道:“对于中国人来说,单位是极其重要的。单位,差不多可以说是中国人生存的依据。”而学校是我们老师天天工作的地方,是养家糊口的地方。前段时间(五月底,六月初),广州疫情严重,有个视频很火:一个女的说:我不管,我一定要保住我的这份工作,做到退休。那段时间,我们刚好进入总复习,教学工作多又要防疫,老师们都好紧张又累,我们办公室的老师就互相调侃说上面的话,然后一起大笑并互相鼓励要好好做好自己的工作。这样的办公室文化我们都很喜欢,同事间经常互相鼓励、互相帮助,共同把工作做好,这也是老师们能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点,能在一个和谐的集体工作,心情会愉悦,即使工作再忙再累,学校也是实现自己事业梦想的地方,老师要把一个班的孩子教育好,只依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行的。首先要学校的统一教育教学理念,管理方法等,我不是学校行政,这点不作详谈。作为一个教2-3个教学班的数学老师,与班主任及其它学科的老师的协作沟通很重要,对孩子的心理教育要全体老师的同心协力,特别是个别行为与情绪有障碍的学生,要各科的老师,甚至是1-6年级,孩子整个小学阶段的老师的认真教育才会有改进。黎教授讲课中说:“小学老师是孩子在小学6年的重要他人,对孩子的心理影响会很多。一个不好的小学老师可能会毁了一个孩子的一生,而一个不好的大学老师只会可能毁了一个人的半生,因为大学生已经长大了。”讲得太对了。我刚从华师大毕业就去中学教了三年高中,第4年就到小学教学数学,二十多年的小学教育,特别是经历我儿子读了小学到读大学的整个过程,我越来越体会到小学六年的教育和孩子的心理疏导和品质的奠定真的非常重要,小学老师对孩子一生的教育影响更大。如果一间学校的老师都能在愉悦的环境下教育学生,教育出来的孩子也多会心理健康、心情愉悦,这对他们的人生都是宝贵财富。
二、教师自身要主动精神,保持心理健康。
(一)主动学习阅读,提升自身教育。
        只有心理健康的老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1]。教师要经常阅读心理的书籍,以便更深入思考和理解儿童的行为。教师有扎实的心理学基础,是保持自身心理健康的保证[2,3]。
        教育家巴罗说过“一个爱书的人,他必定不致于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老师,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温情的安慰者”。书是我不可缺少的朋友和精神力量。能自由地看书是件幸福的事,特别是读一些哲学或中国的古书,可以使自己心灵宁静的书。我们家里最多的是书,沙发上、桌面上、床上随处可见,随手可拿。2009年,我们家被评为“广州市书香家庭”,这是值得高兴的事。我爱读书,直接影响到儿子,经常母子两人拿着书看得入迷,也会讨论书上有趣或精彩的片段,时间在静静地流过,我们却因书中的故事和智慧而心满意足。书看多了,思考多了,与自身和谐更多些。人也变的自信,跟学生讲课时更有自信,工作起来也轻松了。
        本月初(2021年7月),学校放假前,我去越秀区图书馆借了好几本书,其中就有叔本华的《孤独通行证》,路德维希.埃米尔的《天才与性格》,多读一些哲学、心理的书籍,对老师教育孩子真的有帮助,对自己的思想和人生也会有很多的感悟。
(二)保持乐观心态,保持心情愉快。
        “只要心里有阳光才会笑得灿烂”,“爱笑的女生运气不会差”,认识我的人都说我笑起来好看,我喜欢经常笑,感觉笑一笑心情会好起来。我也经常教育学生(特别是女孩子)要多笑。刘良华老师在《教师专业成长》中提出教师应具备的人格魅力之一是:乐观心态,教师的乐观精神主要包括宽容精神、赏识意识、和有激情地生活。其中,我对刘老师讲的“有激情”印象非常深刻,2008-2011年,我在华南师范大学读在职教育硕士,听了刘良华教授的课,整个课堂感受到他讲课的激情,他站着那里讲课,讲得天花乱坠、语出惊人、那么得投入和专著,感觉到他在与我们进行心与心交流,听课的我很受他的感染,也想着回到自己的课堂也要做一个充满激情的老师。他说:“一个老师上课有没有激情,取决于这个老师的生活态度,他的生活态度会以看不见得方式感染他的学生。”在我教育儿子和学生时也经常跟他们说:“要有打不死的小强精神,无论与到什么困难,自己先想办法解决,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陈俊教授在“教师管理语言的效能之心理学探究”中说道:老师语言的力量很大的。这么多年来,到不同的班上课,我都说“我最喜欢来你们班上课,上你们班的课让我感到做老师的幸福。”也许是这种精神力量,让我们互相的影响和感染,学生都喜欢上我的数学课,学生学习数学更有兴趣,学得轻松,成绩也不错。
(三)学习新本领,从中锻炼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
        新课程标准里就提出终身学习的理念,作为教师更要不断去学习[4]。我个人认为不仅仅是要学习到一些方法,更重要是老师重新回到课室学习或学习一门要考试的技术等,从学习、考试中去再次体现到学习和考试的痛苦、紧张、焦虑、怕失败、考试通过后的喜悦等各种心理体现和变化,有时当差生,有时当优生的心理感受,你就会更能与学生共情。我从自己亲身经历的两件深刻的事来详述。


        第一件事是我读在职研究生,2007年参加考试,2008年8月回到了母校(华南师范大学)的攻读教育硕士学位研究生,实现了自己十几年的梦想。
        我在考研过程中体会到了自己的成长。开始重温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的书纯粹是应考,但深入地去学去理解一些理论再联系自己的教学,感觉挺有用的,静下心来有意识和兴趣去阅读了很多教育、哲学、心理的书籍,听了很多教授的课,正真感悟到教师要有自己的精神空间,有自己的思考。教师本身有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和乐观的教学态度才能正确地引导学生乐观地面对学习,克服学习上的困难。读研三年,让我最感痛苦又收获最大的是写几万字的毕业论文,有导师的哼哼教导、同学的帮助及家人的支持,让自己挺过。
        印象最深刻的事,当第一次论文答辩没通过,要重新修改,一个月后再答辩,我心很慌有难过,回到家就大哭了出来。儿子见到,默默地走过来紧紧拥抱着我说:“妈妈,别担心,下次你一定能通过的,我陪你哭一会吧。”我没想到儿子会这样说,而且给我拥抱鼓励,感动地拥抱着他说:“扬扬,谢谢你,你真懂事,大个仔啦!”在儿子面前,我尽量控制自己的情绪,让自己多笑。但遇到很不开心的事,我还是会哭出来,我觉得适当的哭是很好的减压方法。记得儿子读幼儿园时,见到我哭流泪,儿子会很紧张拉着我的手问:“妈妈,别哭了,什么事?”。而现在儿子会说“我陪你哭一会”,真的令我好感动!当一个人开心时,你陪他笑;当一个人伤心时,你陪他哭就是最好的安慰了。儿子用行动来实践了这哲理,而他只是五年级的小学生。
        翻开我读研时做过的每本笔记本,我都写着“梁石云,一定要为目标而努力!加油!考研是一种信念,坚持到最后就无悔。”每当想放弃时,我就用积极的心理暗示让自己能不受外界的影响静下心坚持。三年读研,让我心里强大了很多。再次体会到读书考试的辛苦,我更能体会我的学生的感受,并用自己读书的经验教给学生。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适当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5,6]。
        第二件事是我学开车,考驾照的事。就在前天,2021年7月21日(我49岁),我考过了科三科四,终于可以拿到驾照啦,跨越3年的学车痛苦的经历,磨练了我意志,几度想放弃,学生都知道我去学车,还知道了我考科二,考了三次都没过,他们鼓励我:老师,加油!别灰心!你一定能考过的。我听了好感动也充满了能力。就像我平时鼓励他们学习一样,有学生的鼓励,我怎么能放弃呢?于是坚持不断练车,听教练的指导,有时出错了,当年轻教练大声批评:“你怎么还不会呢?你还是当老师呢?”时,我真想哭,感觉自己好笨,很想不学了。但当教练因为你学会了一个动作而表扬你时,我又能体现成功的快乐,又坚持学了。从这个过程中,真心感受到当一个人没学会一样东西前,特别要考试时,心情会很紧张甚至焦虑,老师对他及时的鼓励很重要。所以,在我的教学中,尽量对还不懂的学生鼓励,多辅导,少批评,让他多一些时间自己想明白,让他们正真学懂数学。
(四)身体好是教师心理健康的保证。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锻炼好身体,保持充足饱满的精神,人的心情才会好。早在两千多年前,著名哲学家伊壁鸠鲁提出:幸福就是“肉体无痛苦,灵魂无纷扰”。[7]要做到肉体没痛苦,当然要有健壮的身体。我喜欢运动,对什么体育运动都感兴趣,对打篮球情有独钟,当老师后经常与学生打球,这些年都教五、六年级,经常跟那些爱打篮球的男生打球,在球场上我们成了队友,互相配合,大声叫喊,感受着运动的快乐。因为打球,那些比较调皮的男孩也喜欢上数学课了。小学生的向师性最强,对老师的感情也最真实的,老师喜欢他,他就喜欢那个老师并尽量学好那个老师教的科目。我喜欢一个人去跑步,不停往前跑,静静听着自己的心跳声和脚步声,感觉世界就是自己的,还可以思考到很多问题,我很多篇的论文的构思都是在跑步时想到的。有几个学生对我说:“梁老师,我感觉到你很喜欢上课。因为看到您都是精神抖擞进入课室,上完一节课你都不累的。”孩子的眼睛是雪亮的。经常运动使我有好的精神投入到工作中,可以让自己精神抖擞、笑容满面地站在讲台上。现在的老师要扮演着多种角色,有教学质量的压力也有学生安全的压力,身体和心理都出现亚健康状态,所以保持健康的身体,宽容的心态显得非常重要,也是做好老师的必要条件。
(五)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家庭和睦是教师心理健康的后方保证。
        当老师压力大的来源之一是,要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如自己的孩子都教育不好,别人就会说:连自己的孩子都教不好,她还有能力教育好学生吗?当你用尽心力和时间教育好学生,而自己的孩子却一塌糊涂,那别人又说:只教育好别人的孩子有什么用,自家的都没教育好。所以,我认为老师要想在学生、家长面前有底气,首先自家的孩子要教育好,不成学霸,也要跟上平均水平。教师要协调好与家人的关系,能爱身边的人,才会去真心关爱学生,爱自己的工作,这才是真的心理健康的老师。
三、家校联系,做好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
        社会、家长对教师的要求很多很高,要当“人民满意、家长满意、学生满意的老师”,简单的一句话就可以压死人的。但选择了教师的职业,无论多难,也必须去做好。孩子的教育是有多角度的,其中,家庭父母的教育很关键,而教师要想教育好学生,必须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如果处理不好与家长的关系,特别是班主任,有几个家长时不时的投诉你,你会心情很烦躁的,也不能安心教学。老师要在工作中处理好家长的关系,在平常教育孩子中,用适当的方式方法也教育家长,几十上百个家长中可定有个别不讲理的家长,特别是个别行为和情绪有障碍的学生,他们的家庭和家长也可能会有各种不稳定的心理问题,教师要学会做一个有智慧的老师,从平时的每件工作中积累经验教训。处理好家长的关系是我们顺利展开教育孩子工作的另一个关键。
参考文献
[1]扈中平.现代教育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刘良华.教师专业成长[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刘良华.教育自传[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5][苏]B.A.苏霍姆林斯基.给老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6]易中天.闲话中国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8.
[7]吴光远.哲学与智慧[M].南宁: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0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