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图书馆建设研究

发表时间:2021/9/6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 4月 11期   作者:朱勃
[导读]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提升,物联网技术不断发展并应用于多个领域。基于
      朱勃
      齐齐哈尔市图书馆  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0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水平提升,物联网技术不断发展并应用于多个领域。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图书馆建设,就是将智慧化应用于图书馆建设之中,并在图书馆各项工作中将其落实。本文分析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图书馆特征以及建构模式,希望对打造更加智慧化的图书馆有所帮助。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智慧图书馆;互联网
      智慧化图书馆具有智能化、人性化以及个性化的特点,通过运用物联网技术,能够以人为本,捕捉读者信息,同时不受时间与空间限制,提供多样化服务模式。但是目前智慧图书馆建设受多种因素影响,仍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只有将新技术应用于智慧图书馆之中,才能提升其应用价值,并且通过智能化管理方式提高图书馆管理水平与服务水平,使智慧图书馆向着信息化、科技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一、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图书馆特征分析
(一)人性化的服务理念
      智慧图书馆应将人性化服务理念作为建设目标,将用户作为建设核心,根据以人为本理念,创新服务模式。图书馆作为阅读的主要场所,结合人性化服务理念,首先应合理规划图书馆空间布局,为读者提供宁静的阅览空间。除保留传统阅读空间外,还可增设音乐室、咖啡屋以及文化沙龙等活动性区域,采用动静结合的设计原则,使读者在阅读中得到休息,并在休息中进行阅读。此外,还应为读者打造适宜的阅读、学习环境,例如,阅览室的温度、湿度以及亮度等,结合物联网技术,根据室外气候变化,进行自动控制与调节。不仅如此,还能够为读者提供现代化工具,激发读者灵感,启迪读者思维[1]。与此同时,打造“真人图书馆”服务模式,全面贯彻人性化服务理念。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图书馆是对传统图书馆的升华,可将传统服务时间与空间进行延展,并使用现代化信息设备作为信息服务终端,从而为读者利用智慧图书馆拓宽渠道。借助于互联网络,可加快读者身份辨认速度,并且移动借阅、视频点播以及信息检索等功能将会被广泛应用。根据智慧图书馆不受时间、地点等条件限制等特点,可24小时为读者提供服务。以城市内基础设施为支撑,结合移动图书馆机制,方便读者通过移动设备随时借阅图书。
(二)全面化的信息感知
      通过多种信息感知装置,能够感知整个图书馆服务体系、资源体系以及管理体系的全部元素。智慧图书馆正常运行的前提条件就是对信息全面化感知,并且信息感知具有一定深度,感知对象为各类参考文献、环境实体、相关人员、用户需求信息以及图书馆运行状态等。图书馆管理对象与管理系统依赖于管理对象建立联系,并通过管理系统进行控制。现阶段,通过在图书中嵌入RFID芯片进行智慧图书馆馆藏管理,芯片能够将图书与管理系统建立联系,进而实现自助借还、职能分拣、自助盘点、安全检测等,对提高图书馆工作效率具有重要作用,并且还能对馆藏架位导航等进行智慧化管理,有利于提高图书馆管理水平[2]。
(三)智慧化的管理过程
      智慧图书馆的首要特征就是智慧化。智慧化管理除体现在馆藏资源借阅服务、打印、扫描、缴纳图书逾期款以及图书馆选座管理外,还体现于对用户智能化的分析与跟踪管理,在提供深层次的高效服务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如此,智慧化管理还包括对图书馆物理管理以及日常维护管理等,例如,图书馆建筑中的灯光、水以及电梯等。基于物联网技术,安装联网温度传感器,根据环境变化,实现空调自动调温,能够节约用电,有利于环境保护。此外,建立机器人堆叠书库管理系统,可通过每本书的感应信息,根据图书尺寸以及数名进行分类整理,减少图书馆建筑内部使用空间。


(四)多元化的服务模式
      以物联网为依托,智慧图书馆的服务模式更加趋于多样化、个性化以及智慧化,能够为读者提供多种现代化服务。同时借助于传感信息,管理系统可对用户当前位置以及其所关注的主题进行自动识别与感知,并且还可结合虚拟环境下与实体读书馆环境下读者的信息行为倾向,为读者构建具有个人特色偏好模型,可及时向读者推荐个性化的内容,并提供相关服务。
二、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图书馆构建模式
      智慧图书馆构建包含三个关键阶段,即初级阶段、发展阶段以及聚合阶段。智慧图书馆建设应以现有图书馆为基础,并结合物联网技术,将节约发展作为建设理念,结合其个性化、网络化以及智慧化的特征使其能够实现对图书馆内部设施的智能控制、安全监控、能耗管理以及预警处理。
(一)智能自动化
      智能自动化系统具有扩展性特点,除能够与电动窗帘、照明系统等相互联结,还能够与其他设备相连。并且该系统连接性较广,并非单个功能,可使建筑设备全面升级。同时,采用无线控制,可在不破坏室内装修的前提下实现智能控制,并且不影响使用[3]。进行系统设计时,需全面考虑自组网能力以及组网能力,确保各种设备之间能够互相通信。
(二)能耗监测
      能耗监测应作为智慧图书馆的重点建设项目。通过对用能支路的剂量,将数据采集器上传至能耗监测系统,从而将能耗的在线监测与动态分析落实到位。由于建设智慧图书馆用电设备较多,并且项目规模较大,能源消耗多,实现能耗监测至关重要。用电、用水、集中供冷以及集中供暖等都可通过能源管理系统进行统计分析系,同时将数据统一上传至上级管理平台,可实现对能耗数据的监测、汇总以及分析。
(三)人员定位
      人员的定位系统主要借助于计算机软件、硬件、信息采集处理、自动控制、无线数据传输以及网络数据通信等技术,并以多学科综合应用为一体,从而实现对人或物在静止或动态环境下的自动识别。人员定位系统主要包括实时定位、活动轨迹、人员报表以及人流统计分析等几方面。
(四)图书馆座位预约
      图书馆座位预约系统主要基于微信平台,通过座位管理系统,为读者提供空位展示、微信预约、身份识别、数据统计与分析等多方面功能,主要包括身份信息绑定、座位查询、座位预约、取消预约、失约处理以及签到等。通过该系统,可最大程度上解决读者需前往图书馆才能了解座位信息的弊端。
(五)智能多媒体系统
      采用智慧多媒体系统,将馆内图书介绍、信息发布以文化展示等通过多媒体设备告知读者,可帮助读者及时了解图书馆信息以及社会信息,除为读者提供方便外,还能促进图书馆作用发挥[4]。
(六)建筑自控系统
      采用数字化控制技术以及现代图像技术,结合图书馆现有弱点网络系统,对建筑空间进行科学管理,包括环境、安防以及物业等,同时与消防系统相互连接,提高图书馆安全性。
(七)数据平台
      异类、异构以及异库间传输协议的信息共享与数据交换,为数据平台中的数据交换节点提供支持,进而为图书馆其他系统提供数据支撑。
结束语:综上所述,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图书馆改变传统读书馆服务模式与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水平与工作效率。随着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图书馆中运用将会更加成熟,从而为读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陆征.物联网技术在开放大学智慧校园建设中的应用[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31(04):45-48.
[2]倪静天,刘力.物联网技术在高校智慧校园管理中的应用与发展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0,37(02):68-71.
[3]余凯璇.运用物联网技术构建公共服务体系研究——以江西省图书馆为例[J].科技广场,2019(03):80-85.
[4]陈晓雪,郭静静,王菲菲等.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智慧图书馆建设路径分析[J].黑龙江科学,2020,11(21):128-12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您可能感兴趣的其他文章
更多>>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