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婷
重庆市大渡口区跃进村街道钢堰社区卫生服务站 中医科 400000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湿热瘀结型慢性盆腔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于2019年1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100例湿热瘀结型慢性盆腔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静脉滴注左氧氟沙星联合替硝唑的治疗方式,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自拟清热化瘀方及中药灌肠的治疗方式,观察治疗效果、临床症状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生存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临床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湿热瘀结型慢性盆腔炎效果较好,能够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医综合疗法;湿热瘀结;慢性盆腔炎;临床疗效
慢性盆腔炎是一种多发性妇科疾病,常见于育龄期妇女,临床上多表现为经期紊乱、白带异常及腰腹酸疼等,具有病情反复、病程时间长、治愈困难等特点,如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会造成患者输卵管阻塞、盆腔黏连等,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1-2]。目前西医多以口服或静脉滴注药物为主,但效果一般,易复发[3]。中医认为慢性盆腔炎分型多样,以湿热瘀结型为主,以辩证论治理论为指导的中医综合疗法,利用中药、灌肠联合抗生素的治疗方式被广泛应用于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治疗中,且效果显著[3-4]。本研究以本院收治的100湿热瘀结型慢性盆腔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中医综合疗法并研究其治疗效果,以期为慢性盆腔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指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9年1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100例湿热瘀结型慢性盆腔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分组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其中观察组,年龄23~52岁,平均年龄为35.7±3.6岁,病程0.4-7.2年,平均2.9±1.5年;对照组患者年龄22~53岁,平均年龄为35.5±3.8岁,病程0.5-7.1年,平均3.0±1.4年。
纳入标准[5]:1)符合慢性盆腔炎的诊断标准;2)符合中医湿热瘀结型症属;3)无治疗药物过敏史;4)治疗前4周内未有相关治疗史;5)患者病历资料完整且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已经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6]:1)合并患有心脏、肝肾肺等疾病;2)妊娠期或者哺乳期患者;3)患有其他腰腹疼痛疾病的患者;4)不配合医生指示或者要求患者。
该研究已经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的年龄、病程等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静脉滴注左氧氟沙星联合替硝唑的治疗方式,左氧氟沙星0.5g/次,2次/日,替硝唑0.4g/次,2次/日,每次均用100mL生理盐水配制注射液。7天为一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自拟清热化瘀方及中药灌肠的治疗方式。自拟清热化瘀方:黄芪30g,红藤20g,蒲公英、金银花、连翘、丹参、芍药各15g,当归12g,白芷10g,甘草6g,用水煎服约400mL,每日1次;灌肠方:败酱草20g,丹参、赤芍、延胡索各20g,红藤、桃仁、莪术各15g,用水煎服约100mL,每日1次,灌肠后保持2~3h。7天为一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
1.3观察指标[6-7]
随访3个月,观察患者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
1)治疗效果:痊愈:治疗腰腹痛感消失、白带正常,妇科检查结果显示体征、子宫、附件等正常;显效:盆腔积液减少至消失,偶有腰腹轻微疼痛,妇科检查结果显示子宫压痛缓解、附件增厚状况缓解;有效:盆腔积液减少,腰腹疼痛改善,妇科检查结果显示子宫压痛减轻、附件增厚状况部分缓解;无效:治疗后,病情无改善甚至有加重趋势。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2)临床症状评分:参照《中医新药治疗盆腔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进行患者临床症状评分,总分12分,得分越低说明治疗效果越好。
3)生存质量评分:采用生存质量测定量表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满分100分,得分越高说明患者生存质量越好。
1.4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20.0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使用χ2检验,若P<0.05,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0%,高于对照组的80.0%(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临床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2。
2.3 两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生存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生存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3。
.png)
3.讨论
中医认为机体在受到湿热毒的侵入后,因湿热毒郁导致机体气血运行受阻,造成胞脉淤滞,进而引发湿热瘀结型慢性盆腔炎的发生,甚至因气血不足及损耗,致使患者久久不愈[3]。传统的西医手段,如口服或静脉滴注抗生素类药物,会造成患者出现耐药性及肠道菌群失常,影响治疗效果,造成病情迁延及反复发作[5-8]。中医利用辩证论治,多种治疗方式结合,注重气血调理,标本兼治,使药物直接或间接的作用到病变部位,提高治疗效果[9]。马素敏等[4]研究发现,中医综合疗法可以降低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治疗有效率高达96.1%,由于西医治疗组,证明了中医综合疗法的临床优势。
本研究发现,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生存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临床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说明中医综合疗法由于单一的治疗方法,其原因可能是处方中的红藤、蒲公英等可以清热利湿、活血止痛,黄芪与当归可以益气固表,保护气血,另外连翘、金银花可以清热解毒、消肿散郁等,患者通过服食汤药,达到清热解毒,化瘀止痛的功效,另外配合灌肠,进一步清热除湿、活血化瘀,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2-5]。
综上所述,应用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湿热郁结型盆腔炎效果显著,能够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伍雪萍,刘琼辉.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治疗研究进展[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9,35(11):1413-1414.
[2]韩晓梅. 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湿热瘀结型慢性盆腔炎的多中心临床研究[J].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9(02):97+104.
[3]林坚,郑华.针灸推拿联合中药结合治疗肩周炎临床观察[J].海峡药学,2018,30(10):223-224.
[4]马素敏.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湿热瘀阻型慢性盆腔炎临床研究[J].中国民间疗法,2017,25(02):56-57.
[5]齐金羚,王巍.清热理血汤对湿热瘀结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疗效及炎性因子、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23(03):187-190.
[6]钟新丽,路玲.中西医结合疗法对湿热瘀结型慢性盆腔炎的治疗价值探讨[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7,28(S4):387-388.
[7]黎敏, 林秀华. 中医综合疗法在湿热瘀结型慢性盆腔炎患者中的疗效[J].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7(14):88-89.
[8]王立志. 康妇炎胶囊联合清热调血汤治疗湿热瘀结型慢性盆腔炎疗效及对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7, 26(23):2594-2596.
[9]苏文珍.中西医结合治疗湿热瘀结型慢性盆腔炎的价值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2020,24(17):2474-2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