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陈保昌 2李姜宏
1身份证号:45262519741223**** 2身份证号:452323197702091****
摘要:随着国内电子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在进行建筑项目的建设期间,广泛应用到各类的电子设备与装置,它们的应用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也提高了建筑的智能化、信息化水平。随着智能化建筑规模与高度的不断增加,做好建筑防雷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要针对广东地区特有的雷雨气候条件加强防雷方面的设计,并切实做好防雷装置的全面检测,有效消除建筑存在的安全隐患。
关键词:智能建筑;防雷装置;防雷检测
引言
我国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发展迅速,带动我国建筑工程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对于住宅建筑防雷性能和使用安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自然雷电是一种大气放电现象,通常由于带正电荷的云团、带负电荷的云团以及大地相互作用产生,如果雷电作用于建筑,就可能对建筑及用户造成严重的伤害。笔者首先阐述了雷电的基本概念和常见类型,其次就国内住宅建筑防雷现状进行了分析,并针对不同雷电类型,提出了相应的防雷措施和住宅建筑防雷检测实施方法,最后就住宅建筑防雷检测保障,提出几点意见。
1 智能建筑防雷设计的要点分析
1.1 加强内、外部防雷组合设计
以往在开展防雷设计工作时,主要采用外部防雷措施,比如通过在建筑外部安装避雷针、避雷网,并通过引下线、均压环等装置,提高建筑的防雷效果。同时,设计期间通过将建筑的钢筋、窗框等相关金属构件进行连接,可以形成法拉第笼,以此改善建筑的防雷效果。但是,对于智能化建筑而言,在开展防雷设计时不仅要对外部防雷措施进行合理的优化,同时还要加强内外部防雷组合设计的水平。比如,设计过程中可以采用屏蔽、等电位连接等措施,并采用综合布线、接地等相关措施,提高建筑的内外部防雷效果。
1.2 做好电力系统的防雷设计
建筑项目施工期间,需要在建筑内部进行电力与综合布线系统的集成。如果设计环节出现问题,不仅将导致后期维护成本的增加,并且使得建筑使用过程的危险性大大增加。因而,要提高智能建筑电力系统的综合设计质量,提高建筑的防雷效果。一方面,在进行线缆的布设时,应尽可能选择建筑的平面中心区域开展布线工作,与建筑的外立面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同时,还要与防雷引下线之间的距离保持在1m以上,防止与防雷引下线出现长距离的平行现象。另一方面,如果线路的性质不同,要确保线路间留有一定的安全距离,防止线路之间可能发生的干扰问题。此外,为避免雷电波沿着线缆侵入到建筑内部,设计期间要对室外引入的线缆进行埋地敷设,同时还要将避雷器进行接地处理,将建筑接地网和末端金属外护套进行有效的连接。
2智能建筑防雷检测工作保障分析
(1)加强政府政策支持
鉴于当前部分地产开发商和物业单位不重视住宅建筑防雷检测的现状,各地政府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对自然灾害预防管理的政策支持,通过相应政策、法规的出台,加强气象部门及相关职能部门的管理配合,建立相对完善的自然灾害预防管理体系和长效的住宅建筑防雷检测机制,保障各项住宅建筑防雷检测要求得到有效落实的同时,促进住宅建筑防雷检测工做进一步的规范化发展。
(2)加强住宅建筑防雷检测的社会宣传
由于多种因素影响,我国居民对于雷电灾害的了解较少,日常生活中的防雷意识不强,在住宅购买过程中,更加侧重于房子的通风、朝向、小区环境、物业环境等问题的考虑,较容易忽略建筑防雷安全方位的要求。因此,相关主管部门还应充分利用新闻传媒手段,加强关于住宅建筑防雷检测的社会宣传,普及住宅建筑防雷检测知识,提高全面的防雷意识。
(3)加强住宅建筑防雷设施的年检管理
除以上几点措施外,气象主管部门还应联合相关执法部门,全面落实住宅建筑防雷设施年检制度,重点加强对长期未申报防雷设施年检的住宅建筑的管理,责令相关单位限期申报年检,并指出当前住宅建筑中存在的防雷安全隐患和问题,要求开发商和物业单位进行整改。此外,建筑物防雷设施年检应纳入物业公司的日常管理内容,以确保相关制度的有效落实。
3智能建筑物防雷检测技术要点分析
3.1 接闪器检测要点
当前,城市高层、超高层建筑的数量越来越多,在进行高层智能建筑的防雷工作时,应根据建筑的实际需要安装相应数量的接闪器,并借助避雷针、混合接闪器等避雷设备,使之在屋面形成一个防雷网络,进而改善智能建筑的整体防雷效果。一般来说,智能建筑在其屋面经常设置一些金属物,通过将这些金属物与避雷网进行电气联结,可以提高建筑的防雷效果。当前,主要采用钢筋绑扎的方式进行联结。需要注意的是,施工期间要严格按照施工规范的要求执行。在一些工程中,使用100mm×100mm的钢筋绑扎网格现浇板进行处理,但是这一处理方式已经明显超过了规范标准的范围。因而,施工期间要对屋面结构的特点与形式做出分析,并沿着建筑的四周区域进行避雷带的敷设。对于建筑的重要部位,应按要求做好避雷短针的安装。在这样的条件下,即便没有避雷网格的设置,也不会影响到建筑的防雷效果。另外,有的建筑屋面存在着突出暖气管道,此类管道属于金属材质,为提高避雷效果,应将管道与防雷装置进行有效的连接,确保防雷功能得以实现[3]。
3.2 引下线检测要点
建筑整体防雷效果,与引下线的合理设置有着重要的关系。因而,在开展防雷体系检测与分析工作时,要加强对引下线的检测。一方面,大部分智能建筑主要借助内柱筋开展引下线的设计,连接方式主要采用的是焊接处理。需要注意的是,为确保焊接质量,要聘请专业焊接人员进行焊接操作,并且要做好焊接质量的检测。另一方面,还要在气压焊部位使用10mm以上的镀锌圆钢进行跨接焊处理。同时,建筑中每层都要使用绑扎圈焊接,使之成为一个闭合环。此外,要做好智能建筑的电气联结。通过将引下线和均压环、楼层金属等进行联结,以此提高建筑的整体防雷效果。
3.3等电位联结检测要点
首先,借助于等电位联结的方式,能够减少同一区域内存在的电压降问题,进而保证这一范围内的电位保持相等,防止该区域内的相关电子装置与设备受到损坏。在进行智能建筑设计时,宜采用40×4mm的镀锌扁钢作为等电位联结工作的材料。等电位联结期间,不仅需要在建筑项目的电缆、金属管道位置进行电位联结点的设置,同时还要在引入线等相关进出位置进行合理的设置。其次,对于建筑内部不带电的金属构件,可以采取就近与防雷系统联结的方式进行防雷处理。比如建筑内部的一些金属管道、构件以及电源、金属外壳等等,均可采用这一方式进行处理。此外,在开展等电位联结检测过程中,要对电位联结预留端子的合理设置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对其长度、厚度以及位置、搭接长度等指标进行严格的检测,发现问题要及时做好处置工作。
3.4基础地网检测要点
通过做好基础地网的检测,可以有效避免雷电对建筑内部设备与人员造成的影响。智能建筑主要采用联合接地系统进行联结,建筑的内外部防雷系统使用相同的接地系统。对于联合接地电阻而言,它的阻值一般不会超过1Ω。具体检测期间,要做好接地极的处理,基础主筋应当和引下线进行有效的搭接。
结束语
综上所述,雷击灾害是目前一种常见且危害严重的自然灾害。因此,相关政府部门及相关企业、单位,需全面提高对住宅建筑防雷设施与防雷检测的重视,从国内住宅建筑的防雷现状入手,通过合理的防雷措施和检测手段,综合提高住宅建筑的防雷性能和安全性能,保障城市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宋健.绿色建筑智能化系统防雷检测技术分析[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8(7):114-115.
[2]王平.建筑物防雷装置安全检测工作技术探析.科技风.,2018(9):12-13.
[3]郑键雄.新建智能建筑防雷检测探析[J].建筑,2015(14):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