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业文
身份证号:45250119811016****,广西省 530000
摘要:市政公用工程是城市化建设的重点内容,但是从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想要彻底避免不安全因素,如何采取安全管理措施这个主要矛盾需要妥善地解决,确保市政公用工程建设工程不违规,市政公用工程的长远发展,国家建设行业的繁荣昌盛,必须建立在安全这一原则上。
关键词:市政公用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现状;对策分析
1 市政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特征
要想安全开展市政工程施工,就要对工程的安全管理特征形成全面、透彻的认知,然后就其特征对症下药。其安全特征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从事市政施工人员队伍庞大,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参差不齐,部分从业者的安全意识不强,没有树立安全生产的意识,可能会出现违规操作等现象;其次,施工环境复杂。市政工程的空间范围较广,有的要在高空作业,有的要深入地下施工,使用的机械设备因较为复杂操作起来有一定难度,所以对安全施工造成了一定影响;再次,施工质量影响重大。市政公用工程的施工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坍塌、高空落物等问题出现的频次较高,为了减少此类事故的发生,需要在施工的每个环节都开展质量监督工作,这样才能确保工程顺利施工。
2 市政公用施工企业安全管理现状
2.1 施工企业在机构设置上比较薄弱
很多企业还存在着安全意识淡薄,安全措施不到位,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人员专业性不强,为了“节约成本”而忽略生产的安全性。同时很多施工方存在安全人员配备不到位,以次充好等问题,没有重视这一问题,这也导致企业内部的安全教育。安全检查等各项工作得不到落实和实施。企业与项目施工部由于对安全生产问题的不重视,导致安全监管工作不到位,不能及时传达给各部门,而现场的信息不能快速上传,各部门间交接工作脱轨。在实施过程中,安全管理人员要严格按照安全生产管理目标执行和监督,同时要不断地深入研究与探讨,把安全管理工作落实到每项环节当中去,把安全生产工作中的危险因素降到最低程度,保证市政工程项目顺利实施。
2.2 施工队伍安全管理水平较低、人员综合素质差
由于市政公用工程起步晚,在工程安全管理监督和规范性的管理工作要落后于其他的建筑行业,再加上市政工程施工单位以道路修建项目居多,市政施工队伍的安全管理水平较低,人员的安全素质也相比较低,市政工程施工项目涉及的安全事故问题比较少,相对对于安全事故潜在隐患的排查较少,也导致了工程项目长期注重施工质量和施工效率,对安全意识差,重视程度不够等情况。针对近几年安全监督情况来看,市政公共施工企业人员对于相关建筑施工安检等安全标准存在不熟悉不了解的情况,对于安全技术标准和规范也只是略知皮毛,对于安全事故和潜在隐患不能及时排查,最终导致安全事故时有发生。施工人员安全意识匮乏,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很多违规操作,安全事故屡禁不止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人员缺乏安全意识和质量意识。甚至存在以次充好,偷工减料等问题,根本不重视工程建设的安全。由于施工场地是开放性施工,场内的环境比较差,施工道路坑洼不平,尘土飞扬,甚至有些污水横流影响城市环境,造成诸多不便成为了市民对市政公用工地产生投诉的主要原因。同时,施工人员的工棚简陋,居住条件差,不利于施工人员的身心健康。而施工企业对此的重视程度不够,甚至更多地推卸责任,只是追求利润最大化,长期以来形成了管理水平低,文明程度跟不上。
2.3 安全教育形式的单一
虽然有关部门一再强调安全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情况中,不论是在形式、时间还是对象上都缺乏必要的针对性。而政府组织机构组织的安全教育培训课堂起到的作用是有限的,在具体工程中,对企业的安全责任制,安全规范操作流程,现场安全防护的培训,现行法律法规,还有班前安全技术交底等落实不到位的。
2.4 安全管理意识匮乏
安全意识淡薄其实就是安全管理意识的缺乏。
安全管理人员存在着无证上岗等问题,对于工地工程项目安全施工达不到保障,监管力度不够,甚至还存在一部分工程项目安检人员是临时上岗,并无系统性的岗前培训工作,专业的安全技能不成熟,不熟练,只是凭借以往的工作经验来进行,而对于现有的工作不能做到及时的安全隐患排查和发现。机械设备的管理工作不到位,机械设备违规使用,施工单位对于机械设备的安全验收工作不达标。材料管理存放比较乱,安全设施的管理也有问题,材料进场验收制度和存放地方等存在系统性的管理。不按照规定实施程序。有一部分工程施工单位存在安全手续不齐全、不到位的前提下展开施工工作,监管单位对施工前的安全隐患排查不及时,只是事后追补。还有一部分施工单位为了追赶工期,忽视安全生产的重要性。而施工单位由于种种原因无法坚持原则而硬着头皮赶工,给施工现场安全带来隐患。现今我们国家比较重视绿色环保,绿色工地。因此很多工程施工地选择用彩钢作为施工场地护栏,或者是彩钢房的搭建,但是这一情况对于便民建筑安全等问题上存在着诸多不便。
3 相应的安全管理措施
3.1 新兴的监管技术
市政公用工程的施工要求越来越繁杂,对监管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随着科学科技的不断发展,一些新兴的监管技术也应运而生。可以学习国外的先进监管技术,把新型技术与监管人员相结合应用于施工现场的实地监管,运用先进的机器人监管技术,对工人的作业进度实时监测,保证了施工过程的高效性。同时由机器人代替人工监理,可以杜绝人工可能出现的一切低级错误,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可以极大地避免安全隐患。其他工作人员也需要加强培训以配合新型技术的使用,促进市政公用工程施工现场的文明和安全建设。
3.2 提高施工人员安全意识
建筑公司需要严格规范施工人员,规定施工人员不仅要具备较好的技术能力和丰富的工作经验,而且还要具备较好的综合素质,并按照该标准严格招聘施工人。施工人员上岗前,也需要经过专业的安全文明培训,并对其进行考核,确保施工人员不仅能够提高施工技术,更能提升安全施工的意识。
3.3 选用合格的材料
不断加强材料的质量管控,将有利于整个工程质量的提高。同时也有利于实现资金和工程进度的控制。购买材料时,需要在标准范围内选择质量较优的商家,严格规范材料配比,不多买也不少买,避免材料损耗,导致废旧材料的堆积。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也不能掉以轻心,要严格按标准来。在投入使用前也需要让专业的工作人员进行详细的检查。将安全隐患排除在施工现场外。
3.4 规范施工工作流程
针对这些不安全因素,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比如可以从高校人才培养计划中引进一些优秀的专业人才;聘请一些专业人士来对图纸进行详细的解读,对市政工程建设的相关规定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贯彻落实。按照这样的方法,不仅在施工过程中能够提高施工人员的积极性,提升工作效率,而且施工项目完工时也能与图纸要求基本一致,大大保障了市政公用工程的质量。
3.5 施工现场的相关规定
监管人员应该全程按照施工图监督施工过程,对于不合理的地方应立即指出并加以改正,做到全面把控施工现场的总体情况,排除一切不安全因素;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应当严格按照上级指示要求,认真对待工作,防止违规施工,不仅要做到快速高效,更应该确保施工项目细微处的安全隐患不会出现;施工现场也需要严格的监管,安排门卫对进出人员进行排查,防止危险物品和危险人员的进入。
结语
现阶段的市政公用工程施工安全监督管理是保证施工合理有序开展工作的重要工作内容,施工方要给予安全监督管理高度重视,及时排查其中存在的重大风险问题。在施工前的准备期间,施工单位要对安全监督管理形成全面深入的认知,加强对安全施工的理解,根据工程自身特点和施工实际开展状况建立健全施工安全诚信体系,确保市政公用工程建设能够在安全的环境下建设成高质量的水准。
参考文献:
[1]李建兵.加强市政公用工程施工安全监督管理策略[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0,(01):308-310.
[2]陈丽桥.试论新时期加强市政公用工程施工安全监督管理的措施[J].建材与装饰,2019,(26):156-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