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教育主题活动的开展

发表时间:2021/8/1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12期   作者:杨明毅
[导读] 在新课标指导下,对小学教育中的德育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杨明毅
        江夏区庙山第二小学
        摘要:在新课标指导下,对小学教育中的德育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工作不再仅仅是培养有丰富知识的学生,而是在更广泛的层面上对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出了要求。在以往的教学中,尽管也对德育教育提出过要求,但更多的停留在纸面上,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小学教学要想有效落实的与教育就必须在现有基础上进行一定的德育教育策略的创新,来开展的与教育的相关主题活动,本文就这一问题做一定的探讨。
关键词:小学;德育教育
一、小学德育教育现状分析
        小学阶段的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希望,做好小学阶段学生的德育教育,培养在知识水平和道德修养上都能够全面发展的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保证,并且对我国精神文明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毫不夸张的说,当一批受到了良好的德育教育的学生逐渐成长,并走上工作岗位时,能够对各行各业的发展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推动小学阶段德育教育作为我国的一项基础工程建设,在教育工作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经过不断地研究和发展,现阶段小学德育教育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在教育理念和教育策略上都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发展中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下面做简要分析:
(一)小学德育教育理念过于理论化
        小学德育教育工作正在处于不断地摸索之中,各小学在这方面也没有足够的经验,因此在教育中出现了教育理念过于理论化,而在事实上做的不够具体的情况,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学年较长,年龄差异较大,在德育教育工作上采取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就会出现不同阶段的学生的适应性不同而对工作展开造成一定困难的情况,而这在小学德育教育中是现实存在的情况,德育教育过于理论化,在实践上还有不足,教学目标太过模糊,各班级辅导老师在开展工作时有力无处使,工作缺乏章法,这是需要在教育中不断总结,不断完善才能解决的问题。
(二)德育教育工作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缺失
        教育工作应以学生为主体,这是新时期教育工作中对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的要求,与以往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占有主导地位不同,这种教育理念增强了学生的参与,使学生在教育中能够真正实现多元化的发展。而在德育教育工作的实践中,出现了教师一味按照自己的节奏走,而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接受程度的情况,教师在上面讲,学生的兴趣却较低,参与度较低,自然会导致德育教育工作的展开难以推进,所以德育教育中增强学生的参与是实践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三)德育教育与生活实际脱节
        相比于传统知识性的教学,德育教育工作与生活实际的结合应该处于更高的程度,品德的学习更应该结合日常的生活实践,在学习相关道德理论的过程中与生活实践对照。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学方法太过拘泥于课堂教学的形式,德育教育不能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学生们对德育教育工作的理念缺乏实感,而导致学生不能很好理解德育教育中传递的精神,仅仅将德育教育当作繁重的学业学习之际的一种调剂,对德育教育工作缺乏参与感。
二、小学德育教育活动开展的策略
(一)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经过实践表明,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能够大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使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

在德育教育工作中也是同样的道理,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在德育学习中获得成就感,体会到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能够使自己获得更多的快乐,教师在德育教育中要给予学生更多的激励,让学生能够真正的体会到德育的意义,并且在德育教育中,教师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为学生普及如何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学生在小学阶段,没有较多的阅历,对外界的认知大都来自于教师和家长的引导,所以在德育教育工作中,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家长联系,为学生塑造一个良好的德育环境。在这样的情况下,让学生在实践中自己去感悟、去认识以及探索,充分发生学生对外界的好奇心,让学生能够在自己的探索中,获得对品德的良好的体会,从而能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当为学生在德育学习过程汇总遇到的问题及时答疑解惑,小学阶段学生对外界的认识比较少,一些在成年人看来比较常见的问题在小学生的眼里可能都充满了好奇,教师为学生答疑时要有耐心,有些问题的正确引导可以影响学生的价值观的塑造,教师应该审慎的回答学生的问题。比如当学生在路上走的时候,不小心刮花了陌生人的汽车,面对这种情况,有的学生由于害怕可能就跑开了,而有的学生可能会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方便对方找到自己,并良好的解决问题,这就是学生在责任感上的区别,成年人一般对孩子有更多的宽容,当一个有责任心的孩子做出这样的选择时,大人往往会给予更多的谅解。
(二)通过传统文化进行德育教育
        我国有着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因此小学教师可以通过我国的传统文化教导学生的道德理念,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儒家思想在我国有几千年的历史,其中固然有一些像三纲五常不适合现代的文化理念,但也有一些仍然对人有重要的启发作用,比如“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即使在现在也是人们的道德标准,还有像“百善孝为先”的思想也是我国重要的道德品质,教师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帮助父母做一些小事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孝道思想以及责任感,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价值观,因此小学教师不妨在包括儒家思想等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寻求道德教育的资粮。这种教育方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为学生做好道德启蒙的良好的德育教育方式。
(三)将德育与生活相联系
        道德问题,看起来似乎很简单,但真正遇到的时候,也许并不容易。生活中,经常有人为我们讲述一堂堂无声的道德讲堂,德育教育来源于生活,品德修养应用于生活,加强德育教育与生活实践的关联可以使学生们在生活实践中体会品德的重要性。教师可以通过在学校为学生设置一系列的生活化情境的方式为学生模式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帮助学生体会如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在学校的日常生活中,与同学的相处本身就是教导学生讲道德与生活结合起来的课堂,在学校学生们相处时,经由德育教育的教导,当学生们相处时遇到问题,应该怎么处理,这就是德育生活化的实践。在小学生中,真正有效的德育应该为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行为,而且这种道德行为是发自内心的自觉行为,为使学生具有一个良好的品质,老师必须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耐心细致,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也不可忽视家庭对学生的影响,所以老师还应该充分利用家长会的机会反馈信息,并利用《素质报告手册》和家长及时联系,为学生营造更好的成长环境。学校组织的各种集体活动也是的与的一个重要环节。
三、总结
        小学德育对学生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虽然不像知识的教学那样具体,但也对学生的综合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可塑性更强,因此做好德育工作,使学生们成为更加积极向上的人,那么也会反馈学生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建立更强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在小学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理念对学生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小学班主任德育应善用激励方法[N]. 叶胜波.  汕尾日报. 2021-01-31 (004)
[2] 浅析小学班主任实施班级德育管理的策略[J]. 张衍梅.  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 2020(07)
[3] 素质教育,德育为先——浅谈小学德育教育策略[J]. 辛丽美.  中华少年. 2017(13)
[4]小学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分析[J]. 张猛.  中国校外教育. 2019(11)
[5]谈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J]. 杨红梅.  学周刊. 2015(23)
[6]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 张磊.  中国教育学刊. 2020(S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