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代小学劳动教育缺失的“冷”思考

发表时间:2021/8/1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4月11期   作者:王琛
[导读] 众所周知,劳动教育的目的在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在小学教学过程中,却明显存在劳动教育缺失的现象
        王琛
        吉林省通化市集安市头道中心小学  吉林通化  134211
        摘要:众所周知,劳动教育的目的在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在小学教学过程中,却明显存在劳动教育缺失的现象,而教育的目的不仅是用知识来充实学生的头脑,更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智力和才能,通过劳动教育,才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本文主要分析在小学阶段开展劳动教育的有效策略,希望能够为广大小学教师提供思路和参考。
关键词:小学阶段;劳动教育;缺失问题;对策探究。
        引言: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劳动教育进行了一个整体性的设计,要求将劳动教育纳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之中,在大中小学各学段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由此可见,在小学阶段开展劳动教育必须要引起广大小学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劳动与教育应该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但是经过实际的教学实践调查可知,当前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现状却不容乐观,甚至有的学校劳动教育长期缺位或处于边缘状态,一些教师对劳动教育的定位不明确,因此不能够准确把握劳动教育的内核;还有的教师不能认清劳动教育的作用,导致劳动教育的效率未能够得到充分体现,这些都阻碍了小学阶段劳动教育的进一步实施。因此,探究在小学阶段渗透劳动教育的有效教学策略,应当成为广大小学教师深入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一、当代小学劳动教育的现状
        经过实际的教学实践调查可知,当前小学阶段劳动教育开展的现状不容乐观。一方面,学校对劳动教育的定位不明,对相关劳动教育内核的把握不准确。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虽然人们一直都知道劳动教育,但是劳动教育的定位始终都缺乏稳定性,比如在我国20世纪初,启动的新课程改革中,会直接将劳动教育微观化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当中的课程分支,当宏观的不稳定性和微观的细致性同时发生时,就不容易把握准确劳动教育的核心要素,由此导致现实的劳动教育因为只强调某一方面,而缺乏前后的连贯性和一致性,造成现实中的劳动教育在实践过程中出现混乱,劳动教育发挥的效果不能够在学生的身上呈现。
        另一方面,学校对劳动教育作用的认识不清,与劳动教育相关的效益也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劳动教育的潜在效益不是立竿见影的,这就会导致一些教师和家长自动忽视劳动教育的作用,他们会认为劳动教育会占用时间,那么学习的时间就会减少,成绩就可能下降。教师方面也很容易霸占原本属于劳动教育的时间,但是这样的教学往往都是被动且单向的。除此之外,学校对劳动教育内涵挖掘不充分,会丧失劳动教育自身存有的魅力。在现实小学教学过程中,劳动教育会演变成一项简单的任务或体力性教育,甚至还会沦为教师和家长惩罚学生的一种手段,这样既不会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劳动的兴趣,也不能培养学生形成劳动的习惯,这就使劳动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当中被弱化,没能融合于整个学校教学过程当中而发挥自身的价值和作用。
二、在小学阶段开展劳动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加强教师劳动观念培训
        在小学阶段教学过程中,要想渗透劳动教育观念,学校就首先需要给劳动教育以应有之“重”,因为《意见》中不仅明确地提出了学校要加强劳动教育的具体要求,同时还列出了具体的实施意见,督促了劳动意识在学校教学中的体现。因此,学校要加强教师培训。因为教师是学校落实劳动教育的关键所在,并且在日常的教学活动当中,教师是学生接触最为频繁的对象,教师面对犯了错误的学生,经常会用扫地、倒垃圾以及冲厕所的手段对学生进行惩罚教育,这样的现象也是时有发生的。如果发生了这些不愉快的体验,那么“劳动最光荣”在学生的眼里就会变成一句最美丽的谎言。


        因此,学校必须要开展专业培训,强化教师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观念,提升教师在实施劳动教育过程当中的自觉性和科学性,尤其是要针对承担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师,更要开展专业能力的讲座和训练。只有加强教师对劳动观念的把握,才能把握对学生实施劳动教育的首要关键。
(二)学科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
        在日常的小学教学过程当中,学校也应重视各个学科教学的内容,注重寻找教学契机,向学生渗透劳动教育。比如在小学美术课堂中,美术课上的剪纸、十字绣以及手工等学习活动是劳动与美育的结合,学生能够在发展审美能力的同时,形成主动劳动能创造美的意识。再如,小学语文教材当中的一些课文也能够体现劳动意识,教师要善于结合教材内容,组织能够渗透教育意识的教学环节,《悯农》这首古诗就讲述了农民通过辛勤劳作获得粮食的事情,这是广大群众通过劳动才换回的果实,体现了强烈的劳动意识;再如《长城》、《大禹治水》等课文也是对劳动创造美好生活进行的最有力的诠释。
        再如,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有关教师组织植物的种植和采摘等实践活动,也能够通过让学生亲身实践,体验劳动的辛勤和快乐,只有劳动才能换来丰收的果实。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组织小学生们观看全国劳动模范颁奖典礼,让学生们感受劳动精神,体验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等等,这样也能消除小学生们对这些职业的偏见,让他们明白通过劳动,“360行,行行都能出状元。”这个道理,从而有效地对学生渗透了劳动教育,培养学生们形成了劳动观念。
(三)家校共育中提高劳动教育
        正所谓家庭是学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也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说明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无论何时何地,父母的言传身教都会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着孩子,劳动教育也是如此。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任何一份职业都是很光荣的。”因此各行各业的家长都能够成为小学教育优质的教学资源,学校可以发动家长们的力量,组织家校共育,向学生渗透劳动意识,开展劳动教育。
        比如,教师可以邀请经营早餐店的家长来学校当中,将一些简单的做早点技能,如“蒸馒头、包饺子”的技术传授给小学生们,然后让小学生们通过劳动,品尝自己劳动成果的快乐;再如,教师还可以请擅长收纳物品的全职妈妈走入课堂当中,指导小学生们如何整洁的收拾书包,如何干净快速的整理房间等等。通过家校共育,教师,学生和家长不仅实现了交流与互动,同时还增强了学生与家长之间的联系,也培养了学生的劳动能力,掌握的劳动技能,这样也会让小学生们更加尊重每位家长的职业,从而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实践家务劳动,开展劳动教育。由于家庭的衣、食、住、行当中,都有很多供给小学生劳动实践的机会,因此,教师可以让家长引导小学生们逐渐掌握家务劳动技能,培养他们形成热爱劳动的习惯,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学做拿手菜”、“今天我当家”、“装扮美丽的房间”等劳动实践活动,然后以拍照、写日记的方式记录下来,归纳到学生的成长档案当中,这样不仅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参与家务劳动锻炼的热情,在劳动的过程当中磨练自己的意志,同时感受到父母的辛苦,进一步增强亲情的温暖。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推进和基础教育改革的稳步进行,劳动教育以不同的形式和内容逐渐渗透在小学阶段的教育活动当中,广大小学教师应当重视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完善教师队伍、创新教学策略、注重家校结合的倡导劳动教育,促进小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白雪萍.对当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缺失的“冷”思考[J].教学与管理,2014,(05):54-55.
[2] 焦世辉.对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思考[J].德育论衡,2016,(12):54-55.
[3] 瑞星,杨迪.时代的忧患——对孩子劳动教育的思考[J].教学园地,2016,(07):87-8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