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云
江苏省宜兴市和桥高级中学 江苏省宜兴市 214211
摘要:在进行高中历史的教学时,教师将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生的认知逻辑进行有效的结合,并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利用时空的观念素养进行教学,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历史这一学科基于具有自身的特点与功能,可以将时空观念进行有效的整合,概括为:知道时空事实、建立时空关联、建构时空解释、运用时空思维四个层面。历史教学以创设教学情境来帮助学生感知时空、并以教学的问题来探究构建时空的关联,并通过问题的探究来引导学生进行不同时空关联,引导学生了解史事,从而实现知识与素养的辩证促进,有效的培育了学生们时空思维,,促进学生历史学习良好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时空观念素养;历史教学;高中历史
教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逻辑转化的过程,在进行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将学生的核心素养与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有效的结合,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科逻辑以及认知逻辑,并且从之前的学习认知逻辑转变成自己特色的逻辑,实现教师与学生逻辑的共振,并以此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历史这一学科具有良好的时间和空间观念,只有将时空观素养对于学生进行良好的灌输,学生的逻辑思维有了良好的提升,才能更好的掌握与吸收教学的内容。
一、借助时空观念掌握历史事实
历史知识的学习是帮助学生掌握特定时空的史事,明确历史上相关事件发生的起因、经过与结果,并且明确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脱离了史事之间的时间和空间都是空洞的,能帮助学生建立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联系,从而能更好的建立事物运动发展的联系,从而能更好的进行系统的理解与掌握教学的内容,有效的提升教学的效率。例如:在进行《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从明确“全面抗战”发生的特定背景以及发生的时空条件,并且明确历史事实发生的基本构成要素,对于教学的内容有了明确的认知后建立良好的联系,从而实现良好的时空构建。教师还应该让学生明确时空事实是在常用的多种时空叙述方式中,来洞悉历史时空叙述中的历史真实部分。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的时空观念素养,应该让学生对于历史事件进行准确把握,从“知道”的层面不断向“真值”的层次不断深入发展,从而不断丰富学生的时空观念,明确事件发生的缘由以及演讲的过程,并且促使学生对于史事演讲的过程中进行明确的认知,对于事件的发生、发展就有明确的分析与理解。相反学生脱离了时空的观念就会忽略时空之间多要素间的关联,不能明确史事的限制性,并且对于学生时空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时空情境,促进学生对特定时空情境的明确掌握。
二、时空关联与历史问题探究
在进行高中历史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应该注重基本思维的形成与开拓,应该促使学生具备完整的思维,在进行历史学习的过程中应该首先进行问题的定位与定义,通过进一步的观察与实验来进行认证,明确一个问题的发生、发展必然决定着一个事件的发生与发展,并对于什么样的问题意识和解决方案进行了明确的指引。任何一个史事的发生与发都有特定的立体时空历史延伸,时间和空间是史事发生的外部条件,对于史事的发生与呈现起着一定的制约。因此面对历史事件的解释时应该本着特定的史事为中心向时间和空间进行外拓。例如:在进行《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应该使学生明确:美国单极世界的建立的背景美国为建立以自己主导的单极世界,分别采取了哪些行动?在2003年3月,美国还发动了伊拉克战争,并对于中东局势造成了怎样的影响,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发展又有怎样的影响。教师应该就“同时同空”“同时异空”“异时同空”的问题向学生进行分析,让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本质与规律进行准确的把握。基于教学问题的基本构建进行事实样态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联系分析,向着历史时间的脉络性展开,将两者进行有效的联系才能更好的掌握与提升历史时空的关联的深度理解。
三、时空变构与教学的拓展
历史问题的有效探究不是问题的终结,而是伴随着问题的逐步解决来被发现与定义的。新问题的发生与发展对于历史事物的事件的透析起到了有效的推动作用。“历史”的时空是客观的事实性时空,历史的时空是均值和固定的,但在历史学的研究和学习中,具有建构性特征。人类作为社会能动的实践存在要去理解在当下时空已不可回逆的历史,就必须构成时间度量多样化的历史理解范式,应该借助历史的年轮、脚步来从而超越惯性时间的多样化历史理解范式的创建,在自然时间、社会时间和心灵时间的多重坐标中再度复活已经逝去的社会生活。在历史研究中,还应该在特定时间段内来进行罗列系列史事的共同特征,,提炼出了历史的阶段性特征,在空间上划分不同的区域类型。基于不同的历史理论视角和对系列史事之间联系的不同考察,要引导学生概括、归纳历史阶段性和区域性特征,在常用时间以及在常用时间的阶段性与空间的区域特征中理解和解释史事。
综上所述,在进行历史的教学时,应该注重培育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注重教学的实践,引导学生不断积淀成一种可持续并且具有广泛迁移性的能力与品格,让学生注重时空合理性的解释和时空变构中的理解与评价,促使学生在进行历史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去实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更好地投入到历史的进程中。
参考文献:
[1]郑会敏,罗生全.课堂教学逻辑的内涵、结构与发展理路[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22):60-64.
[2]徐蓝.关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几个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17(10):25-34.
[3]徐蓝,朱汉国.普通髙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髙等教育出版社:2018:63-64.
[4]弗兰克·安柯斯密特.历史表现中的意义、真理和指称[M].周建漳,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5:35.
[5]髙桦.狄尔泰的生命释义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114.
[6]徐蓝,朱汉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7]高桦.狄尔泰的生命释义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114.
[8]于友西,赵亚夫.中学历史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79-81.
[9]布鲁斯·乔伊斯,玛莎·韦尔,等.教学模式[M].兰英,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10]彭刚.叙事的转向:当代西方史学理论的考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