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虹 胡渠 陈明
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104
摘要: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思想政治功能是指在给贫困生提供资助的同时对其思想道德品质所产生的积极影响。高校开展反馈型资助育人工作是国家与社会发展的需要、贫困家庭亲子教育的需要、学生个人全面发展的需要。反馈型资助育人工作不仅是帮助贫困大学生解决经济上的困难,还要从提升学生思政素质、疏导学生心理问题、培养学生感恩意识、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等方面来发挥高校反馈型资助育人工作的教育功能。
关键词:高校 反馈型资助 育人功能
一、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发展历程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为学生资助工作的发展明确了方向,为学生资助工作的完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高等教育资助体系逐步完善,经历了从单一向多元化发展的过程。随着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推进,高校学校资助育人体系也日渐完善,陆陆续续出台的《国家奖学金实施办法》《关于切实做好2005年高等学校新生入学“绿色通道”工作的紧急通知》等资助政策均不断促进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发展。
二、反馈型资助育人体系建设的概况
随着高校学生规模的扩大,相应的高校贫困生数量也随之增加,大学生贫困现象日益突出。国家针对高校贫困生的认定与资助工作颁布了相关政策文件,以期达到对贫困生扶贫扶志的良好效果。目前,高校的资助体系也已经从保障型过渡到发展型,再发展到反馈型的阶段。但反馈型的资助体系运行目前尚不完善,指导文件较少,缺少规范的操作流程。因此,仅有少数高校在贫困生资助工作时采用的是反馈型资助工作体系。
高校开展反馈型资助体系工作是我国高校落实教育公平、人才强国等战略的重要载体之一。在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新时代的大背景下,构建以学生个人成长发展角度为出发点的反馈型资助体系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目前大部分高校在开展反馈型资助工作时都存在诸如贫困生资格认定不精准、受助学生信息库反馈的主体和内容均单一、反馈型资助工作过程不规范等问题,高校也在积极地寻找解决策略以便构建更完备的反馈型资助育人体系。
三、反馈型资助育人工作的思政教育功能
1.满足国家与社会发展
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是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大学生资助工作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国历来坚持人才强国战略,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栋梁之材,即将成为肩负时代重任的中坚力量,所以做好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工作能够保证每一位贫困大学生不因各种困难而放弃学业,在各种资助政策下顺利完成学业,以便更好地回馈国家和社会,积极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去。同时,国家与社会一直坚持做好脱贫攻坚工作,高校资助工作也是其中的一部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民生工程。
2.强化高校资助育人
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实施主体,做好贫困大学生的教育帮扶工作是非常重要的。高校各项大学生资助政策的良好实施不仅可以体现教育的公平性,同时还可以将立德树人落到实地。反馈型的资助体系可以有效地让高校从各个角度获得受助学生的信息,提高资助育人工作的精准度。其次反馈型资助体系也是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途径,在资助工作中完成对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引导这部分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同时也增强了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针对性,进一步提高资助育人的时效性。最后,学生个人在反馈型资助体系的帮助下全面发展,进而让精准资助的育人导向更加突出。
3.优化贫困家庭亲子教育
贫困大学生往往都来自经济困难的家庭,此类家庭往往因为经济压力大而无法给学生提供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长期以往,贫困大学生在学业、生活中都无法建立自信心,学业成绩和身心健康都欠佳,这非常不利于贫困家庭对学生的全面培养,也不利于家庭氛围的和谐。其次贫困家庭中的亲子关系不良不仅仅影响家庭关系的和谐,也会影响农村的和谐、社会的和谐,所以构建和谐贫困家庭意义重大。高校各项资助政策的落实可以有效地帮助贫困家庭解决经济、精神上的困境,帮助贫困家庭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也进一步为新农村建设服务,为和谐社会建设服务。
4.学生个人成长发展的需要
(1)疏导学生心理问题
贫困大学生往往因为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压力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反馈型资助体系从学生个人成长的角度出发,通过各种方式引导贫困大学生培养自身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自身受挫和抗压能力,引导贫困大学生勇于面对目前贫困的处境,把经济、精神上的压力转化实际行为上的动力,在生活和学习中培养自信心,寻找自己的闪光点,让自己发光发热。同时,反馈型资助体系为贫困大学生搭建了良好的成长平台,贫困生可以从工作岗位、家长、辅导员、班级、宿舍等多个角度获知关于自身进步成长的反馈信息,更全面地发现并解决自己的问题,这都有利于贫困生及时解决自身心理问题,克服消极心理,建立自己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得贫困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贫困大学生也会感知到国家、社会、高校、家庭对他们的关心与帮助,这有利于贫困大学生增强自信心,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友等方面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2)培养学生感恩意识
贫困大学生作为高校反馈型资助工作的直接收益者,自身感受到了温暖。在资助政策的帮扶下解决了一定的问题,进而形成自身对高校的感恩意识。贫困大学生心怀感恩意识,将心底的感激转化为实际行动,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让自己更具有核心竞争力,提高个人素养,这样才可以在工作岗位中发挥个人价值。贫困大学生除了感恩高校外,还会在反馈型资助政策的帮助下,感恩国家和社会,唤起自身的爱党爱国情感,进而将爱国主义情怀付诸到爱国主义行为上去,学业有成后全身心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报效祖国,感恩祖国。
(3)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贫困大学生大部分都是家庭经济有困难的学生,本身在性格、学习成绩、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弱势,高校各项资助政策可以有效地帮助贫困大学生缓解经济压力和提高个人综合能力,对学生个人成长发展有着深远意义。其次反馈型资助体系可以从学生个人成长角度出发,获得从高校、社会、家庭等等方面反馈的信息,帮助受助学生更清晰地了解自我、帮助自我、提高自我,同时便于高校更精准地开展贫困生的评定资助工作,使得学生个人在反馈型资助体系的帮助下可以全面发展。反馈型资助育人体系下,贫困大学生通过各式各样的资助活动锻炼,可以有效地培养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不仅如此,贫困生还会在资助育人工作下坚定政治立场和理想信念,志存高远、勇于担当,全方位地提高自身综合能力。
四、结语
资助育人工作是一项民生工程,是一项惠及贫困大学生的爱心工程,国家和社会都给予了政策和行动上的大力支持。构建高校反馈型资助体系既保障了国家和社会各项资助政策的有效实施,又使得高校更为精准、科学地引导贫困大学生扶贫扶志,引导贫困大学生从学习、生活、心理、思想等各方面健康全面成长。高效资助体系从最初的保障型到发展型,再到目前的反馈型,无一不在彰显着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彰显着国家与社会对贫困大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视,贫困大学生最终一定会在各种资助政策的帮助下成长为新时代的中坚力量,报效祖国。
参考文献
[1]蒋芳凌,毛瑞.高校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及实施途径研究[J].学术论坛,2020:233-235.
[2]徐小莉,焦爱新.我国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功能研究[J].科研与教育,2020:108-109.
作者简介:
贾虹(1967-),女,汉,江苏无锡人,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工作处处长,研究员,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胡渠(1987年-),女,汉,江苏徐州人,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工作处思政科长,讲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管理
陈明(1990年-),女,汉,江苏连云港人,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贸管理系团委书记,讲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课题项目:此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资助专项课题《基于产教融合视域下的反馈型资助创新模式研究》(课题立项编号:X-c/2018/21)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