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黎族民歌传唱人调查与研究

发表时间:2021/8/1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11期   作者:万多民
[导读] 黎族是海南的少数民族,有着丰富的音乐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外来多元文化的不断冲击下,黎民族音乐文化受到严重影响,原生态音乐逐渐消逝。
        万多民
        江汉油田教育实业集团 海南项目组 海南海政学校 571126
        摘  要:黎族是海南的少数民族,有着丰富的音乐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外来多元文化的不断冲击下,黎民族音乐文化受到严重影响,原生态音乐逐渐消逝。本文以海南黎族民歌传唱人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和田野调查与研究,拟对黎族民歌传唱人的现状与困境进行分析,进而提供有效的保护路径。
关键词:黎族民歌  传承人 调查与研究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on Hainan Li Folk Songs
Author: Wan duo min
Abstract: The Li nationality is a minority ethnic group in Hainan and has a rich musical cultur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the constant impact of foreign multiculturalism, Li ethnic music has been seriously affected and the original ecological music has gradually disappeared.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of Hainan Li folk song singers in order to inherit and develop Hainan Li music.
Keywords: singer; Li folk songs; status quo; inheritance

引 言
        黎族是海南的原生民族,由古代越人发展而来,其主要分布在海南岛的中南部地区。黎族由方言、习俗和地域的不同,分为可分为哈、杞丶润、赛和美孚等不同的方言区域的五个支系。黎族以农业为主,兼捕猎、采集和林业等多种经营。
        黎族有着上千年的民族文化发展,其信仰、纹身、音乐等彰显出黎族的多元艺术文化。在音乐文化中,和民歌是分不开的。
        民歌指的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及劳动创造反映其情感、思想的艺术形式,多以口传心授传承发展。海南黎族民歌作为我国民歌的分支,黎族没有自己本族的文字,只有语言,所以其黎族民歌的传唱更加具有研究价值和有意义。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外来多元文化的冲击,黎族音乐文化发生巨大的改变。传统生活方式在现代化演变过程中逐渐失去原有特色与功能,导致黎族民间音乐
        传承人逐渐递减,出现原生态传承的断裂。如不及时采取措施,将面临失传险境。针对这一现状,应深入发掘和研究,以便有效地传承与保护黎族音乐。
        一、黎族民歌与传唱人
        (一)黎族民歌概况
        1、体裁类型
        黎族民歌是黎族人民最常用的表述方式,其刻录着黎族人民的劳动生活与情感价值。悠久的历史与民族文化反映出的丰富多彩的民歌题材。黎族民间乐曲可分为宗教仪式曲、贺喜曲、娱乐和口技曲、生活劳动曲等。民族歌曲题材可分为劳动歌、情歌、时政歌、风俗歌、故事长歌、儿歌、文娱歌。
        劳动歌主要于劳动生活中,情绪的表达,劳作收成乐趣等等;情爱歌主要用于男女传情过程,婚姻喜庆互诉衷情等等;时政歌主要用于反映社会心声,记录政治生活的态度等等;风俗歌主要用于赞美生活,记录民俗,祈神祭祖等等;故事长歌主要用于叙述远祖,神话传说故事等等;生活儿歌主要用于教授儿童歌谣,传授知识等等;文娱歌主要用于生活情趣,节日喜庆等等。
        2、艺术特征
        黎族民歌的形成与发展紧贴劳动与生活环境,尤其在歌曲调式方面具有独特的特点。从传唱的黎族歌曲来看,曲调大多数是单旋律的乐曲。而音阶调式方面,黎族民歌在五声调式中曲调以宫、徵调式为主。其曲式以一段体为主二段体为辅,比较自由简单。
        曲调分为两类,一类是传统黎歌,用黎话传唱的黎族歌,曲调古朴粗犷,称为“黎谣正调”。另一类是用海南方言传唱的黎族歌谣,于汉族文化接触比较频繁的地区用汉话演唱,称为“汉词黎调”。歌曲多以独唱和对唱为主。
        3、文化特征
        黎族作为海南的特有民族,悠久的民族文化发展出种类形式多样、曲调独特的黎族民歌。其具备的艺术价值彰显了黎族文化现象。为我国民族文化遗产,提供了宝贵的学术认知和文化研究价值。黎族民歌成为黎族人生活的重要的艺术表述形式,是黎族本民族、民俗文化的重要部分和裁体,对于发展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二)黎族民歌传唱人的界定
        1. 传统传唱人
        传统传唱人传唱的是原生态歌曲,是以口传心授的方式。有自己独特文化、保存自己独特风俗的歌曲,乡土味十足。在演唱过程中,并非腹部发力,而是靠喊的方式去冲击声带,声音未经过任何修饰,保留原始演唱的发声方法。传统上喜欢演绎高亢嘹亮的歌曲,其音域较宽广,注重头腔共鸣。基本上在用真声喊唱,声音比较靠前,极具穿透力。传唱歌曲源于民间艺术、民俗,多以发掘和传承的原始民歌。
        2.现代传唱人
        现代传唱人传唱的是新生态民族歌曲。传唱多为商业用途、吸纳多元文化、曲调多样没有独有的特性音调。自身经过长期科学系统的训练,对各个腔体的运用较为娴熟,歌唱技巧丰富多样。不论歌曲高亢嘹亮还是含蓄柔美,都能驾驭。不仅传承了传统的特性音调,传唱歌曲时结合民间、民俗,多以改编和创作歌曲。
        二、黎族民歌传唱人的调查与研究
        (一)传唱代表人
        说起海南黎族民歌传唱人,便要提起我们海南目前黎族民歌最杰出的传承人——王妚大,琼中人,生于1923年。老人自幼喜爱民歌,10岁跟随家人学唱民歌。曾为了学习更多的黎族歌调,数次陪嫁他乡。战乱时期,逃亡至乐东一代,先后学会了32种民歌调。她的代表作有《叫侬唱歌侬就唱》、《哎来哟调》等。虽然目不识丁,但记忆力特别强。熟记34种不同的黎歌歌调,她一人能演唱上千首民歌,能根据不同场合和对象创编歌词,而且能根据歌调中某一音节即兴创作新歌。其艺术才华和创作天赋令人惊叹。创作的民歌在黎族地区广为流传,“黎族歌后”。
        王妚大在全国、省县民歌演唱会上屡次获奖,她的民歌曾录入《中国民歌大典》。被中国文联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杰出传承人”,连同黎族民歌一起被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被国家文化部颁授“突出贡献奖”。
        为海南民族音乐的发掘创作与发展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海南的王洛宾”的谢文经先生也是王妚大老人的门生。其作品《久久不见久久见》,老人是最早的传唱者。并在“三月三”活动中与黎族器乐传承人黄照安,黎族作曲家谢文经同台演出,传唱黎歌,得到业界的一致好评。

政府为了保护发展黎族音乐文化举办了“王妚大民歌培训班”。并对民歌进行收集和整理,编辑成册,同时录制影像保存。
        继王妚大黎族“歌后”之后,出现的又一位能用黎族五大方言整体演唱的优秀黎族民歌手,有“百灵鸟”的美誉——黄婷丹,五指山人,对当地独特的民族音乐耳濡目染。在族人的影响下,从小热爱黎族民歌,并把演唱黎歌作为自己人生的目标。
        黄婷丹曾获得了诸多国家级省级奖项,因此被誉为“五指山的百灵鸟”。在两位恩师的鼓励与支持下出版第一张个人黎族民歌专辑《五指山的歌声》,随即黄婷丹用这数年来搜集的原生态黎族民歌发布第二张黎族民歌专辑《大地恩情》。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黎族歌手,黄婷丹多年深入黎寨搜集、钻研传统黎歌,不但自发构设音响配备,还将黎族民歌通过各种渠道呈现在公众面前,扛起搜集、整理和发扬黎族民歌的大旗。同时,创办“黄家班”,将本民族民俗的音乐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
        黎族民歌曲调有30多种,其欧欧调传唱人——符花金,东方人。家人都是欧欧调爱好者,在家庭的影响下,从小便爱上欧欧调。2002年考入星海音乐学院民族专业。2013年受邀参加“三月三”民歌赛并获奖,得到业界好评。这激起了她传承欧欧调并发扬光大的想法。
而后,符花金开始深入挖掘、整理欧欧调,并进行改编、录制,2015年发行了自己的第一张专辑《东方市黎族欧欧调民歌:爱在梦里》。
        传唱人从小受到黎族原生态音乐环境的熏陶,促使她们对黎族音乐与黎歌是发自内心的热爱。多年来精心研究和传唱黎族民歌对一个“黎民”来说是无意大于有意的。其具备非常强烈的传承使命感和弘扬民族文化的自觉性。
        (二)传唱人现状
        黎族民歌传唱人是黎族民歌的传播者,在过去,黎族的民歌和乐器已经成为每个黎人的必备技能和自我展示的途径,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文化和娱乐方式。但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后,社会发展迅速,广泛吸取外来多元文化而忽视巩固本土文化造成黎族音乐受到一定冲击,加之我省加快城镇化后改善了黎族人民的生活环境,黎族群众对黎族音乐的需求量大幅度减少,使得黎族民歌的传承面临失去原生态的生存环境的危险;改革开放初期黎族人口大量外出务工,“黎二代”在异地接受良好的九年义务教育,加剧了黎族语言交流不断收缩,边缘化,流失日益严重。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本族青少年更偏爱于通俗音乐文化,致使黎族传唱人的传承面临后续无人的尴尬境地。
        结合实际调查与资料文献,我们可以对黎族民歌传唱人的现状和特点做出概括。
        根据查访与文献中可以看出,黎族仍然有一定规模的传唱人,但传唱人以中老年人为主,青年人却寥寥无几。加上黎歌的传唱人缺乏实践与研究,偏离了对民歌、演唱方法规律与更深层次的探究。关于黎族传唱人的传承,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何注入新生血液让传唱队伍得以传承也是一个需要我们共同谋划的问题。能够认可并有意愿自发性地去传唱的青年人为数不多,对于黎歌的通晓程度仅仅在于“好听”的阶段,并且自身没有认为有责任和义务去传承及促进民歌发展的情怀。
        虽然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组织的“三月三”活动是目前展示黎族传唱人最大型、最隆重的舞台,但缺乏稳定性造成两节分化较为严重,政府的扶持占着主导地位,而民间各个村落与黎寨之间集中自组的歌唱活动现极为罕见,这直接就取代了原始的原生态“对唱山歌”等自发性活动。
        三、困境
(一) 黎族民歌传唱者的老龄化严重
        据调查,黎族民歌的传唱人大多数在45岁以上,且年龄越小的黎族人越不会唱本民族的民歌。在娱乐方式上,年轻人越来越偏向流行歌曲,语言方面也开始学习普通话而不会古老的黎语。现代化的生活与多元化的文化不断的冲击着黎族原生态的民俗文化环境,即使有传唱人继续坚守着在民俗活动中继续进行着口口相传的民歌,却难以缓冲不断减少的民俗活动。城镇化的加速也导致了青年的离乡潮,年轻一代更愿意去打拼而不是留在村里继承文化,在受到外来文化的“同化”后,年轻一代黎族人更加远离了黎族音乐。
        年轻一辈对于黎族音乐的远离使得只有老一辈在坚守着黎族民歌的继承,这使得传承艰难,黎族民歌难以受到年轻人的喜欢,年轻一辈不愿意继承就越会导致黎族民歌传唱人的老龄化严重。
        (二) 政策扶持少,政府的经费投入不足
        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迅速,文化冲击越来越大,民众的精神与娱乐生活越来越丰富且广泛,在这样的环境下,黎族传统音乐若是没有政策的扶持以及政府经费的投入,必将失去越来越多的生存环境。
        政府的文化部门以及音乐工作者推广和研究不够。即使有过较大规模的数据采集以及文化调研,但是在此之后的保护机制与管理体制都没有及时的制定以及完善,这导致珍贵的资料也在逐渐的消失。
        在经费没有足够,不提升传唱人地位的情况下,很难吸引年轻一辈投身传唱事业。原生态的黎族音乐本身是属于民俗间的文化娱乐性存在,是不带有盈利性及功利性的,这导致了积极性的下降,无论是作为传唱人还是继承方的黎族年轻人。
        四、保护策略
        1.黎族民族自身的民俗活动的发扬
        既然黎族音乐的传承诸多来自于本民族的民俗活动的传唱,那么传唱人方面就在民俗活动中进行发扬。据调查,因为早些年间的政策使得黎族的原生态民俗活动大幅的减少,而再现在政策不再限制的时候,应该做出复兴民俗文化的活动,可以适当的多增加黎族民俗文化的露面机会,吸引黎族的年轻人参与,从而流传黎族民歌。
        黎族音乐也不应再局限于民俗活动,而应该拓宽视野,将民歌投向文艺演出,如舞剧、歌剧等文化传播手段。
        2.政策加大力度扶持,相关部门加大经费投入
黎族音乐的口传心教的特点,使得其有着极强的自娱性以及自创性,同时也极易受到政治的影响。在多元化的文化冲击下,只有政策的大力扶持,给予黎族音乐独立的文化空间,才适合黎族音乐的发展。
        而著名的传唱人如王妚大老先生,符天志,何丕杰等,即是从事黎族民歌歌唱的演员,同时也有着其他职业,传唱人的地位过低,但通过保护和支持传统民俗音乐活动的有效措施,是可以有效提升传唱人地位的,而给予传唱人一定的经济收入保障,将传唱作为一份工作,有奖励机制,这样对于传唱人有积极性的激励,也鼓励了黎族年轻人的传承积极性。
        结语
        黎族传唱人代表着黎家聪慧善良的人们,传唱的一首首质朴的黎族古老民歌体现了黎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耿直朴实的民族性格。为发掘和传承黎族音乐提供了宝贵的财富。也对黎族音乐的研究和创作,提供了极高的艺术价值。有利于对海南黎族音乐文化深入了解,我们应给与一定的关注和重视。
参考文献:
[1]张睿. 海南黎族民歌文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
[2]刘厚宇.黎族民间音乐传承的现状考察与研究[J].新东方,2012(01):31-36.
[3]罗晓海.黎族音乐传承现状与策略研究[J].音乐时空,2013(10):47-48+51.
[4]唐宁.谈黎族音乐及其传承发展[J].大众文艺,2014(15):174-175.
[5]曹量,王晓平.“后集成时代”的黎族音乐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6(03):55-5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