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议题,提高思辨性阅读教学的效度——以统编版四年级上册《麻雀》教学为例

发表时间:2021/8/1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11期   作者:李芳
[导读] 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当下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李芳
        浙江省绍兴市北海小学教育集团
        摘要: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当下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笔者以《麻雀》一课思辨性阅读教学为例,探讨如何通过巧设“议题”,优化课堂结构,让指向高阶思维发展的阅读教学更精准、更高效。
        关键词:议题  课堂设计  精准教学  思维培养
        “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传统“问题式”教学可以提高分析能力,但仍是以书本中的既定知识教授为主。而“议题式”教学更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接下来笔者将以统编版四上《麻雀》一课教学为例,阐析如何通过巧设议题,提高思辨性阅读教学的效度。
一、认准“靶心”,找准基点
        认准“靶心”,指以课标为导向,瞻前顾后;以学情为考量,适时适度。《麻雀》出现在统编版四上第五单元,单元主题是“我手写我心,彩笔绘生活”,单元语文要素之一是“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多种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本文梳理时,课前预习可提供给学生三条路径:连词概括、情节导图、按自己的方式概括。以“议题”引领预习的教学,呈现以下三方面的变化和收获:
        1.议题效能,让学生成为“有选择”的人。在议题引导下,教师提供给学生不同的概括支架,方法有异、难度有别。自学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情特征、兴趣点和思维习惯去选择自己喜欢的概括方式、学习方法。这是主动学习的沃土,是思维发展的基石。
        2.议题引路,提高学生“非线性思维能力”。给予学生多样化的方法,让他们看到抵达同一种目标的不同路径,有助于学生“非线性思维能力”的提高和发展。教师不再充当解释者和评判者,而是对话者、引领者,学生以更大的创造激情投入学习,从而呈现出更多元的学习成果。
        3.议题前置,使学生成为“知识树”的建构者和补充者。本课教学中,将概括放于课前预习,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为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供可能。如一位学生预习时就以“提问”的方式概括主要内容:“我正在干什么?”“我看见了什么?”。这是学生的独创,也是课堂教学的补充。这时学生成为了“知识树”的主人。
        二、简化“路径”,让教于学
        哲学家培根说:“读书不是为了雄辩和驳斥,也不是为了轻信和盲从,而是为了思考和权衡。”“思考”和“权衡”首先需要空间和时间。为此,课堂不仅要板块化设计,更要简化、优化教学路径。
1.研精覃思——把握文本价值,基于文体特征设计议题
        教师应“识体而教”,根据教学内容,提取重要的文体知识,为学生搭建有效的学习支架。《麻雀》一文可将其作为一个叙事性的教学材料,引导学生抓住细节进行解读。“老麻雀奋不顾身拯救小麻雀”部分是教学重难点。关于细节刻画的研读,笔者开始设计了两个问题:“这是一只怎样的老麻雀?”“老麻雀飞下去时怕不怕?”通过两个问题,研读重点。
        但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得出的结论较单一:这是一只“勇敢无畏”的麻雀。对于老麻雀“怕不怕”的问题,大部分同学选择不怕。

要让学生对于老麻雀的形象和爱的解读更多元、更深入,就要求议题有更强的开阔性、包容性和思辨性。
2.去粗取精——加强整合意识,基于思维培养设计议题
        议题设计不仅要实现对知识的统领,还要实现对思维的挑战,让议题成为“引力波”。基于以上考量,我设计以“你读出了什么”为中心议题,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品读拯救部分。教学中有的同学甚至关注到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写作方式;有的同学联想到了生活中的父母之爱……适宜的议题,让学生的感悟更多元,更丰富。
        同时,议题引领下的课堂,给予学生更大的思维和表达的空间,激发学生的言语智能。学生在抓住关键词语表达自己的独特感悟时,能够逐步意识到“观点+论据阐述”的表达方式才能够更有说服力。这样的教学,让学生“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
3.体大思精——改变课堂结构,基于生命成长设计议题
        关注生命成长: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的特征;关注学生心灵成长和生命发展,以文学涵养童心是语文教学不可推卸的责任。如何在课堂教学中,通过饱含人性关怀和生命价值的议题,引导学生做这方面的思考?这堂课中也做了尝试——讨论议题:“老麻雀该不该飞下去?”课堂中,对“该与不该”的多元思考、观点的激烈碰撞和完善的过程,既是对文章主题的探讨,亦是一场生命教育。
        改变课堂结构:“让教于生”是本堂课一以贯之的教学理念。本课通过五个议题:主要内容是什么?拯救部分你读出了什么?老麻雀该不该飞下去?假如我是猎人……与《鸽子》进行比较式阅读。聚焦各有侧重,涵盖课堂内外,简约化的模块设计,给予学生深度阅读、深度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三、厘清“生成”,重视融合
        新课标指出,“要使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在议题设计中,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
        打通课内读写通道。读写结合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课题之一。找准“结合点”是读写结合教学的关键。有效的议题设计可以让阅读和写作无痕对接。本课的读写结合围绕议题“假如我是猎人……”展开。学生通过代入式的阅读、想象和表达,深刻体会到文中老麻雀爱的力量感动了“我”,使“我”做出了唤回猎狗的仁爱之举,从而发现爱的力量是如此的巨大。
        减少课内外关联滞碍。围绕议题开展的教学活动,并非以学生观点的表达和解释为结束点。以议题为主线的课堂,应该要拓宽视域,开展以议题为中心的群文阅读活动,如本文课后拓展议题:“读屠格涅夫的《鸽子》,找出其所见、所闻、所感品一品;和《麻雀》进行比较,议一议描写上的异同。”让思维成长的效能在课内外的关联阅读中获得体现和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理查德·保罗.思辨与立场[M].中国人民大学,2016.
        [3]薛法根.文本分类教学[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7.
        [4]孟炳忠,尹海云.议题式教学中的“问题”优化[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
        [5]肖雪.问题教学与议题式教学及其比较分析[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