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体育项目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发表时间:2021/8/1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11期   作者:韩炎杞
[导读] 在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行下,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成为学生是否健康成长的重要衡量标准。
        韩炎杞
        天津外国语大学附属滨海外国语学校
        摘要:在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行下,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成为学生是否健康成长的重要衡量标准。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不同类型的体育项目增强学生体质,锤炼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品格成为新时代小学体育教学的目标。体育是一个博大精深又多姿多彩的文化领域,不同的体育项目都各自包含着不同的民族文化和意义,对学生在心理健康上的促进作用也是不尽相同的。本文基于此特征,选取几个常见的体育项目,探讨其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和积极意义。
        关键词:体育项目 小学生心理健康 促进
1 体育项目与学生心理健康之间的内在联系
        基于小学生其自身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项目对锻炼其性格,塑造其品质,促进其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教师应将丰富学生课余生活,自幼锤炼学生勇敢的品质为着力点,最大程度地丰富体育课堂内容,使学生通过接触不同的体育项目培养各种优良品质。体育项目通过运动释放学生心中的压力,使学生在疲劳的同时享受快乐。此处提到的疲劳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所理解的疲劳稍有差异。在完成体育项目之后的疲劳是对压力的释放,是内心的释然,是可以促进学生睡眠、使其心情愉悦的润滑剂。例如在跑步这项体育项目中,广为流传这样一句话:一公里专治不爽,二公里专治内伤,三公里跑完内心全是坦荡和善良。小学生相较大人,调节自身情绪、释放压力的方式是有限且单一的,而开展体育活动能够较好地帮助其缓解情绪,塑造积极向上的心态,促进心理健康,使其积极客观、健康地成长。
2 跳绳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跳绳是我国传统的体育项目之一,早在一千多年以前就有相关记载。现如今,花样跳绳更是丰富多彩,在中小学生群体中备受喜爱。不论是单人跳绳还是多人花样跳绳都是健身利器,同时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也有重要作用。在跳绳过程中,通过手臂和双脚的配合,有效锻炼学生的手臂和小腿肌肉力量。在不断弹跳的过程中,对腰部力量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训练作用。在身体不同部分的配合过程中,能够锻炼学生的肢体协调能力,有助于智力开发,同时,跳绳对其骨骼发育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除却以上对身体健康的帮助之外,跳绳运动尤其是花样跳绳,对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促进作用更是有目共睹。在花样跳绳中,需要每位同学的配合与协调才能顺利完成,在此过程中,有效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培养其团队协作能力,使其认识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同时,在花样跳绳过程中,适时的谦让和时机同样重要。例如,在“绕8字”花样跳绳项目中,后一位同学需在前一位同学即将出绳的瞬间进入,才能保证绳不会中断。这就需要学生在意识层面有把握准确时机的意识,且不能过分表现自己,而是应有适时的谦让精神,让前一位同学顺利完成自己的部分任务之后再开始自己的表演。花样跳绳相较其他体育项目,参与成本低,趣味性强,学生能够较快地感受到其中的乐趣,参与积极性较强。

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挖掘创造更多更有趣的花样跳绳模式,锻炼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培养其团结、谦让的心理品质。
3 篮球与足球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篮球与足球项目是现今最受学生欢迎的体育项目之二,作为竞技类体育项目,篮球和足球相较跳绳,激烈度、对学生的影响力自然较高。在日常体育课堂中,篮球与足球项目也是激发学生兴趣、增强体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项目。在篮球和足球的运动过程中,强调最多的依旧是团队协作能力,完美的配合是胜利的关键。所以,在开展此项目过程中,同样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增强团队协作能力。除此之外,篮球和足球讲究基本功,只有基本的运球能力、控球能力都达到一定水平,才能在赛场上与队友完美配合,赢得比赛。这就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勤加练习来提升自身水平,在心理健康层面,能够使学生形成“积少成多”、“勤能补拙”的认知,进而认识到勤奋和日积月累的重要性,并将其运用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之中。当学生通过不断地练习取得成效时,其在心理上也会产生极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能够使学生拥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4 太极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现如今,太极在老年人群体中备受欢迎。但笔者认为,在小学体育课堂中,向学生教授太极是非常重要的。众所周知,太极能够平心静气,磨炼坚韧的品格。小学生正处在好奇心较强、好动的阶段,集中注意力进行日常学习也较为困难。通过太极此体育项目,能够使学生沉着冷静,有效缓解其心浮气躁的心态,并培养学生沉稳、坚韧、有毅力的优良品质。太极运动对促进学生学习和心理健康都有较为显著的积极作用,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应被教师重视并正确教授。
结束语:
        教师对学生的授课过程,换个角度研究,会发现其可以被划分到心理学的范畴,小学体育也是如此。教师在带领学生开展体育项目的过程中,强健体魄与塑造意志同等重要。教师应合理安排课程内容,通过不同的体育项目培养学生不同的心理品质。与此同时,教师应积极探索不同体育项目的特点,结合学生特点,因材施教,在保证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促进其心理健康,使学生在内在层面与外在层面都能够积极健康地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 李向东.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对体育教学的启示[J]. 体育学刊,2007,14(3):92-94. DOI:10.3969/j.issn.1006-7116.2007.03.025.
[2] 李林. 中、小学生参与不同项目锻炼的心理效应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 中国体育科技,2000,36(6):35-37. DOI:10.3969/j.issn.1002-9826.2000.06.012.
[3] 许秋雨. 升学体考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 国际援助,2020(8):101. DOI:10.12268/j.issn.2095-7181.2020.08.078.
[4] 邓枭雄,王岐富,姜辉军. 体育游戏对小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J]. 青少年体育,2015(3):106-108,32. DOI:10.3969/j.issn.2095-4581.2015.03.054.
[5] 杨静,张伟民. 啦啦操训练对小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J]. 创新时代,2018(2):78-79. DOI:10.3969/j.issn.1674-6538.2018.02.03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