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勇
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刘洞镇
摘要:随着社会信息化步伐的加快和互联网的逐步普及,小学生的阅读视野不断扩大,阅读方法发生了很大变化,阅读多媒体化正在逐渐取代传统的文字文本阅读,这使小学生的阅读心理发生变化,语言感受能力面临退化,从而对小学生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挑战,事实上即使在现实信息化时代文字文本的阅读及阅读教学依然具有不可替代性,他肩负着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信息技术;有效运用;
引言
现代信息技术已进入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信息技术对课程教学的帮助近年来也越来越明显,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相结合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就是期望通过信息技术的介入,能够有效地改进现有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通过发挥计算机网络资源丰富、交互便捷等特点,发掘学生最大的学习潜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质量。信息技术能很好地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通过多年的实践可以看出,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太过于死板,学生是被动接受教师的“说课”,对于课堂的积极性不高。然而,信息技术能够利用其庞大的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一、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多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应试为目的的灌输式教学,教师将课本知识内容进行总结,直接教授给学生,教学形式比较单一,且学生在语文学习上对教师和课本的依赖较大,禁锢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提供趣味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形式也更加多样,不再只局限于课堂授课及课本知识。这样全新教学的手段,将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融入了学生的学习当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大大激发,在语文学习中发现了乐趣,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促进了自主思考与学习能力,打开了思维与想象空间,促进了语文教学效果的提升。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策略
2.1以人为本,依据学生需求选择信息资源
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出现是为了辅助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助力,因此教师在为学生提供教学资源时,应当立足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学习习惯、课程进度、理解能力、兴趣等方面,为学生筛选适合的学习素材。教师必须对提供给学生的学习资源进行严格审核,如果是教师自己录制的教学视频、微课、动画等内容,应依据学生的学习重点、难点,以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的形式进行演绎,突出教学主题、内容简单易懂、风格与语言使用尽量生活化,贴近学生,从而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
2.2有效运用教育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的创新思维,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拓宽教学时空,创设探究性教学情境,并在情境中提出问题,揭示矛盾,引发争论,打开学生思路,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突破学生的定式思维,有利于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如在教学《惊弓之鸟》一课时,学生对更赢只拉弓不射箭就把大雁射下来感到不理解。于是我设计了一幅动画,并录制了拉弓声和大雁嘶鸣声。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演示投影片并播出配音,指导学生观察思考。学生对雁落的情况进行了合情合理的创造性推测:听到大雁叫声悲惨,判断这是一只受伤的大雁,拉弓振动传声,受伤的大雁听到拉弓声后振翅速飞,伤口裂开后摔落在地上。
2.3有效运用教育信息技术,创设形象生动的直观情境
儿童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喜欢形象直观的东西,乐于接受各种新的事物。
多媒体课件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课件中优美的音乐,抑扬顿挫的语言环境,加上动静结合的图画,直观生动形象地展示出知识的变化与形成过程。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这一优势,能有效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让学生通过事物的声、形、色去获取知识。它还能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具体事物半抽象化,从而使教学能够轻松进行,为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提供了有效途径。
2.4运用信息技术更新课堂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文学感受能力和语文素养
教材中大量文质兼美的文章,如《草原》《葡萄沟》《黄山奇石》或《长征》《十里长街送总理》等,然而学生由于阅历有限,对一些时代背景也比较生疏,往往缺乏深切的感受,无法和作者产生共鸣,教学难以收到应有的效果。信息技术带来的强烈的视听感染能力,是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这种局限性得以减弱,提高了教学内容的感染力,为学生提供了形象、丰富的信息,为学生获取知识开辟了更宽广的道路。运用信息技术将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的或难以感知到的知识点进行动态展示和体现,使抽象的语言文字变得具体、生动、直观,使枯燥无味的知识变得形象、有趣,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运用,促进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而且能够提高他们对母语的感受能力和文学素养。
2.5注重拓展,深化学生体验
想象力的基础首先是丰富的感性知识。其次还要有对具体形象的生动语言描绘的能力和对感性知识重新组合的能力。电教媒体能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表象,教师不失时机地利用这些感性材料,培养学生语言的描绘能力和组合某种形象的能力,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求知的天地里翱翔,决不可满足于仅仅利用感性材料达到教授知识的阶段。
2.6利用信息技术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传统的小学语文数学中,由于受学生知识储备面狭窄的制约,教师往往在课堂上要花费很长时间对课文的作者背景,课文内容进行板书讲解。这样不仅无法突出教学重点,无形中也增加了学生的负担,使课堂时间利用效率低下。而运用信息技术则可以避免这些问题。首先,运用信息技术,教币可以在课前充分准黄课堂上所要使用的资料,如视额、音额、文档等,在课堂上根据课堂需要播放即可。
2.7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师生沟通互动
互动数学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数学效率。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是绝对的主角,学生在课堂上的唯一任务就是接受教师讲课的内容,老师和学生沟通的唯一方式也只是在老师个人感觉需要提问时,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学生心中即便是有很多困惑,由于老师没有及时疏导,慢慢也会衍生新的问题,这样不仅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还会让学生养成“疑问堆积”的坏习惯。但是,如果能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则可以有效避免这些问题,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信息技术教学模式下,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可以设置一些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在课件播放展示时,之后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思考时间,最后进行师生间的互动交流,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教师也可以通过设置课堂师生共同评价机制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件中设置许多小探讨题,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并且让他们互相评价,教师只需负责给学生引导正确的方向和做纠正性点评,让师生课堂互动交流最大化,达到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效果。
三、结束语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强调的是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有效结合,教师应以学生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利用信息技术便捷、灵活、多元的优势,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促进学生思维及综合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05.
【2】陈聪灵.小学语文与信息技术的有效结合【J】.中小学电教,2015(06).
【3】郑玉静.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的有效结合【J】.考试周刊,200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