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华雄
中共永兴县委党校 423300
摘要:当前,我国老年人比重逐渐上升,老龄化进程加速,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在这样的形势下,积极发展养老金融服务市场,是促进养老金融服务领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策略。文章通过对当前养老金融服务发展现状和问题的分析,为中国养老金融服务发展提供了对策。
关键词:老龄化;金融服务 ;需求
一、养老金融服务的现状
人口老龄化已经逐渐成为了我国严重的经济和社会环境问题,它严重制约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日益增加的老龄人口数量,正在逐渐地给我国的社会保障和发展基本公共服务施加压力,削弱了人口的红利,持续严重影响我国国民经济潜在的增长率和创新发展动力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活力,是正在进入新的时代我国人口老龄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重要结构性风险和历史性挑战。如何运用资金来有效保障我国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满足其生活多样化的需求,同时又能有效促进老龄化社会经济的发展,这已逐渐成为当前我国老龄化面临的重要形势和问题。
二、养老金融服务的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的养老金融服务的发展还是处于一个起步和探索的阶段,没有进一步形成新的养老金融模式和业态,因此,还是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一)国民养老储蓄不足,投入量也少
根据财政部和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我国老年人收入平均分配的差距长期居于历史高位,可见我国仍然还有一部分劳动人口群体的国民收入严重地受限。此外,我国大部分老年群体是城市普通农村居民或者城镇的农民,而且其中有一半以上老年人的人均年收入都较低,这表明我国这部分老年人的居民收入位于处于一个较低的临界值,其有限的资金财富绊住了养老服务市场金融需求的发展和实现,继而,使得养老服务金融市场发展的潜力得不到充分发挥。
(二)服务市场定位不准
纵观历史,我国对养老和金融的服务和市场的定位不够准确,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一是养老金融机构和养老服务企业的定位不够准确。大部分的养老金融机构和养老服务企业并未把老年消费者群体作为主要的客户和服务人群,且对老年人群定位模糊,故其提供的养老金融产品和服务比较单一,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养老跨生命周期需求。二是个别服务和产品的定位不准。目前市场上针对老年群体开发设计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和其服务特色不够鲜明,种类不多,体系不够全面,且其产品和服务的技术含量不高,质量也得不到有效的保证,难以有效地契合消费者对老年人的个性化金融服务的需求。三是个别的产品和金融服务的定位不准。银行、保险、基金等金融机构和企业没有建立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其中中长期养老服务金融产品设计的针对性和能力不强,限制了中长期养老的服务和金融有效的供给。
(三)服务质量参差不齐
如今,我国各大养老金融机构和养老保险企业推出了很多的产品和服务,如商业养老保险、长期护理险、“幸福房来宝”、遗嘱信托、消费信托、目标风险基金、住房反向投资以及抵押贷款等,可能够达到中长期老年人需求和期望的却很少,主要原因是养老顾客的满意度并不是很高,从而也体现了其养老金融服务产品质量的参差不齐。这种消费结果,一方面主要是由于我国各地区的自然地理位置、经济发达的程度、消费观、文化观念、消费行为、居民收入以及生活水平的差异所造成的,另外一方面也是由于养老市场中的金融机构和养老企业的自身条件存在问题所致,如金融机构重视的程度不够,技术支持不够,声誉和消费者形象不佳等。
三、养老金融机构和企业的发展对策
(一)继续增加政府扶持力度,培育发展养老金融服务市场
完善相关养老服务金融政策,优化养老金融服务发展的路径,打造优质的服务环境。第一,要在进一步明确养老服务和金融产业发展战略方向的具体政策基础上,颁布与其相匹配的法律法规,通过设立中央财政养老产业贴息、专项养老产业补助资金、成立地方各级政府产业发展引导支持基金等多种方式与途径,为养老金融行业加快发展养老和金融服务业提供良好的支持政策和环境。第二,调整初次收入分配的政策,扩大居民收入,完善公平竞争的养老金融市场经济政策环境。第三,要建立和完善养老金融相关的法律和制度,为开展养老金融固定资产监督管理、养老产业投融资、“以房养老”等相关养老金融业务的发展提供法律的支持和政策保证,确保养老金融固定资产的安全和收益保值增值,确保养老和服务金融市场的长期和平稳健康运行。第四,要明确养老金融监管的框架,职能分散化且有针对性。
(二)提高和优化服务质量
首先,要提高技术含量。在产品的研发和设计上给予足够的技术支持,如建设一个智能化"互联网+"的养老服务平台,即通过对其周边各类新型养老产品和服务资源的有效整合实现新型的养老服务产业与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有效融合,以逐步改善其传统的养老产品和服务。其次,要提高职能质量。金融机构和企业应建立高质量的养老金融服务专业团队,加强对服务人员的专业能力和身体心理素质的考核与培养,提高和完善养老金融服务从业人员在其履行职责时的其行为、态度、穿着、仪表给顾客和投资者带来的社会经济利益和享受。最后,提高交易的感受真实性。也就是提高金融机构和企业在与老年人进行交易时,老年人能真实感受到的瞬间。
(三)强化金融教育,提高金融素养
我国应根据老年群体的特殊性,制定符合其特殊消费心理、消费行为和情感的金融教育内容,建立老年金融教育效果评估反馈机制,以促进养老金融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体而言,各大金融机构和部门应各司其责,积极采取有针对性的对老年群体进行系统化、专业化、通俗易懂的金融教育的引导和宣传活动,进而加强其金融风险防范意识,提高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判断能力和辨别能力。如加大对资源较匮乏的农村地区养老金融教育的宣传力度,以扩大养老金融教育的主体和普及金融教育知识;对经济较发达的城市或地区,可以提高金融教育的含金量,优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