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与人格教育

发表时间:2021/8/10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10月   作者:宋冰1 曹铁娃2
[导读] 语文课堂教学不仅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也是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主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的课程目标与人格教育密不可分。

天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1  宋冰1 
天津大学工笔重彩研究所2  曹铁娃2

摘 要:语文课堂教学不仅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也是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主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的课程目标与人格教育密不可分。本文分别从以“文”为基、以“生”为本和以“师”为范三个方面来论述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和加强学生人格教育的具体方式,以此发挥中学语文教学在培养完整而健全的人的方面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新课标;中学语文;人格教育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人格教育是不可忽略的培养人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是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主要途径。语文教学作为最重要的人文学科教学形态之一的综合性学科,其丰富的教育内容为我们开展人格教育工作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人格的构成是多方面和多层次的,大体来说,它是个体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思维品质和道德品质的总和。人格教育是在引导学生追求人的完美性过程中对其性格、气质、品格、情操等方面施以积极的影响,以帮助其形成健康、完美的人格。[1]《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课程总目标做出了明确规定:“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2]可见,《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即是人格教育的具体体现。因此,新课标下的中学语文课堂是中学生人格教育的主要场所,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是中学语文课堂的主要目标之一。
        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进而达到培养人、培养现代人的目标呢?笔者拟从以下三方面来谈。
        一 、以“文”为基,充分挖掘教材及生活中的优秀思想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教师要结合课文内容,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促使他们主动追求创造真、善、美。以“文”为基,挖掘教材和生活中优秀的人文思想和精神,为学生树立具象化的人格理想。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为革命事业献出一切的毛泽东,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白求恩,登上国际科学殿堂、为国争光的陈章良,为排球事业顽强拼搏的陈招娣等众多人物的典范事迹。这些折射着人文精神光芒的材料,最适合对学生进行人格培养。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因课制宜,因势利导,将课文中的人文因素发掘出来,充分发挥,深入阐述,使学生受到陶冶,铭记在心,成为他们理想人格的目标。除以上人物形象外,还有其它可感的具体形象,如茅盾笔下那力争上游的“白杨树“,高尔基笔下那敢于与暴风雨搏击的“海燕”,周敦颐笔下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等。抓住这些形象深入分析,就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情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材文本作为实际生活的抽象和升华,书写着理想人格的典型,可以为学生人格塑造起到导航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充分挖掘文本中闪光的思想点,运用适当的方式熏陶和浸染学生的道德情操,使学生逐渐养成健康人格。
        除了教材中优秀的思想,生活中的真实案例也可作为学生人格教育的“文本”,比如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全国人民表现出的团结一致和无数医护人员的无私奉献精神、“感动中国”栏目的种种典型事迹、相关地质灾难发生后对学生进行的生命教育内容,皆是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丰满“材料”,因此这也需要师生不仅关注教材中的“文”,也要关注真实生活中的“文”,与时俱进,贴近时代,善于利用一切优秀的人格和思想案例,使学生在完满的道德浸润中逐渐完善人格、健全人格。
        二、以“生”为本,注重学生个性差异
        近年来随着社会文化发生变迁,独生子女的特殊地位凸显,社会的复杂性及教育的片面性对学生人格的形成产生了多重影响。中学生正处在特殊的成长时期,其对世界的认知和人格形成正处于不稳定阶段,学生心理活动具有过渡性、急剧性、充沛性和矛盾性。


[3] 因此,需要教师对在对学生群体整体的认知之上具体关注每位学生的成长心理和人格形成特点,并进行针对性地疏导和人格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发挥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激励学生借助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感受语文作品,读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写出自己的真切体验,不仅要教会学生读和写,而且要教会学生从所读所写中了解自己、对照自己、分析自己,进而提高自己。学生的独特人格培养离不开和谐的课堂环境,我们认为构建和谐课堂通常有以下3种方式:①重视合作教学,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互教互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②优化课堂教学操作过程,力求创新,如采用辩论、演课本剧、朗诵大赛、课前五分钟讲话等教学形式和手段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③重视学法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并享受学习过程。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人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实践证明,课堂教学气氛的平等民主,能使学生的独立性得以彰显,能使学生的“自我”更趋于完善,学生的健康人格得以更好地塑造和发展。
        学生的人格培养是渗透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的,在中学语文的课堂中,尤其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善于捕捉和创造所有人格教育的机会,以知识为基础,充分发挥学生在人格养成中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独特的气质,进而使学生人格得以提高和升华。
        三、以“师”为范,教师完善自身人格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学生健全人格养成过程中的示范者和引领者,教育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具有高度的向师性。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要使学生“信其道”,必须先要使学生“亲其师”。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乌申斯基说:“不管教育者把他最深刻的道德信念隐藏得怎样深,只要这些信念在他的内心存在着,那么,这些信念就可能表现在学生身上…并且这些信念愈是隐蔽,它们的影响作用愈是有力。”[4]可见,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影响胜过任何一种说教,这种人格的渗透是十分宝贵的教育资源。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往往能让他的学生铭记一生,何以如此?其关键是教师的人格修养与人格感染力。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教师须有健全而高尚的人格,“立学”首先要“立人”,语文教师自身完善健全的人格对学生形成完整人格具有重要的感染和示范作用。
        具体来说,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教师应该具备以下人格素质。首先,语文教师须有强烈的责任感,用自己满腔的热情去教育和引导学生,对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正所谓“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出伪君子”(苏霍姆林斯基语)。其次,语文教师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为学生示范“一个知识渊博的学者”,而非“一个照本宣科的人”。此外,语文教师还应有健康且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总之,语文教师如果能形成健全的人格,就势必会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展现出独特的人格魅力,进而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总之, 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即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把教材中的无声文字转化成有声文字,一方面增长学生的知识,一方面塑造学生的灵魂,完成“教导人,引导人、鼓舞人”(列宁语)的历史使命。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讲究方式方法,要在以“文”为基、以“生”为本、以“师”为范三方面下功夫,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人格教育,以此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真正地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人格教育的境界。
参考文献:
[1]魏红.语文教学中的人格塑造与培养[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02):111-1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杨永明.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育[J].陕西师范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1999(01):60-63.
[4][俄] 乌申斯基. 外国教育名著丛书:乌申斯基文选[M]. 张佩珍等,译.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