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电气工程专业建设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1/8/10   来源:《中国电气工程学报》2021年第六卷3期   作者:肖军 栾江峰 林兆花 袁剑锋
[导读] 在新工科建设全面实施的背景下,针对专业建设与当地产业布局规划脱节的问题,从课程体系建设、实践平台建设及师资队伍建设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肖军 栾江峰 林兆花 袁剑锋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 519087
        摘要:在新工科建设全面实施的背景下,针对专业建设与当地产业布局规划脱节的问题,从课程体系建设、实践平台建设及师资队伍建设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索。通过调研,在校企协同共建课程体系、共同参与实践教学、优化教师考评体系等方面提出了改进措施与建议。以地方产业需求为导向开展专业建设,能够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持。
        关键词:新工科,电气工程,工程实践
0.引言
        2018年10月,教育部、工信部、工程院联合发布《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 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提出“以加入国际工程教育组织为契机,以新工科建设为重要抓手,持续深化工程教育改革”的新工科发展建设思路。电气工程是当今高新技术领域中不可或缺的关键学科,但又是一个传统学科。电气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在新经济出现以前建构出来的,与当前新工科的建设要求不能很好的吻合。国内高校已经开始了电气工程专业建设模式的改革。例如,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通过分析新工科背景下的专业设置特点与实践教学理念转变,探究了电气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方法改革[1]。华中科技大学在在人才培养模式的精准定位、教学模式改革和推动校企合作模式方面提出了建议[2]。黑龙江科技大学提出了教学活动与校企合作相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3]。尽管众多高校已经开始针对电气工程专业建设模式进行研究,但大多数是针对办学中的共性问题展开,提出的对策未考虑当地产业布局。由于改进措施与当地行业发展不匹配,服务地方经济的效果大打折扣。如何在专业建设过程中提高人才培养与本地产业的契合度,使地方高校对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发挥支撑作用,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以珠海为例,对新工科背景下契合珠海产业发展规划的电气工程专业发展策略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1.目前专业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要有助于提升工程教育对社会和相关产业发展的支撑服务。“紧盯本地区产业需求,培养产业发展真正需要的人才”是新工科背景下提出的一种新的高校教育改革模式。珠海市发布的《珠海市工业园区产业布局规划》指出要重点发展智能电网设备和系统,集聚发展智能高端医疗器械。电气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与智能电网和高端医疗器械等行业对于人才的技术需求高度吻合。目前珠海市开设电气工程专业的高校已在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开始了探索,但是一些传统机制还是限制了改革的深入。例如,高校以科研为主的职称竞聘和绩效考评机制,抑制了教师与产业融合的兴趣,使得高校产教协同机制严重脱节,教学和产业不能相互促进,难以培养出新工科背景下的创新型人才。此外,传统的电气工程专业课程与地方产业发展联系不紧密,不能与行业人才需求相契合,导致了毕业生技能水平和岗位需求不匹配。综上所述,目前高校电气工程专业建设与地方产业需求融合方面还存在很大优化空间。
2.新工科背景下的专业发展策略
        2.1 构建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
        笔者所在学院是珠海市智能电网产业联盟会员单位。借助这一渠道,专业与众多企业建立了联系。

通过走访调研企业对于毕业生技能的需求,凝练了共性关键技能,有针对性的开设了相关课程,重新调整了必修、选修之间的学分比例。只保留必要的基础课程,将更多的学分投入到按模块划分的选修课中,方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职业规划进行修读。调整后的选修课分为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模块,电力电子技术模块和拓展模块。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偏重于电力行业,电力电子技术面向智能电网实施过程中所需要的自动化技术。拓展模块则为有兴趣的学生提供了若干门拓展课程,帮助学生将知识结构向智能装备方向延伸。
        2.2虚实结合构建突出行业特色的实践教学平台
        电气工程专业实验具有难度大,危险性高,综合性强的特点。为保障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人身安全,高校开设的电气工程类实验以基础性实验为主,开放性和创新性实验较少。为此,笔者所在学院一方面加大在线实验教学系统的开发力度,另一方面依托“电气安全国家区域中心实验室”及企业联合实验室,为学生提供更多进行创新型实验的渠道。在线实验教学系统可以将实验硬件远程化和网络化。可以将部分需要长时间进行的实验放到课外进行,学生通过浏览器打开在线实验教学系统,即可进行虚拟仪器的操作,等待服务器返回实验结果。学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不涉及到使用实验仪器,可以破除教学场地与安全问题的限制。专业将与企业联合建设的智能电网、机器视觉等领域的实验室纳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通过专题设计等形式将高年级学生纳入实验室参与企业项目的开发。这一流程的实施为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企业真实的技术需求可以反馈到教学中,也提升了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
        2.3 构建工程实践能力强的师资团队
        面向行业需求的课程体系及实践平台要发挥最大效力,需要一支工程实践能力强的师资队伍作为保证。为此,专业采取了多种手段:一方面根据新的课程体系对工科教师专业技能的要求,校企联合开展对工科教师的工程技能培训。开展形式包括利用假期短期培训、企业挂职锻炼、校企联合实验室项目合作等。另一方面对教师评估考核制度进行改革,将教师工程技术能力的考评和实践教学效果的考评纳入平日绩效,提升教师参与校企协同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充分激发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主动创造条件提升工程教育水平。鼓励教师围绕自己的科研成果设计综合性、挑战性课程,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加强科研反哺教学,从而更好的实现综合性人才的培养。
3. 结语
        以新工科建设为表现形式的电气专业工程教育改革正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本文对如何结合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实现以工程综合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电气工程专业建设策略进行了初步的研究。通过校企协同共建专业课程体系,共建高水平实践平台和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探索了适合珠海高校的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推动了新工科背景下本校电气工程专业的发展,提高了人才培养与珠海本地产业的契合度,增加了毕业生在本地区的就业率。地方高校通过向当地电气相关行业输送人才的方式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将对本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发挥良好的支撑作用。
参考文献
[1] 韦钰,石蕴玉,曾国辉. 新工科背景下的电气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7,(277):72-74
[2] 姚伟. 新工科背景下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25):60-61
[3] 赵岩,张春晶,曹小燕等. 新工科背景下电气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8,10:234-235
基金项目:珠海市2019-2020年度哲学社科规划课题(项目名称:新工科背景下珠海高校电气工程学科发展策略研究,立项编号:2019GJ24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