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良才
北京市市政四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市100000
摘要:根据道路桥梁施工要求及实际情况,重视其软土地基施工技术处理,有利于降低路桥基础施工风险发生的概率,为后续施工作业的高效开展创造有利的条件,避免影响道路桥梁结构应用质量。因此,在加强道路桥梁施工、实现其基础施工目标的过程中,应给予软土地基施工技术科学处理更多的关注,制定并实施相应的处理计划,确保软基施工效果的良好性,逐渐实现其科学处理目标,满足道路桥梁施工安全性及施工企业的长效发展要求。在此基础上,有利于丰富道路桥梁在软土地基施工方面的实践经验,拓宽与之相关的处理工作思路。
关键词:道路桥梁施工;软土地基施工技术;处理分析
引言
随着交通行业的快速发展,道路桥梁工程的质量问题成为了社会热点话题,人们对其也逐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道路桥梁工程建设质量与效果,一定程度上与软土地基处理技术的有效运用密切相关。因此,在施工中要科学、详细地分析软土地基的环境情况,制定符合实际的软土地基处理方案,恰当解决软土地基存在的密实性低、固结期长、极易变形等问题,便于有效提高软土地基的稳定性,使其承载力满足施工要求,对减少施工安全事故也有着积极作用。
1道路桥梁工程项目中软土地基的特征
1.1疏松多孔的结构
相对于建筑工程项目中常见的一些地基结构类型而言,构成软土地基的泥土大多属于松散、颗粒状的黏土与粉土,因此土质的松软也进一步导致形成的软土地基结构具有疏松多孔的特点。软土地基疏松多孔的特点一方面会造成土壤中的电荷分布不均匀,这会严重影响到地基结构的各项性能。
1.2渗透性差
与其他类型的土壤相比,软土凝聚速度较慢,渗透性较差,并且大部分软土土壤中包含了大量的有机质,软土地基在受到扰动时极易产生气泡,在降低地基渗透性的同时强度也会相应降低。
1.3抗剪强度相对较低
对于现代化道路桥梁工程项目的地基结构而言,抗剪强度是衡量一个地基结构稳定性与抗剪切、压缩能力强弱的一项重要指标。软土地基疏松多孔的结构,导致其很难在高强度的外部载荷作用下,依然保持较为完整的结构和较好的结构强度。因此,软土地基的抗剪强度系数普遍较低。
2软土地基不良影响
2.1整体结构沉降
由于软土地基具有压实困难以及渗透性较差等方面的问题,所以很容易会造成土体沉降问题。此时需要对地基展开科学处理,但如果地基处理质量不达标,就会在道路桥梁使用过程中出现逐步下沉状况,会引发路面不平整或局部、整体结构沉降等问题,导致道路桥梁结构受到破坏,无法满足正常使用需求,致使各种安全事故频发。
2.2不均匀沉降
由于软土层中有透镜体,使得其地基压实中不同部位的压实度存在差异,影响着路桥基础结构的承载效果,会在固结排水过程中产生不均匀沉降危害,致使道路桥梁面临着安全风险,影响着其使用年限。同时,当地基不均匀沉降问题处理不及时时,会使道路桥梁结构施工及应用质量缺乏保障,在其科学应用水平提升中起到制约作用。
2.3地面裂缝或龟裂
道路桥梁路面施工,主要以沥青和混凝土混合材料为主,虽然两种材料混合具有诸多优势,但其抗拉性能不足的问题也较为明显。因为软土地基无法压实,所以很容易会出现地基变形问题,加之路面结构抗拉性能不理想,因此在道路受力之后,极容易引发裂缝或龟裂问题。
3道路桥梁工程中软土地基的施工处理措施
3.1表层处理法
对于表层软土地基处理形式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表层排水法。在进行道路桥梁施工过程中,前期勘测环节当中,其中可能会碰见含有较高水量的土壤结构,行业人士称之为软土地基。为了能够做好该结构的施工处理工作,那么施工的目标就是希望能够保证土壤含水量的有效减少,适当的结合砂砾和碎石等材料,将其含水量达到行业施工规范时,才能够开展接下来正式得施工建设。而表层排水方法,就是希望施工人员在土壤结构中添加一些材料,做好表层部分的排水工作,最终促使土壤具备极高的硬度以及承载性能;其次,垫敷材料法。面对软土地基结构沉降问题,最大的根源就是结构内部土层出现了相应的变化,此时施工人员要想提高地基结构的承载性能,此时可以融合化纤无纺布、土工布等材料,通过专业的施工设备开展处理;最后,排水砂垫层方法。
3.2排水固结技术
在进行软土地基施工之前,施工方首先需要安排专业的土质勘查人员对施工地点的土壤条件进行实地勘察,详细记录施工地点的水文、土质等信息,并将记录的数据信息进行汇总,上报至道路桥梁工程设计部门,由设计部门依据数据信息制订合理的施工方案。一般情况下,若在道路桥梁地基施工的过程中发现施工地点存在地表水,那么处理这处软土地基的主要方式为应用固化剂,固化剂的一些成分能够与施工地点土壤中的水分发生反应,形成固定结构的结晶水并附着在土壤中。这种软土地基的处理方式较为简单,并且可以有效改善土壤的结构,为后续道路桥梁施工提供便利。
3.3强夯法
在道路桥梁施工中,土质较厚、施工面积较大的软土地基处理问题相较突出,因此,建议运用强夯法处理软土地基问题,有利于改善软土地基的处理效果。正式实施强夯法之前,计算夯锤的落地距离尤为关键,同时不宜长时间使用夯锤,应促进设备正常运转,便于及时调整落地位置的偏差,确保夯锤击打力量发挥充足。此外,鉴于软土地基存在土壤承受力不强的问题,成功运用强夯法后也要密切关注土壤沉降量,定期检测软土地基的夯实质量,有助于预防后期出现的沉降问题,从而保障施工整体质量。
3.4土层置换法
在某市道路桥梁工程软土地基置换法的应用过程中,将软土替换为抗压稳定性能较强的土壤,能够有效提高地基结构承受力,加强整体抗压强度。通过运用土层置换法处理软土地基,适用的路段存在一定的要求,如软土埋深不超过3m的路段、局部埋深不超过6m的半填半挖路段等。土层置换时要将彻底挖除原地面下某深度内的地基土,循序渐进地完成材料填换、分层填筑、土层压实等工序。为了确保更佳的土层置换效果,距换填区底部50cm范围内,可换填适量的砂砾、碎石等透水性材料。具体施工时要及时回填并逐层碾压开挖基坑,挖除的泥炭、软土等可用于绿化或复耕,同时应当确保回填压实度要达标。
3.5粉喷桩复合地基施工技术
施工单位在提高道路桥梁施工质量、增强软土地基施工处理效果的过程中,需要对粉喷桩复合地基高效利用及其施工技术处理进行更多的考虑,实施相应的处理计划,避免引发路桥施工及应用中的基础结构问题。控制好石灰粉及水泥粉的配比,并对它们进行充分搅拌,且在适用性良好的施工机械支持下,加快软土地基施工处理中的固结速度,增强其抗压性能可靠性,为道路桥梁高效施工及安全应用等打下基础。
结束语
软土地基处理属于系统性工程,需要展开多方面调查与研究,要按照工程勘测结果以及具体结构施工要求,制定出与道路桥梁今后发展相符合的软土地基处理方案,保证地基处理技术选择与应用质量,进而达到理想化地基处理效果,确保道路桥梁能够得到高质量应用,其作用能够在地区经济发展以及交通发展中发挥到最大,进而为我国国民经济稳定发展做出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1]鲁宏振.道路桥梁施工中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应用实践[J].门窗,2019(24):91+94.
[2]余心饯.道路桥梁施工中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应用实践[J].门窗,2019(24):288.
[3]朱邦辉.道路桥梁施工中软土地基处理技术的应用实践分析[J].地产,2019(23):158.
[4]赵立伟.道路桥梁施工中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应用实践[J].绿色环保建材,2019(12):122.
[5]郑斌.道路桥梁施工中的软土地基处理技术[J].建材与装饰,2019(32):282-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