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实践活动的具体实施

发表时间:2021/8/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11期   作者:戴湘桐
[导读] 《课标》设立了“实践与综合应用”的领域,数学实践活动旨在联系实际生活学习数学,学习学生身边的数学,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基本理念。
        戴湘桐
        青岛西海岸新区江山路第一小学,山东青岛266555
        《课标》设立了“实践与综合应用”的领域,数学实践活动旨在联系实际生活学习数学,学习学生身边的数学,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基本理念。通过学生实践活动,也使其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学会应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在与他人或交流中,以获得积极的数学情感体验。但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缺乏自我管理的能力,对于教师来讲,控制课堂纪律是一个棘手问题,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还要推行生活化活动出现了冲突,这样制约了探究的深入开展。实践活动教学量少,阻碍了数学问题的进一步解决,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制约了学生数学素养的样式。
        数学实践活动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为此,我们将立足于这一学段,针对“实践活动作业”进行初步探索,为学生弥补课堂内无法实践感受的抽象知识为目的把课堂延伸到课外,做到课堂内外相统一。
        为解决以上问题,本文结合自身教学实际,提出了以下教学创新观点: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实践活动的各个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做好实践活动计划工作,从细节做起。
        通过对于本课题的研究。在研究实践活动作业实施方法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小学数学实践活动作业的实施必须符合“两个要了解”:一是要了解小学生的特点和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二是要了解教材,深入的读懂教材。所活动的内容是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突破教材难点。“二个至少”一是至少要对教材的编排体系和目标有系统的了解;二是至少对学生的现有知识认知进行了解。在此基础上,我们课题组教师结合自己的实验研究,还总结了以下经验:
        一、深入挖掘课程资源
        教材是教学的蓝本,在研究中我们认为:一要走进教材,深入挖掘其中的各种资源;二要充分利用课外教学资源,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二、小学数学实践活动类型
        数学实践活动主要是指以问题为主,摆脱课堂上计算、做题等枯燥形式,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
        在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中,根据数学实践活动的活动形式可设计成几种类型:实际测量型、游戏型、操作与制作型。
        (1)实际测量型。如《身上的尺子》《克、千克》《走一千米》,主要是针对“量”类抽象模型的建立。这类知识课堂上难以描述和解释,在教室内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例如一千米概念的建立。《走一千米》这一数学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千米,千米是一个比较抽象的长度单位。他们可以用手势表示出千米以外的几个长度单位,但千米只能靠感知、体会。教学中只告诉他们千米用于比较长的路程,如南京到北京的铁路,长江的长等。因此在设计活动中家长用手机上地图找到从哪到哪是一千米,确定行走的起点终点,孩子与家长一起从起点走到终点,并记录实践。通过让学生感受一千米,说一说用时,走完的感受等多种生活经验的综合,学生能基本判断生活中1千米的路程有多远。这就达到课标中运用实践活动达到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
        (2)游戏型。主要是把数学的知识与一定的生活场景联系起来。通过创设的有数学价值的模拟情境,让学生在接近实际情景的实践活动中应用数学知识和经验,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生活性。如《人民币的认识——购物》,在开展《认识人民币》实践活动时,在新授课前,教师首先让学生回家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增加学生的生活经验。
        (3)操作与制作型。为解决某个知识点,以活动促思维,调动多种感官的参与。

如《观察物体》中,看到的平面图形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就是角度问题。通过观察、辨认、想象等活动,达到课标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想象力。
        二、基本确定数学实践活动作业的基本流程
        (1)研究教材,确定活动目标。
        (2)创设情境,明确活动内容。
        (3)通盘考虑,设计活动引导。
        (4)依托网络,细致操作指导。
        (5)收集反馈,活动全程指导。
        (6)方法总结,活动及时评价。
        紧密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设计有效的活动计划。
        教师在活动前的基本操作程序的指导。因针对的学生是学生且活动内容是在课堂外,所以需要对家长及学生进行操作程序的指导。教师对学生活动过程全程的指导。虽然教师在开始做好了引导和程序指导,但是在学生的活动中,可能任由偏离活动目标或活动进行不顺利的问题,因此教师需收集反馈信息,找到相应的对策进行指导。
        三、探索根据不同活动目的设计活动内容的方法
        (1)以研究每册数学书中的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为突破口。我们根据教材设置的单独的实践活动内容为突破,有《身上的尺子》、《趣味拼摆》。其中如《身上的尺子》,长度单位对于一年级学生比较抽象,教学目标要上学生建立长度的抽象概念,通过实践活动作业让密切联系数学与生活,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如此,数学很有意思,数学很好玩。
        (2)把实践活动渗透在教材的新授之中。课题组教师积极的将实践活动渗透在教材的教学中。如教学“千米的认识”,在认识米后,可尝试让学生走100米,记下所用的时间,10个100是1000,然后估计1000米所用的时间,尝试走1000米,记录时间及感受。再进行上课,课上提出1000米就是1千米,认识新概念“千米”。这样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学生在学习新概念时联系生活经验,较容易理解。课后,从地图上找到1千米,再走1千米。
        (3)把实践活动放在习题的练习之中。例如学完《克、千克、吨》,重量单位的建立,需要需要学生大量的生活经验。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克、千克的认识,学生利用周末走出家门,到市场或超市亲自感受克、千克。要求对两类物品进行实践:需要称重和包装上标有重量的物品。先让学生掂一掂,估一估大约多重,再亲自称一称或看一看标重,并做记录。学生在掂一掂、估一估中,感受克、千克,无形之中,在头脑中建立了重量单位。同时感受原来生活中到处都是数学。
        (4)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开展针对教学难点的实践作业。数100这一环节以学生操作学具为主。要求数出100,还得让人一眼看出有100。提出这些要求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选择自己认为方便、快捷的方法把任务完成得又快又好,并在操作中发现10个十是100,100里面有10个十这一知识点。通过数出数量是100的实物,让学生经历数1到100的过程,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逐步突破本课的难点──数接近整十数到整十数的过渡。
        数学实践活动的作业帮助促进学生对学习与生活的理解,在活动中理解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加深对数学知识的体会和理解。体验生活处处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拓展学习数学的视野和获取知识的空间。在实践活动中挖掘校本资源。让能够在校内进行实践的活动在校内进行。一是我校有每学期的社会实践活动应结合学生的年龄、知识经验特征,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二是利用校园环境,开展专题实践活动。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