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迁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教师进修学院
摘要:在语文学习中,基础必须夯实,这样才能在获得知识后,迅速将其融会贯通。学习的过程,是积累的扩充,也是智力的成长。因此,不能只强调课本内容,而是要从能力、素养出发,让学生得到综合提升,而非将其作为单一的积累过程。由于素养的构成是复杂的,所以关键在了解其内涵,并摸索出正确的养成途径。语文作为教育的要点,其地位很高,且与生活中的点滴均有联系。因此,要多从生活出发,帮助理解,使素养得到扎实提升。
前言:教育改革给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应积极配合,将该要点融入到教学当中,并切实从素养出发,设计出科学的养成途径。对素养的养成,除了能使成绩优异,还能将知识渗透到生活中,进行实际的运用。为此,应深化眼下的教学,洞悉素养内涵,进行合理的养成,这应作为接下来教学的主要方向。
关键词:语文素养养成;内涵;途径
1.语文素养养成的决定因素
1.1学生因素
素养的优劣有多个因素决定,所以要分别进行分析。这些有差异的因素,会作用在不容的方面,形成对于养成的影响。为了在实践中,找到优质的途径,就要面向这些因素,展开由浅入深的研究,这是有意义的。学生因素占据了主导,与素养的联系最为密切,所以要由此入手,对途径进行探索。就现状而言,学生的基础水平是主要因素。所以在面向不同的群体时,不能局限在同一方式上,而是要体现差异性,这才能适应学生。要贴合学生的认知,多从生活出发,使讲解足够通俗,并且加入趣味元素,做到寓教于乐。以这种方法,学生能以良好心态获取知识,不用担心会使其产生过大压力。当然,具体做法,要以学生为对象,对其中因素进行妥善分析,在进行有依据的规划。
1.2教师与教材因素
教师与教材,是教学中的两个要素,对于素养养成的优劣,也是有决定性作用的。教师如果本身有较高的素养,就能在学生面前展现出一种气质,从而形成榜样作用,从而更好地发挥自身向导的作用。受此影响,学生会更加主动,将教师当成标杆,努力向其靠拢,充分调用自身活力,配合教学的进行。而一旦教师素养不够,无论多有效的方法,都难以产生效果。此外,在养成中,一定会用到教材或是教具,这也要被看作是因素,且做好对其的控制,这于课堂的是益的。教材内容已经丰富的,其中应多加入传统文化相关,从而加深文化属性,使其能在学生群体中渗透。同时,内容要积极且正面,引导学生思想,培养正确价值观。从“学”的角度看,要以文学为主,且平衡现代文学和古典文学的占比,确保其合理性。由于当前教材多是统一的,无法做出适时的调整,所以教师可以自行丰富课堂内容,将素养为依据,进行一定的增删。在养成时,应多从上述因素出发,多给予关注,这样才有好的成效,使学生获益。
1.3教学环境因素
学习和教导是一个双向的过程,而能取得成效的大小,与环境脱不开练习。当前的素养养成,在环境上始终有不足,这是公认的事实,可以从实践中看出。而环境的问题,带来的就是无法取得认可,特别是在质量上,一直没有任何突破,使素养的价值都无从体现,成效平平。所以应以切实措施,去改善环境,这不能一蹴而就,而是要稳扎稳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这显然是对眼下要付出的努力,做出的最恰当的形容。在教学阶段,不能仅强调成绩,并将其作为考评的唯一依据,这与养成的观念相悖。成绩确实关键,但具体来看,这仅能代表学生解决部分问题的能力,而非展现出了其素养的高低,如果单以此来将评价学生,这显然有违公平。
而素养带给学生的收获,绝不是可以用成绩衡量的。在现实中,对学生而言,只要有一个好的环境,他们就能展现出自己的能动性。例如,构建一个好的文学学习环境,他们不仅在课堂上更加专注,课下还会自行阅读文学作品,养成好的习惯。所以说,环境能对素养养成起到辅助作用,并充分激发学生内在动力。
2.语文素养养成途径
2.1激发学习兴趣
作为优秀教师,会将兴趣作为导向,让学生乐于参与,让课堂更加活跃,形成好的氛围。为了让素养提升,兴趣是首要的,也要将其当成基础的要素,在教学中有充分展现。语文涵盖听说读写四点,所以要以此为方向分别入手,实现素质养成,并具备对应的能力。要想激发兴趣,就要先了解学生对什么感兴趣,并以此为依据,设计相应的对策,从而事半功倍。例如,对于小学生,可以讲述生动的故事,并将其中的生字、词语等分解出来,为学生进行剖析。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学会阅读,并对于语文形成兴趣,能在课下自行探索。对于中学生,可以推荐一些名著,或是有意义的书籍,这对于素养有益,也能拓宽他们的见识。课上,可借助多媒体技术,配合实体的书本,进行文章的讲解与剖析,并适当进行横向延伸,从而引起兴趣,让学生始终抱着期待的心理听讲。例如,在学习《黄继光》这片课文时,可以播放一些抗美援朝题材的影片,让学生了解当时的背景,并加深对于文章的认识。利用影片的生动性,吸引学生注意力,并加深对于文章的讲解。当然,不能只局限于讲解,还要通过鼓励来推动大家的交流,这能帮助加深印象,并产生自己的见解,这是素养的一方面。如果能从故事中得到启迪,那么就会受益匪浅,这也是养成的途径。
2.2掌握学习方法
对于学习而言,方法很重要,如果方法用对,就能快速汲取知识中的要点,并很快反应在素养上。所以,在养成阶段,帮助学生掌握方法,是绝不能绕过的基础环节。在方法的支持下,就能随时进行学习,而非被限制在课堂上,这赋予了学生自主性,素养也会逐步成型。具体来看,方法更像是探索的工具,如果放在学生手上,就是为他们拓宽了面前的道路,从而稳步前行。例如,在学生碰到难题时,教师不是给出答案,而是对问题进行剖析,并做出引导,这会让学生不局限在问题本身,而是能延展出深层次的思考。以往的教学中,素养养成体现的程度不够,就是由于过度局限在课本上,不能进行延伸,而且不看重方法传授。因此,在将养成作为要素的途径上,要重方法、重拓展,让成效显著。
2.3养成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对于素养养成是重要的部分,因为养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长时间积累和学习下,逐渐成型的。所以,有习惯的支持,会带来更高的效率,也避免由于懈怠而落后。在平时,教师应注重习惯养成,可以布置给学生读文章、写作文等任务,长此进行,就能得到素养增长。学习时,要提醒学生合理标记,例如,在面对一篇文章时,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或是有待深究,可以进行标记,这样在通篇都读完后,就能快速找到这些部分。此外,在培养中,要让学生有摘抄的习惯,遇到好的文章或段落,就将其摘抄下来,作为一种积累。面对尚未掌握的知识,也要进行记录,方便之后的巩固。素质的养成会受益于习惯,并延伸到生活和工作中。
结语:综上所述,素养养成是关键的,尤其是在语文中,更是要作为核心去进行渗透。教师要认清这一点,并通过科学的途径,将素养视为目标,进行方向明确的养成。具体来看,就是提升学生的积极性、掌握高效方法、养成学习习惯。这让提升不再是单一性的,而是在素养的引导下,变成综合性的。故而要把重心放在素养上,并调整眼下的教学,这能帮助创造出优秀人才。同时,素养提高会让学生受益终生,这对于其后续的学习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左玉晶.浅谈语文素养的内涵及其养成途径[J].中国校外教育,2017(26):69+75.
[2]姚丽洁.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语文素质[J].新课程,2021(5):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