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慧
广东省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摘要:基于数学素养的背景下进行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研究取得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很多待解决问题。本文系统梳理数学素养和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内涵以及二者的关系,并以小学教学为例设计基于数学素养的数学教学生活化的5条渗透路径,为一线数学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数学素养;数学教学生活化;小学教学;渗透路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倡要从生活中学习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于是便有了“数学教学生活化”等理念的产生。本文系统梳理数学素养和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内涵和关系,并以小学教学为例设计数学素养视角下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渗透路径,为一线数学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1 “数学素养”与“数学教学生活化”
1.1 数学素养
数学素养是当今研究的热点,不同的学者对数学素养的概念有不同的见解。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ISA)认为数学素养是个体确定并理解数学在这个世界中所起的作用,做出有依据的判断和从事数学活动的能力。《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数学素养包括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等10大关键要素。有的学者认为数学素养是满足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所必备的数学方面的品格和能力,是数学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观的综合体。基于此,笔者认为数学素养是指能够用数学的眼光来处理社会实践活动的优良品质和能力,是数学知识、能力、思想、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体现。
1.2 数学教学生活化
数学教学应当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开始并且结束。生活是激发人们学习数学的有力武器。陈碧芬等认为数学教学生活化是通过生活素材、生活情境等途径使主体与数学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罗新兵等人认为就是创设合理的实际情境,以便数学教学能够借此实际情境展开,帮助学生理解数学事实,并引导学生不断超越现实。综合得,笔者认为数学教学生活化不仅仅是利用生活上的情境促进学生对于数学的理解和应用,也要引导学生从现实问题中抽象提炼数学模式,掌握其中的数学知识、数学思维、数学情感态度价值观,并运用数学眼光解决实际问题,以获得必备的数学素养的一种教学方式。
1.3 “数学素养”与“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关系
数学教学是一种社会性的人类活动,数学教学生活化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知识,并运用数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有的学者在论述核心素养和情境的关系时也表明了问题情境与素养有很大的关系,在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需要将学生置身于真实的问题情境中,积累问题解决的经验。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数学教学生活化能够让学生逐步学会运用数学的眼光来处理实际生活的问题,其结果正是数学素养的本质内涵。因此,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数学素养形成的重要途径,数学素养的获得是数学教育生活化的目的。
2 数学素养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渗透路径
通过数学生活化教学能够让学生感受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逐步获得数学素养,满足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尤其在小学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师更应融入生活情境中进行教学,以便学生更好的掌握其中的数学思想、能力,思维,促进数学素养的获得。因此,笔者将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设计数学素养视角下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渗透路径,以便更好地促进小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
2.1 活化教学资源,聚焦数学素养
教师要充分了解数学素养框架,课程标准和教材等相关教学资源,准确定位每堂课的数学内容在学生数学素养发展中的作用。其次,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寻找知识点与生活的联系,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挖掘教学素材,并根据实践情况对内容进行适当地调整和变化,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如教师在方程教学时要充分研读这部分内容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数学素养,并且教学目标和内容紧扣其中的数学思想和数学素养要素,然后挖掘学生日常的生活素材,创设多样化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找到生活情境中的等量关系,逐步提高学生对方程思想的理解,从而聚焦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
2.2 强化学生认知,渗透数学素养
小学生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师要尽可能搜集与数学相关的日常素材,并将它与书本知识有机结合,让学生知道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的实用价值,渗透必备的数学素养。如教师可选择学生日常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实例,让同学们充当生活中的某种角色,学着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用鼓励的方式请同学讲述解决的思路,并适当地引导学生回忆相关的知识点,渗透其中涉及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感受数学的价值。
2.3 善于教学媒体,融入数学素养
现代教学在教学设备上不断丰富,多媒体设备普遍存在于小学之中。借助声音、影像、情景的设立能使课堂教学更为立体可观,学生可以更为直观地学习数学知识。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发挥多媒体的作用,结合实际生活的素材,帮助学生进入数学情境中,在生活世界里学习,深入理解数学的本质。如教师在教授《认识图形》这一课时,除了准备常见的图形教具和观察周围的图形形状外,可以借助多媒体的使用,在课堂上播放相关的网络素材,让学生深入了解各种图形的特征,从中抽取知识点的本质,提炼数学模型,融入几何直观和空间观念的数学素养。
2.4丰富学生思路,落实数学素养
有些数学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充满着无限的可能性。教师在教学中可结合生活中的问题,让同学们应用不同的数学方法解决同一个生活问题,这能对学生的思维进行锻炼,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内在功能,为学生“数学化”思维的形成打下基础,落实数学素养的形成。如学生在学习应用题时,教师可以多出一些与生活相关并且一题多解的应用题,通过列举这一些学生熟悉的生活题目,既能增加学生的亲切感和实用感,又能引发他们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培养发散性思维,促进创造力的形成,落实学生的数学素养。
2.5 开展探究活动,发展数学素养
教师要重视“实践与探索”模块的教学,可以利用生活中的素材,寻找或者创设相关的实践环境,让学生围绕相关主题,开展探究性数学活动,以此培养学生多思考,勤动手,敢解决的习惯,这不仅能提高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也能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问题。如在学习了《年月日和认识日历》后,在合适的条件范围内,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动手制作日历”的实践活动。学生在这个活动中对知识再次加工,加深理解,并提高了提取、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并且可以亲身感受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真实感,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诱导他们用心地感受数学的魅力,逐渐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
总体而言,数学教学生活化要瞄准数学与生活的关系,立足于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和教育进步,以促进学生数学素养发展为核心,真正发挥数学教学生活化的作用。在实践中,教育工作者要多学习多实践,积累相关的知识和经验,促进“数学教学生活化”发挥最佳的作用,真正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何小亚.学生“数学素养”指标的理论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2015,24(01):13-20.
[3] 陈碧芬,张维忠,唐恒钧.“数学教学回归生活”:回顾与反思[J].全球教育展望,2012,41(01):86-92.
[4] 罗新兵,李晶.数学生活化的含义与功能及其情境标准[J].数学教育学报,2011,20(04):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