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视角下汉绣传承与创新的途径

发表时间:2021/8/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3月第9期   作者:应嫡1 薛宇2 刘溪3
[导读] 汉绣承载着湖北地区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
        应嫡1  薛宇2 刘溪3
        1、2湖北工业大学    3武昌首义学院
        摘 要:汉绣承载着湖北地区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2008年湖北汉绣选入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湖北汉绣在发展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本文围绕湖北汉绣文化传承与创新进行探讨,建议通过创新人才培育、提升汉绣文化服务能力、打造汉绣文化体验区、政府扶持、打造汉绣品牌经营等以解决这些问题,为汉绣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贡献一份力量。
        关键词:非遗;汉绣;传承创新
        “非遗”指的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提出代表着人类对自身文化认识的更新,这个全新的概念随着非遗保护的热潮开始进入人们的认知领域。根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兴起源于人们对非遗认识的加深和非遗在当代社会的生存困境。随着作为非遗原生土壤的前工业社会环境的渐趋消解、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时期的文化变迁以及愈演愈烈的全球一体化趋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的存续、发展和传承仅仅依靠其文化系统自身的内部力量难以为继,需要从外部采取各种形式的保护措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同于物质遗产保护,其目的在于维持非遗的生命力,使非遗能够在当代社会生存并传承下去,要注重如何在当代社会促进非遗的传播、弘扬、传承与振兴。所以,在当代语境中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的传播与传承方式对于非遗的保护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1 有关汉绣的阐述
1.1汉绣的起源
        汉绣的起源是战国时期的楚国文化,是在楚绣的基础上延伸的一种独特地方技艺。汉绣在春秋战国时期十分发达,兴盛在明清时期。汉绣早期起源于武昌,后来汉口发展成为主要发源地。
1.2汉绣的种类和艺术特色
        汉绣绣品种类十分丰富,主要包括:民俗类、戏剧类、宗教类、装饰用品类、生活用品类等。绣品的实用性、观赏性与艺术性融为一体,不但曾深受人们的喜爱,而且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汉绣在漫漫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特色,色彩鲜明、线条分明、绣功奔放粗犷、针法规范灵巧,其艺术特点可以概括为“粗”“俗”“满”“奇”。
        汉绣的针法。汉绣用针讲究铺、平、织、间、压、缆、掺、盘、套、垫、扣,主要表现在“平金夹绣”的特点上,层次分明、对比强烈。绣面以枝上生花,花上生叶,叶上再出枝,充分展现“花无正果,热闹为先”的思想内涵。
        汉绣的配色。汉绣配色多以重色为主,或大红大绿,或大红大紫,颜色艳丽多彩,给人艳而不俗、明快清新的感觉。

2 汉绣传承的现状
        目前,在汉绣界尚有非遗传承人任本荣老先生,主持整理恢复汉绣实物数千件,绘制汉绣样本200余种,制定《汉绣省级地方标准》,为汉绣传承做出重大贡献。同时,汉绣界也突起一批颇具创新意识的中青年汉绣大师如杨晓婷、黄春萍等。其汉绣作品或被博物馆收藏,或被作为文化交流的礼物赠送给国际友人。
        200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等出台措施。

2008年,湖北汉绣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2]2012年武汉市印发关于加强汉绣传承与保护的文件。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保护的加强,通过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两方面,非遗课程作为公选课程在该校开设,倍受热捧。2016年国庆期间,在黄鹤楼举办百名绣娘汉绣比赛,向世人展示汉绣的魅力,吸引大批游客和市民驻足观看。“汉绣不会再灭亡。”——一切正如任本荣大师8年前所预言,汉绣这项古老的技法,随着越来越多的人群、机构、政府关注参与,正在现代生活中消然复苏。
   
3 “非遗”视角下汉绣传承与创新的途径
3.1 创新人才培育
        汉绣人才是汉绣文化传播的重要力量,人才的培育通过政府、剧团与学校配合完成。首先要以政府为主导,发挥文化部、教育部等主体作用,充分了解到文化的作用,高度重视汉绣文化的保护工作,在资金支持和政策引导上做领路者;最后要发挥学校的教育作用,将现有汉绣人才纳入教师行列,定期开展文化讲座和展演活动,让汉绣文化潜移默化走进各年龄段的学生中,高校可开设汉绣课程等相关课程,培育出一批文化素养较高、市场运营能力强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
3.2 提升汉绣文化服务能力
        汉绣作为一种“活化石”,在传承汉绣的同时,要提升汉绣文化服务能力,首先提升汉绣手工艺个性化定制,个性化定制是依照用户的特定需求介入到产品生产中,用户将获得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个人性强烈的产品与服务。汉绣绣品用时长,数量少的生产,它便是适合为小众人群所服务的,来满足特定人群的一些特殊需求。汉绣不仅绣面美观,其背后的手工艺也是文化附加值,也是需要得到创意重视。汉绣技艺丰富多样,在创意的基础上加上大胆的想象,与艺术性相结合,创造出具有独特美感的绣品。
3.3 打造汉绣文化体验区
        汉绣不仅凝结着荆楚大地的文化,同时还凝结着非物质文化内涵,还可以为社会大众创造体验的文化空间,静态与动态相结合发展体验经济,静态通过博物馆集中展示汉绣文化,动态通过年轻一代传承人申请工作室,打造汉绣体验区,激活人们对汉绣的学习,并且可适当进行产业优化,探索汉绣发展与文化发展新道路。
3.4 政府主导下的专项扶持
        在现如今汉绣发展的过程中,少不了加强政府对汉绣的支持,不仅是在汉绣生产条件上,还有在汉绣人员的社会保障上,完善社会监督机制使资金透明化。以政府为主导下,积极调动社会对汉绣的关注,适当进行产业开发与优化,让社会的各界人士都参与到汉绣传承与创新的工作中来,推动汉绣更好走向市场。
3.5 汉绣产品的品牌经营
        汉绣具有文化互通性,在静动态下传承中,要注重汉绣文化的整体性。品牌和非遗都是属于不会说话的“精神存在”。将汉绣打造成湖北的文化符号,这需要品牌的发展,品牌的建立可作为湖北新名片。对外输出文化,更快促进汉绣“走出去”。
四 结语
近年来国家非常重视非遗文化的发展与保护,但承载着湖北文化特色的汉绣发展仍不容乐观。本文在非遗视角下,重点分析了汉绣的现状,对汉绣传承与创新上提出了可行性建议。汉绣需要以传承为主,创新为辅,先在本土上深根发芽,为以后的创新打牢基础,才能在各种各样的文化中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曾芸.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的设计——以汉绣的保护为例[J].工业设计,2017(04):68.
        [2]常璐,崔子鲜.浅谈非遗汉绣的现状[J].青春岁月,2019.
        [2]余戡平.汉绣艺术的特点及其在现代服装上的实践研究[J].纺织导报,2015(11):19.
        [3]葛英颖.汉绣的文化特征和设计特点研究[J].工业设计,2019(07):63.
        [4]侯懿凌.汉绣纹样的艺术特色[J].西部皮革,2018(05):41.
        [5]陈元生,李岩.武汉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汉绣传奇[M].武汉:武汉,2014:54-5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