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易班“校本化”建设模式与实施路径研究

发表时间:2021/8/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3月第9期   作者:周紫薇、 谢柔君
[导读] 随着教改工作的稳步推进,易班等新兴学生管理模式逐渐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周紫薇、 谢柔君
        (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省 广州市,510663)

        摘要:随着教改工作的稳步推进,易班等新兴学生管理模式逐渐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形势下,易班“校本化”建设已然成为高校教改的攻坚方向。本文对易班校本化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了梳理,提出当前易班校本化面临校内资源无法有效融合和共享、易班管理机制存在缺陷、用户黏性难以达到预期要求等现实困境。进一步提出通过深度整合高校优势资源、重点加强线上文化产品与内容构建、将新媒体植入易班“校本化”建设等实施路径,推进新形势下的易班校本化建设进程。
        关键词:易班;校本化;互联网;新媒体
        随着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以互联网技术平台为支撑的“易班”教学管理模式逐渐成为诸多高校信息建设的新形势。2017年2月,国家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亦明确指出,各高校要深入实施易班等新应用全面覆盖推广。截至2020年10月底,易班建设覆盖全国1600余所高校,1900余万学生,涉及全国32个省级行政区。从易班服务形式看,易班根据高校教学与管理的现实需求,通过建设信息网络平台为全校师生提供涵盖教学、生活服务、文化宣传、娱乐、管理等多方面内容的综合性互动社区。从实现形势看,易班在建设过程中打通了微博、论坛、微信等主流媒体渠道,方便使用者通过多种方式参与易班建活动。高校易班共建新形势下,易班网络平台成为高校教育管理的必要载体。与此同时,随着诸多高校要求建设校园本土化与独特性的易班网络平台,易班校本化应运而生。因此,本文就新形势下共建易班校本化的建设模式与实施路径展开研究,以期为高校开展易班校本化建设建言献策。
一、易班校本化建设必要性与可行性
        易班作为信息时代下高校进行教学与管理的新载体,承担着高校教学、管理、生活、文化娱乐四大功能。这要求高校易班建设必须遵循校园本土化与保留校园独特性的建设原则。同时,易班建设需从大范围普及逐渐回归到关注高校个体的需求上来,推动高校易班校本化建设。
        (一)易班校本化建设必要性
        1.教育环境转变驱动易班校本化建设
        进入信息时代以来,社会上各类咨询网站、社交媒体应用、短视频平台、直播平台等新社交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以此带来的结果是,大量信息的传播扩散导致网上信息良莠不齐。这些信息可能会潜移默化地对高校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此情形下,社会教育环境急转直下,为高校教育带来巨大的挑战。易班作为国家主推的大学生社交平台,在引导学生思想观念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时,各高校对学生思想价值建设要求有所区别,而学生面临的教育环境转变亦有所差异,这导致以往“普及式”易班建设不再适用。因此,在高校易班建设过程中,亟需积极探索与用户直接联系的个性化渠道,提升高校易班用户的活跃度与黏性。
        2.学生主体习惯驱动易班校本化建设
        随着互联网的逐渐发展,各类通信软件为大学生联通社会提供巨大便利。据统计,中国大学生采取移动互联网进行社交的概率远远高于电话、短信、邮件等社交手段。大学生习惯于利用移动手机终端,实现与外界的高效联接,并逐渐扩大虚拟社交生态圈,为高校把握生活和思想动态增加了难题。易班集学习、通讯、生活、文娱为一体,涵盖学生生活与学习的各个方面。高校通过易班平台掌握教育对象的真实情况,形成学生个体大数据,从而对学生各个方面的情况做到整体把控。这一要求促使易班平台在建设工程中,逐步向个性化、校本化发展,以实现各高校均能够通过易班平台实现具体功能。
        3.高校教育需求驱动易班校本化建设
        2017年以来,全国高校大力推行易班平台在本校的发展,深入开展本校易班教学与管理模式。这使得现阶段易班建设已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实现了联通线上线下双渠道的全方位、全流程网络教育格局。与此同时,为进一步对接高校教育需求,易班下一步的建设规划就是将易班主动并入高校教学与管理的各个流程当中,在建设师生互动的教育生态机制上下功夫,实现易班与其他社交媒体协同发展,打造高效、适用、全面的易班教育模式。现阶段,易班的建设规划要求易班顺应高校教育现实需求,紧跟互联网技术发展趋势,不断推动易班校本化服务,将易班应用于高校教育的各个环节。
        (二)易班校本化建设可行性
        1.易班校本化建设的资源保障
        从易班的发展历程来看,初始为上海省内高校建设试点,逐步发展到全国高校共建,并在教育部、各省市自治区、各高校分别成立了各级易班建设中心,为进行推广建设配套相应资金保障。从易班的发展特点来看,易班建设路径由共享共建渐渐转变为满足高校、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定制,实现共建与自建上渠道并进的发展模式。从中国目前的教育形式来看,不论是政府还是个人主体对教育领域的投入均较为巨大。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为5万余亿元,比上年增长5.65%。政府高额的教育投入为易班校本化建设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
        2.易班校本化建设的人员保障
        易班最早于2007年便已经成立,截至2020年已经经过了13年的发展。随着易班平台的各项功能转变,需要大量的专职团队运营易班并进行二次开发。对此,诸多高校开始逐渐建立校易班工作站、院易班工作站等运营站点,并积极为各个班级分配易班班长。通过这一方式,高校建设了较为全面的运营团队,构成了“院校共建”、“班级自建”的总体格局,渐渐将易班建设回归至高校层面。这一思路实现了高校易班建设“点面结合”,为推进易班功能普及、个性化校园等校本化建设提供了人员保障。
        3、易班校本化建设的素材保障
        从全国易班推行情况来看,易班校本化建设“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与全国易班管理相比,高校易班适用基数相对较少,但组织架构管理相对较为齐全,学校管理人员配备充足,有着大量的建设素材。以学校举办的团日活动为例,从团日活动前期的文件共享查阅,学生意见征集探讨,选定执行方案、方案分工,物资整合,到中期活动宣传、活动举办,再到后期经验总结,资料留存与展示,这些均与易班微社区、网盘、优课、轻应用及站内外相关学习资料等功能模块相结合,不仅可以完整记录留存学校团日活动全流程,也能作为日后团日活动的资料参考。除此之外,校园丰富的活动均为易班校本化建设提供了较为健全的素材保障。
二、新形势下易班校本化建设困境
        (一)校内资源无法有效融合和共享
        融合建设过程中,通过易班对高校各类要素资源进行有效管理是推行“校本化”建设的关键环节。但是在校本化建设实践中,多数高校在对本校的资源进行管理时,均存在以下两点问题:第一,多数高校内部资源相对而言并不充足。易班是基于网络平台而实现的新兴教学管理形式。高校在进行易班应用的过程中,往往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协助管理易班平台,导致这一平台在高校难以发挥其应有的效应。此外,易班“校本化”建设的主要通过易班运营平台通过高校自身的特定进行个性化定制。这一过程中,如果高校内部的技术资源相对缺乏,将直接导致易班校本化建设展开成效受到影响,致使易班在高校校本化建设中难以发挥应有的效用。第二,随着信息技术逐渐应用于多个领域,高校大学生通过网络社交平台获取到的信息数量庞大而种类庞杂。这对于高校易班“校本化”建设来说,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学校需针对网上各类信息进行筛查、 加工,而后将其发布于易班信息平台上。

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多数高校发布信息仅仅是堆砌网络上的新闻、课件、视频等资源,对于资源的筛选与整合工作还远远不够。因此,学生在使用易班的过程中,很难被这些内容激发学习兴趣,进而促使易班在学生中的使用率普遍不高。
        (二)易班管理机制存在缺陷
        笔者在查询了大量的资料,并进行了丰富的调查后发现,许多高校针对易班管理设置了专项工作小组与领导机构。但是就高校易班校本化建设而言,其建设管理成效仍待进一步提升,其管理机制仍需尽快完善。此种情形下,结合高校易班校本化建设管理现状,将现有管理机制中存在的缺陷总结如下:首先,人员配备不足。现有高校教育模式下,多数高校的易班建设管理人员均是由任课教师兼职而来。这类教师虽然在专业上具有较强的优势,但是其创新思维、技术能力、管理经验等方面与专业人员相比存在较大差异。所以这些教师在进行易班校本化管理过程中,常常因为专业性不足而导致建设成效不佳。其次,奖励机制的缺乏。多数高校任课教师在进行易班校本化管理过程中,均是以“义务”的形式工作的。高校对于这些教师的奖励几乎没有,从而导致有些教师在进行管理时,明显存在敷衍了事的情形。这造成的后果是,高校不得不付出更大的代价进行易班校本化建设。因此,学校应当对这些教师设置适当的奖励激励措施,增强老师们工作的主动积极性,提升易班建设效率。最后,考评机制有待完善。现有易班管理模式下,多数高校没有出台各易班工作站的考评细则,导致学校难以对各学院的易班推行情况进行考察。这一情况导致高校无法对现有管理机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分析。在引入“校本化”理念的过程中,由于缺乏专项指标进行考核,可能导致易班管理的相关工作逐渐转变为口号化、形式化的内容,并最终使得易班“校本化”建设工作严重受阻。
        (三)用户黏性难以达到预期要求
        用户黏性是影响易班建设效用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高校进行易班管理所关注的重点内容。就易班平台的用户黏性而言,多数高校的易班校本化建设工作均难以保障其执行过程中的用户黏性要求。从学生主体来看,其原本养成的网络行为习惯很难在一定时间内改变。相较于易班,更多的大学生更倾向于使用微信、qq、微博等社交平台获取日常所需的信息。由于易班所提供的信息相对有限,易班服务对于大学生难以形成吸引力。从易班平台来看,与市场上的其他社交媒体平台相比,易班的用户体验感相对较差、操作流程复杂、趣味性低等因素均致使易班的用户黏性难以达到预期的要求,易班难以发挥其应有的效用。
三、新形势下易班校本化实施路径
        (一)深度整合高校优势资源
        资源整合问题是易班校本化建设管理中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加强高校易班校本化建设管理工作,其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充分整合高校现有资源,提升资源利用效能。为实现高校资源的有效整合,高校可通过“项目+易班”管理模式深化易班在高校各项工作中的应用。这一模式中,“项目”可以是高校组织的类似于团日活动的主题活动,同时也可以是学校为学生建立的相关服务项目。通过“项目+易班”管理模式,学校能够及时将教务信息、后勤保障、学工等资源合理整合,并将这些资源在易班“校本化”建设过程中最大化利用,促使其发挥最大的资源效能。从易班“校本化”建设实践情况来看,学校易班管理工作人员可以从下述几点入手:首先,在易班校本化底层设计过程中,建设主管人员及部门应当明确自身的责任与工作任务,将高校的部门优势资源转化为平台建设优势,并利用这些优势大力吸引学生使用易班平台参与平台上的活动或是完成平台上所列的课程。此外,平台建设人员还可以在每门课程或者活动最后设置对应奖励,以提升学生使用易班的兴趣。其次,以学生需求为导向融合校内资源。一般而言,高校在校学生累计可达数万名。这些学生的需求和关注点均有所不同,兴趣爱好亦有所差异。高校在推行易班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此项影响因素。具体而言,学校应当对使用易班的潜在学生进行研究调查,并将调查结果划分类别。在此基础上,易班管理人员可根据划分的类别对易班平台的功能模块进行定制开发,以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诉求。最后,学校应当进一步加强对易班“校本化”的资金投入。充足的资金是解决建设难题的重要保障。利用学校投入的资金,易班管理人员可在紧缺的资源与技术方面加大投入,促使易班校本化建设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二)重点加强线上文化产品与内容构建
        前文已述,信息时代背景下,文化产品与内容是吸引用户的主要因素之一。对于高校易班“校本化”建设而言,文化产品与内容的重要性更为突出。在高校易班建设过程中,易班管理人员应当积极加强文化产品与内容质量,有效提升用户黏性。具体而言,学校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将文化产品与内容作为平台建设的内推动力。在高校易班建设过程中,其服务核心的主体是学生。易班内容也应当依据学生的具体需求而构建,寻找学生文化与易班文化及校本文化的契合点,将高校自身的专业特色与易班网络平台特点进行深度融合。通过此种方式,促使易班线上文化产品及内容更具学生特定与时代特性,同时亦能很好地兼顾校本情怀,从而增强易班的用户黏性。另一方面,提升易班平台的品牌价值。品牌认可度对于高校推广易班平台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应通过加强宣传、增加优惠服务等方式提升易班在学生群体中的品牌认可程度。此外,高校还可以通过增强教娱融合,吸引广大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进而提升易班的影响力及用户黏性。
        (三)将新媒体植入易班“校本化”建设
        现阶段,新媒体已经深入融合到各行各业当中。在高校教育当中,新媒体亦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对于学生而言,各类新媒体平台已成为他们进行信息交流的主要媒介。从高校易班建设的角度来看,高校易班管理人员需在易班“校本化”建设中新媒体与易班进行有效的融合借鉴,以增强高校易班校本化建设成效。对此,易班管理人员可从下述两个方面着手建设。一方面,借鉴新媒体运营经验改进易班平台功能。从新媒体发展历程不难看出,微博、微信广受学生喜爱的平台,均具有个性化的个人信息分享圈子。借鉴这一经验,高校可在易班平台中为学生个体开发类似的个人页面,方便学生在这个模块中向别的用户主体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或生活感悟,逐渐培养学生使用易班的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养成,易班在学生群体的使用率与品牌认可会自然提升。同时,易班学校主页与班级主页均可以为学生提供事项查询、请假、成绩查询等功能模块,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易班的依赖程度。通过校园主页的构建,学生对于学校事务的参与度将得到大幅度提升,与“校本化”理念亦不谋而合。另一方面,与新媒体展开深度合作。与市面上的其他新媒体平台相比,易班在功能的多样性、用户体验性存在较大差距。客观而言,想要在短期内消除这一差距亦不现实,同时资金和人力上的投入也难以跟进。因此,在借鉴其他新媒体平台运营经验的同时,高校应当尽快这些平台展开深度合作。具体方法是,将这些新媒体平台与易班组织的活动或项目进行绑定,利用这些平台覆盖广、用户基数大、技术成熟等优势,循序渐进地将易班平台深入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当中。
参考文献:
        【1】张丽丽,魏艺,陶兴旺.主体间性视角下高校易班"校本化"建设的实践[J].西部素质教育,2019,005(008):110-111.
        【2】陈静,王玥,何潇.易班"校本化"建设视角下网络思政育人途径探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v.19(24):184-185.
        【3】吴唐风,卢杰.易班校本化建设视角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及创新[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v.32;No.146(04):110-112.

        基金课题: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哲学社会科学教育类,攀登计划《基于“易班”平台校本化建设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构建研究》(pdjh2020b1052)

        1.周紫薇(1982.8—),女,汉族,湖北荆州,硕士,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研究方向:学生管理、思想政治教育
        2.谢柔君(1999.5—),男,汉族,广东广州,大专,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在读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