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姿英才辛弃疾

发表时间:2021/7/30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4月第10期   作者:许志刚
[导读] 有一种别样的气质,是梦回吹角连营的悲烈,是壮士悲歌未彻的雄浑。
        许志刚
        有一种别样的气质,是梦回吹角连营的悲烈,是壮士悲歌未彻的雄浑。说起他,他笔下有明月别枝惊鹊的乡村美景,也有沙场秋点兵的塞外西风;他胸中既有气吞万里如虎的豪情壮志,也有宝马雕车香满路的脉脉柔情。他是辛弃疾,是南宋朝廷唯一的风骨,是滚滚狼烟里的一杆气节,一曲繁华。

        宋钦宗靖康二年(1126 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 今河南省开封市),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等押解北上,大宋王朝遭遇了“靖康之难”,中原被金人占领,自此北宋灭亡。
        公元1127年,康王赵构则逃至南方登基,史称南宋。当时南宋偏安一隅,北方百姓长期受金人欺辱。
        少年志士  英勇传奇
        绍兴十年(1140年),在人们缅怀岳飞,望眼欲穿呼唤抗金英雄横空出世之时,辛弃疾应运而生。寄予了家人收复山河的愿望,效仿汉朝霍去病的名字,便将该男婴取名辛弃疾。
        幼年丧父的辛弃疾,聪颖过人、过目成诵。自小目睹人们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使辛弃疾早早立下恢复中原的志向。在祖父的悉心教导下,他苦练武功、勤习兵法。驱除鞑虏,复我中原,正是辛弃疾的成长底色。

        几年后,祖父辛赞过世。辛弃疾怀揣祖父之遗志在燕京潜伏多年。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率数十万大军南下攻宋,民间不少起义军揭竿而起。在流年勤学苦练中的辛弃疾,血气方刚,不甘人后,振臂一呼,勇士云集。一时之间,竟组织两千多人的抗金队伍,为了家国大业,率众投奔耿京为首的北方忠义军。
        于是,辛弃疾就此开始了激情豪迈的战斗生活,那是何等的快意恩仇,酣畅淋漓!“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辛弃疾心心念念的是义军与南宋军队会合,一举歼灭金兵,复我大宋。他说服耿京,再前往建康,游说宋高宗赵构。未料,耿京被忠义军内部叛徒张安国杀害。侠肝义胆的辛弃疾率50轻骑直闯金兵大营,生擒叛徒张安国,并连夜狂奔千里,将其押解到临安正法,并率万人南下归宋。
        壮怀激烈  政治干才
        南下后,辛弃疾的英勇壮举,威震南宋朝野,受到宋高宗赏识,任命他为江阴签判。从此,辛弃疾开始了在南宋的仕宦生涯。
        1163年,宋高宗赵构禅让,宋孝宗赵昚继位。宋孝宗年轻气盛,意气风发,不仅给岳飞平反,还积极准备北伐,任命老将张浚北伐金国,收复中原故土。
        北伐起初,宋军将士斗志高昂,颇有收复之意。可惜,13万人马全军覆灭,数万人被俘虏。此次北伐,仅以二十天宣告失败,宋孝宗被迫于隆兴二年(1164年)和金人签订屈辱的“隆兴和议”。
        隆兴和议达成的同时,辛弃疾离开了江阴,被任命到广德(今安徽广德县)军中做通判。在广德为官时,辛弃疾迎娶了一生挚爱——镇江通判范邦彦之女范如兰。期间,刚毅孤绝的辛弃疾用尽万千才华,写下了留名青史的《美芹十论》,洋洋洒洒的文章足见辛弃疾的军事才能和政治见解,他满怀希望的将其送入京城,希望得到皇帝的重视,能激起大宋北伐的热情。
        辛弃疾在广德一待就是四年,四年间,辛弃疾每天都盼望着从临安传来消息,可等到最后的是满腔失望与愤懑。辛弃疾望着滚滚流逝的长江水,心生迷茫,却不知英雄路在何方?

        乾道四年(1168年),辛弃疾被调任至建康府担任通判。建康对辛弃疾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当年他南下归宋时,就是在这里将叛徒张安国移交朝廷,受到皇帝的接待。故地重游,辛弃疾彼时的意气风发却已不再,他不禁感到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凉。
        当他登上位于建康的赏心亭,望着眼前的壮阔山河, 想起自己离开多年的故土,却依然未能于金人的铁骑之下挽救出来,不禁悲从中来,他提笔写下了流传千古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随后他呕心沥血又写下了《九议》,可谓是更加详细系统的论述。天才之作,递到皇帝和宰相面前,如泥牛入海。辛弃疾的建议虽然未被采纳和实施,但他被调到南宋都城临安内,任司农寺主簿。然而,一直怀有光复中原大志的辛弃疾,深感岁月流驰,渴望能在疆场上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抱负。

        大概是他的孤勇与才干,真正打动了上层统治者。公元1172年,经虞允文举荐,辛弃疾前往滁州任知州。面对十室九空、流民四窜的滁州,辛弃疾到滁州,访查民情,免除赋税,租种土地,伐木烧砖。一时间,各地客商云集,短短几个月,滁州的经济,便恢复了元气。除此以外,目光如炬的他未雨绸缪,给青壮年讲解军事知识,落实他在《美芹十论》里的军事举措,强化滁州的保卫力量,仕途不顺的辛弃疾,心里也得到些许宽慰。

        壮志未酬  英雄末路

        淳熙二年(1175年),江西赣州的茶商起义,朝廷官员束手无策,辛弃疾临危受命,被提任为江西提刑。辛弃疾勘察地形,选拔士兵,了解民情,也深入了解茶商起义的缘由。虽然最后的结果以朝廷的胜利而告终,但辛弃疾并无胜利的喜悦。辛弃疾来到造口,俯瞰不舍昼夜流逝而去的江水,思绪也似这江水般波澜起伏,绵延不绝,水中多少行人泪。举头眺望西北的长安,可惜只看到无数青山。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夕阳西下满怀愁绪,又听深山里传来鹧鸪的鸣叫。

        ?1177年春天,辛弃疾37岁,改任江陵知府兼湖北安抚使。后结识了好友陈亮,相同的政治主张,相似的仕途经历,同样的文学爱好,使二人是一见如故,相见恨晚。

二人以词唱和,留下了不少慷慨激昂的巨作,史称“鹅湖之会”。陈亮走后,窗外树影斑驳,案前烛火摇曳,辛弃疾久久地望着曾经形影不离的宝剑,年少征战沙场的场景历历在目。他颤抖着双手拔剑出鞘,剑身轻弹,号角声马蹄声纷纷在耳边响起,剑气凛冽,锋芒仍在。追忆往事,心潮难平,如今感慨万千。春风染绿了世间万物,唯独染不黑他的白胡须。辛弃疾心中的无奈与悲凉在笔下展露无遗: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从1168年到1179年,11年之间,频繁的职务调动使辛弃疾彻底对朝廷失去了信任与希望。一个人再强大的内心也经不住如此折腾,再宏伟的抱负也经不住如此摧残。即使辛弃疾满脸沧桑,形容枯槁,但他也要抓住一切机会做时代的逆行者,做南宋的钢铁长城。
        淳熙七年(1180年),辛弃疾任湖南安抚使,开始着手组建飞虎军。辛弃疾克服种种困难,修建军营,训练士兵。铁甲烈马,雄镇江南,维持三四十年,成为南宋中后期维护湖南政治局势的军事支柱。
        英雄闲置  慷慨悲歌
        无论他身处何方,都无法阻断他的忧民情、复国志。然而,辛弃疾直率果断的性格和对于北伐百折不挠的精神,惹来了诸多诽谤,得罪了不少权贵。42岁的辛弃疾,又被罢官至江西上饶,开始了闲置生涯。他本是山东的汉子,如今却在稻花香里说丰年,听蛙声阵阵,不能北上。

        绍熙二年(1191年),朝廷再次任命辛弃疾为新任福建提点刑狱。?1192年,辛弃疾到博山游览,眼看国事日非,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石壁上题词: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1194年夏天,辛弃疾又被罢官至上饶,他决意效仿陶渊明,便让自己纵情山水,安居田园。可是两年后,他的庄园失火,于是辛弃疾举家移居到瓢泉。辛弃疾在瓢泉生活中,浓厚的田园气息感染了他,让他灵思如泉涌,写了大量描写四时风光、世情民俗和园林风物、遣兴抒怀的田园风诗词。

        罢官期间,他与好友朱熹交游,《满江红 游南岩和范廓之韵》中写道:“呼斗酒,同君酌。小隐,寻幽约。”两个不同人生志向的时代骄子,留下了千古佳话。他在断鸿声里遥望西北,看青山隐隐,日暮斜阳。他无时无刻不期盼着有朝一日能重新拾起宝剑,率十万铁骑,北上伐金,复我河山,可是朝廷不给他这个机会。岁月不饶人,辛弃疾已从当年那个血气方刚的青年,成了一个两鬓苍白的老人。这里耗尽了他生命中最好的岁月,却无法展现壮志。然而无尽的等待,未能磨灭他心中的锋芒。
        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

        经历过前后18年被弃用的生涯,经历过37次被罢免的无奈。嘉泰三年(1203年?),主张北伐的权臣韩侂胄得势,起用主战派人士。64的辛弃疾听了韩侂胄一番恢复国土的豪言壮语后,年迈的辛弃疾对北伐的雄心又重新壮起。当时,年近80岁的陆游作诗为辛弃疾壮行,两位报国白发翁,泪眼相对,殷勤嘱托,初心不改,是何等之悲壮。
? ? ? ? ? ? ? ??
        豪情万丈的辛弃疾,报国无门,四任帅臣,三为运使,浮浮沉沉。他行至北固亭,想起一生中的风风雨雨,恍惚之间,仿佛又看见他年少鲜衣怒马意气风发的模样。他又想起了孙权,想起了刘裕,想起了霍去病,也想起了自以为北伐稳赢,最后却是仓皇北顾的刘义隆。他的心中满是愤懑,许许多多的感想涌上辛弃疾的心头,于是他写下了青史留名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时代造就英雄,时代也毁了英雄。辛弃疾再次被弹劾离职。之后的辛弃疾,被朝廷调动多次,但他已67岁。
        ?
        开禧三年(1207年),68岁的辛弃疾,身染重病再次被南宋朝廷启用,令他速到临安(杭州)赴任。诏令到铅山,辛弃疾已病重卧床不起,只得上奏请辞。
        缠绵病榻的辛弃疾,看着墙上结满蛛网的宝剑,又想起驰骋沙场的军旅生涯,却再无气力拔剑出鞘。时代辜负了他,他却深爱着那个时代!68岁的辛弃疾,手中紧握毕生之理想,他带着国破家亡的眼泪,带着剑指三秦的心愿,带着白发早生的遗憾,与世长辞。
        

        历史的滚滚车轮碾压了英雄的梦,碾不碎的是那颗初心。一颗澎湃的心,一颗有大爱的心,一个雄浑的英雄,一个悲壮的生命。纵观他的一生,南归之后,他再没有机会仗剑杀敌,血溅战袍。但他并未自甘沉沦,他都满怀热血。他笔走龙蛇,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正是这种悲壮的担当,铸就了稼轩的词魂。
        时隔千年,今天我们重读这位丹心不改、铁骨铮铮的伟大爱国者的作品,悲凉亦慷慨,惆怅亦激昂,品其豪情,叹其雄壮!
        
作者简介:仓央容若,原名许志刚,甘肃古浪人,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中国国风网甘肃站站长,甘肃良知教育创始人,校刊《晨曦》编委、业余画家。著有诗集《西北孤莲》,作品散见于《中国教师》、《中国收藏家》、《青年文学家》等国家级刊物。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