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兴趣培养的方式

发表时间:2021/7/30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4月10期   作者:袁银妹
[导读] 初中数学教学中,要想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兴趣,就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究实践机会。
        袁银妹
        江西省九江市外国语学校
        摘要:初中数学教学中,要想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兴趣,就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究实践机会。数学老师通过实践 活动、趣味问题以及开放题目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数学探究机会,强化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关键词: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兴趣培养;实践参与
        探究学习兴趣对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具有积极作用,在探究过程中学生能够亲身参与到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完全按照书本上的定义等进行机械性地记忆。充分利用探究式教学方法,让数学学习过程更加轻松愉悦。
一、基于实践活动培养探究兴趣
        数学老师在探究教学中,要改变自己以往的教学角色,将数学课堂的主体地位让给学生,而老师则作为探究学习的指导者存在,这样能够让学生更加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思维想象力和实践能力。
        例如,《丰富的图形世界》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数学老师可以在讲解数学知识之前,让学生去探索数学图形的特点。图形在展开和折叠时会表现出不同的状态,为了能够让学生亲身去感受,数学老师可以给学生每人发一个纸壳箱,让学生基于数学探究去感受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在展开与折叠过程中的相互转化。学生亲手去拆开纸壳箱并展平,发现纸壳箱所呈现出来的长方体状态,也是由一个平面的长方形折叠而成的,通过这样的探究学习过程,学生能够对数学老师所江东岸的几何体和平面图形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知[1]。在探究过程中,老师还可以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物体,找到不同物体上的几何图形。学生在观察实践中发现,平时上课使用的书桌,桌面是一个长方形图形,桌子的四条腿是长方体。在探究图形世界时,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几何体的整合和分解,如在一个已知的几何体上截一个不同的几何体,或者多个几何体组成不同的几何体等。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可以根据对几何体的特点分析,探索如何去分解和整合几何图形。如在一块长方体泡沫的一角进行切割,最终可以获得一个正方体,也可以获得三棱锥等,通过将两个正方体进行重叠,可以获得长方体。者这样的实践探究学习中,学生对于数学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想象空间,能够巩固图形知识内容。
二、基于趣味问题培养探究兴趣
        在初中数学课堂上,老师可以基于有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数学探索欲望。趣味问题可以引导学生的思考,让学生能够在问题激励下去研究和分析数学问题的本质和内涵。数学问题的提出,让学生的数学思维有了一个准确的切入点,沿着问题方向去寻求解决路径[2]。数学老师在设计数学问题时,要基于学生的兴趣点,通过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问题,让学生能够深入到问题情境中去完成数学探索。


        例如,《生活中的轴对称》知识的教学中,数学老师可以基于轴对称图形提出有趣的问题,如“生活中有哪些轴对称现象呢?”“轴对称图形与其他图形具有怎样的关系呢?”“如何画出轴对称图形?”通过这些具有启发性和连续性的问题,学生的数学思维可以逐渐进行深化,一个层次一个层次地完成数学知识的学习。学生基于课堂问题进行思考,联系生活去找到轴对称现象,如对开的两扇门窗,由于外形和大小都是完全一致的,呈现出轴对称性质。学生在探究中发现平时穿的衣服,也是轴对称的,衣服以中线为核心,两侧的衣襟、袖子等都是一致的,并以对称形式存在。通过探究思考,学生逐渐总结出轴对称图形的特点,这对于数学教学的开展具有极大的帮助。当老师拿出一个等腰三角形时,让学生去观察和探索如何找到对称轴。学生在问题探究中发现沿着等腰三角形的高进行折叠,这个三角形就会被分为左右两边能够重合的图形,这个探究过程让学生发现了轴对称图形与普通图形之间的联系性[3]。在如何画出轴对称图形这个问题的解决中,学生在前两个问题的思考和分析中已经能够领会出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与性质,因此在绘画作图时可以把握好核心点,在纸上先做好对称轴,然后在对称轴两侧画出能够对折重合的图形。通过问题探究教学方式,学生不仅对于数学知识有了进一步的思考和理解,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用心感悟和体验数学的积极性。
三、基于开放题目培养探究兴趣
        数学探究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能够为学生深入研究数学做出铺垫。在数学课堂上,数学老师要积极利用开放性题目,让学生有更大的自由去验证自己所想。开放性题目与传统题目不同,传统的数学题目都是确定了已知条件和未知问题,学生必须按照既定的思路去完成数学关系的构建和数学结论的求证,这就大大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使得学生没有过多的空间去探究。开放性题目则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究空间,不会对学生形成束缚。
        例如,《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知识教学中,数学老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个开放性的任务,让学生基于数据收集和整理来得到该年龄段学生的平均身高和体重。这个开放性的题目虽然对于学生的研究内容进行了明确,但是具体的数据收集方法、数据量等要素都可以由学生自己决定[4]。在数据的收集中,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去采集样本,最终求得数据的平均数。当学生将自己的结果交给老师后,学生们会发现老师展示的这些数据结果并不一致。这样的情况会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学生会相互探讨为何数据结论会出现差异。
结束语:
        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数学思考和解答过程中,让学生对数学学习充满兴趣,提高数学课堂效果。
参考文献:
[1] 罗鸿斌. 强化建模思路,培养应用思维--浅谈初中数学建模教学策略[J]. 中学数学(初中版), 2020, 000(002):75-76.
[2] 温冬梅. 浅谈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效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J].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9, 013(011):79.
[3] 祁世林.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策略研究[J]. 科技资讯, 2019, 017(007):138,140.
[4] 腾立明. 试论主题探究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 新课程研究:中旬, 2019, 000(003):99-10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