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文祥
广西省百色市田东县那拔镇中心小学531512
摘要:新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但要实现知识培养,还要注重思维发展,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基于这一要求,教师要对课堂教学作出创新,落实开放式教学要求,把握教学中的“放”与“收”,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提升其数学综合素养。本文分析了小学数学课堂中“放”与“收”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动态课堂
引言: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成为教学目标之一,传统的流程化、固定化教学模式已然不能实现这一目标,如何开展开放式教学,打造高效课堂是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小学数学课程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转变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实现数学素养的综合培养势在必行。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放”与“收”的内涵
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小学数学教学侧重于基础知识讲解,强调知识建构,教学中的“放”与“收”围绕知识来确定。但数学是一门抽象性与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学生要具备良好的思维能力才能学好数学课程,如果只注重知识教学忽略了思维培养,产生的教学效果势必有限。在新课程改革要求下,动态课堂、开放式教学等理念逐渐应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相应的“放”与“收”也被赋予了新内涵,这些新理念与新方法强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关注他们的学习体验,重视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过程,优化课堂资源,促使教学高效开展。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放”与“收”的策略
(一)创设适宜情境,引领思维发展
在特定的环境下引领学生的思维发展,结合实际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思维发展的空间,让他们充分展示自我,是教学中需要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数学知识的趣味性与实用性,激发他们的潜在意识,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积极主动的思考数学知识。同时,可创设问题情境,以启发学生思维为目的,给予他们独立探究与思考的空间,体现其自主性,充分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1]。例如,教学“表内除法”时,教师创设情境:老师有6块糖,想把它分成3份,可以怎么分?请同学们用手中的卡片分一分。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哪种分法最公平?为什么?学生可以直接发现每份都是2块糖,数量上同样多,表示每个人得到同样的糖果,这就是公平。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作出总结,并延伸出“平均分”的概念。
上述过程利用实际情境启发学生思考数学问题,同时认识公平的含义,在回答中将学生的思维可视化表达,充分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二)教师适当引导,把握收放关系
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使得学生并不能完全自主的学习相关知识,因此,教师要适当引导,为学生提供合理的指导与点拨,关键的学习与思考过程交由学生完成,这样就很好的处理了“放”与“收”的关系。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动态学习过程,做好课堂中的统筹协调,把握好整体课堂进度,创设出适宜思考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在思考、探究、交流及解决实际问题中都能有所收获[2]。例如,教学“数据收集与整理”时,教师决定在班级范围内调查学生喜欢的校服颜色,并由学生完成调查过程。那么,首先面对的是选择调查方法,学生各抒己见,有学生提出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写在纸张上;有学生提出每人报出喜欢的颜色,画“正”字记录;有学生提出举手表示自己喜欢哪一个……,此时学生思维极其活跃,为了不影响正常课堂进度,教师要适时总结,引导学生分析以上哪一种方法最方便?很明显举手最方便,调查方法得以确定。上述过程既给予了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也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课堂教学收放得当,学生的思维过程得到体现。
(三)小组合作学习,打造动态课堂
小组合作学习是数学教学中经常应用的一种学习模式,它将独立的个体学习转变为多人共同学习,学生在合作中思考与交流,在思维上交流碰撞,形成一个动态生成学习过程,在共同合作下发散思维,理解数学知识[3]。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为每个学生创造自我展示的机会,让他们在小组内发挥优势,在思维碰撞下形成一种或多种认识,并进行相应的探究与验证,这对数学学习十分重要,在互动中提升了思维能力。例如,教学“克与千克”时,教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为每个小组提供1袋大米、1包鸡精、1袋水果和1筒面,要求学生将四样物品分别与1千克的洗衣粉对比着掂一掂,找出大约重1千克的物品后与小组其他同学说一说。上述过程让学生在小组内实践和交流,结合生活经验提出不同的认识与意见,学生的参与性较高,在动态课堂中生成有价值的结论,充分实现了小组学习目标。
结束语
综上所述,打造高效课堂,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是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开展的主要目标,教师要充分理解新课程标准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应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在动态课堂教学中重视对学生思维的培养,以此来提高教学效率,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克梅.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总结策略探究[J].进展:教学与科研,2019(12):99-100.
[2]赵四霞.小学数学动态生成式课堂路径建构[J].安徽教育科研,2020(22):74-75.
[3]齐俊.构建小学数学动态课堂[J].好家长:创新教育,2018(15):0143-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