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南县水产技术推广站 河南驻马店 463300
摘要:渔业发展走向集约化、标准化、规模化和专业化,是促进生态水产养殖行业进一步、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国家十四五规划中的一环,是协调水产资源保护与水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有效举措。作为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大力发展水产养殖是促进生态渔业改革的重要步骤,是渔业转折期间的重要调整方面。本文概述了传统渔业养殖模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了渔业养殖现代化和生态发展的意义,探讨了渔业养殖现代化和可持续性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传统渔业养殖;生态环境;可持续性发展;分析对策
1渔业是环境污染的受害者
环境污染加剧。监测结果表明,湖泊水体呈富营养化状态,重金属铜、锌、铅、镉、砷符合渔业水质标准,总氮、总磷普遍超标,个别湖泊个别站位出现高锰酸盐、石油类、挥发酚和汞等不同程度的超标。很多鱼虾、螺蛳等水生生物因缺氧死亡,给当地人民群众生活以及经济社会造成重大负面影响。
外源污染是主因。一是个别工业企业还存在着非法排污现象。经过“抓大关小”,调整产业结构,工业企业中没有污水处理设施或设施不达标的现象已得到明显改善,但部分企业为降低生产成本,追求利润最大化,常常擅自关闭污水处理设施,偷排污水。二是农村面源污染已成为重要污染源。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其造成的污染面广、量大。三是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逐年增加,其排放总量已大大超过工业污水排放总量,污染负荷已超过工业污水,成为影响渔业水质安全的重要因素。
2传统渔业养殖模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1滥捕问题
近年来,随着渔业生产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丰富了广大消费者的需求。但是在这一过程当中,我们发现金枪鱼等食肉型鱼类数量明显减少,并且很多食肉型鱼类体型也越来越小。导致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因素,就是人们酷渔滥捕所造成的。养殖者为了获得更高的利益,加大捕鱼数量,甚至通过炸鱼或者电鱼等方式进行捕捞,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捕鱼效率及捕鱼数量,但是却严重危害了生物链的正常发展。
2.2湖泊“三网养殖”布局不合理
所谓“三网养殖”,就是网箱养殖模式、围网养殖模式和围栏养殖模式。在实际养殖过程中,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估,致使渔业养殖布局存在较大的随意性,进而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如过度开发,养殖密度大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污染了水体生态环境。
2.3高密度、高产量的养殖模式
无论是渔业生产个体,还是渔业生产企业,都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注重捕捞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渔业生产的质量。高密度、高产量的养殖模式,虽然提高了生产效益,但是却严重阻碍着渔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不仅如此,由于对残饵和粪便的清理不及时,导致水体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破坏。
2.4疾病防控技术水平低
在渔业养殖的过程当中,无论是个体还是企业,采用的消毒方式存在问题,由于过度过量使用消毒剂,严重影响了渔业养殖的生态平衡。同时,对鱼药质量把控不严,致使鱼药质量参差不齐,再加上养殖管理粗放,无法保障水产品品质。此外,部分渔业养殖塘口设备不完善,进水口和排水口水源存在交叉感染现象,严重增加了鱼病的发生几率。
3渔业养殖现代化和生态发展意义分析
3.1创建可持续性发展模式
所谓可持续性发展,就是要达到资源、生态以及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大力发展生态渔业,构建复合生产养殖模式,在统一区域内进行养殖、种植综合科学生产,不仅能够达到优化种养结构的目的,而且也能够降低环境污染。大力发展生态渔业养殖,为种植业提供优质的水肥,形成种植业和渔业养殖的良性循环发展,创建种养结合可持续性科学发展的生态渔业模式。
3.2渔业养殖新结构的形成
在渔业生态化、现代化发展过程中,需要应用一系列新技术和新养殖管理模式。在先进技术的支撑下,将会促进渔业养殖的跨越式发展。传统粗放型的渔业养殖,将被精细化、生态化所取代。单一化的养殖结构,也将向多结构的养殖方式转变,更好的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求。
4生态渔业养殖生产模式
4.1渔—牧结合型。渔牧结合型是将渔业和牧畜业结合起来,整合水陆资源,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共同提升。这种新型养殖生产模式改变了传统单一的渔业养殖方式,实现了水陆资源的充分利用,它将鸡、鸭、猪、羊等畜牧的排泄物加工,制成鲤鱼、罗非鱼等鱼的饲料,这样既丰富了渔业养殖业的饲料种类,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渔业养殖的生产成本。
4.2渔—农结合型。渔农结合型是指将渔业养殖与农业种植相结合。鱼塘里的肥泥田可以作为种菜、种粮或种花的土壤,同时也可种植渔业饲料作物,这样既可以提高种植收入,也可以降低种植业和渔业的生产成本。就目前所存在的渔农结合型生产方式的基地来看,基本上都预留了30%的肥泥田作为饲料地,以供黑麦草、苏丹草等饲料的养殖。
4.3渔—牧—农复合型。这种三合一形式的新兴生产方式,极大丰富了传统渔业的养殖方式,可以说是一种非常多元化的生产养殖方式。此种模式是以养鱼为主,以畜牧业、农业为辅。在这种养殖基地,你会看到鱼塘的旁边就种植着各种作物,也会看到鸡、鸭等家禽在其中奔跑。利用鱼塘的塘泥、家禽的粪肥来肥田,以供种植菜、粮、花、饲料,提升了种植收入。同时,种植业也为渔业、畜牧业提供了饲料,降低了渔业、畜牧业的饲料成本。
4.4增殖放流。所谓增殖放流是指根据渔业养殖基地的水域生态环境及鱼类的生产状况,向湖泊、江河或海洋等天然水域投放鱼类苗种。这种养殖模式是基于近几年公共水域渔业资源严重衰退的情况提出的,利用增殖放流的渔业养殖模式可以大大地提高公共水域的渔业资源,从而维护生物多样性,同时也可以提高渔业生产收入,促进渔业多样化发展。
5生态渔业的发展思路分析
实施休渔和配额制度,能够极大的促进渔业发展水平的提高。通过实施TAC制度,是促进渔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即通过将渔获量作为参考管理对象,然后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最大持续渔获量,并在此基础之上科学合理的预估资源,最后合理的确定总允许渔获量,按照一定额度科学合理的分配给渔民。要想更好的实施该项制度,在捕捞的过程中应减少捕捞主体,增加剩余渔民的满额比例。同时,要合理的控制好渔具,加快制定完善的捕捞许可证制度,并将其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合理确定渔船及渔具数量,明确要求网目尺寸,避免捕捞幼鱼导致绝种。不仅如此,针对私建渔船、渔具的现象,要及时没收并进行严厉的惩罚。最后,要建立健全完善的监督管理体制,尤其是要认真监督管理渔港、码头和交易市场,一旦发现水产品规格不符合规定要求,按制度进行严厉的惩处。
运用生态渔业养殖模式,必将是寓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为一体的。因此,要遵循生态环境的规律,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发展适合本地的生态渔业模式,从而促进渔业养殖的可持续发展。例如,在大型湖泊水库的生态环境之中,由于鱼类生长缓慢、饲料较少等原因,通常来说都是采用增殖放流或渔-牧-农复合型养殖的模式,取长补短,促进渔业生产收入的同时也可以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保护生物多样性。
6结束语
运用生态渔业的养殖模式必将是大势所趋,渔业养殖者在养殖过程中必是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联系在一起的。养殖者可以根据本地的生态环境,因地制宜,选择适合本地的生态渔业养殖模式,在提高生产收入的同时,也造福了社会和自然。
参考文献:
[1]谭高明.生态渔业的生产模式与发展思路[J].养殖与饲料,2018(01):86-87.
[2]黄乐群,黄博晓.水产养殖对渔业水域环境的影响及对策探讨[J].北京农业,2017(06):149-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