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置房建筑设计研究

发表时间:2021/7/27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13期   作者:陈伟忠
[导读] 摘要:安置房具有一定社会保障性,可以享受部分优惠政策,安置房的供应对象是被拆迁家庭,其房屋质量将会直接影响到居民的回迁意愿。
        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广东省广州市  510000
        摘要:安置房具有一定社会保障性,可以享受部分优惠政策,安置房的供应对象是被拆迁家庭,其房屋质量将会直接影响到居民的回迁意愿。本文通过对安置房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际对安置房建筑设计提出个人观点,希望为关注安置房建筑设计的人群带来参考。
        关键词:安置房;建筑设计;房屋规划
        引言:在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导致城市对于安置房的要求逐渐增加,诸如整治城中村、旧城改造等工程都会为城市带来丰富的土地资源,安置房的出现则可以为拆迁居民提供更加优良的居住环境。因此,有必要对安置房的建筑设计进行研究。
        一、安置房设计综述
        (一)设计要点
        1.经济性
        在设计安置房时,要从材料、能源节约入手,在保证环境的同时重点注意施工经济性,绿色、经济的安置房建设方式能够为城市提供良好的安置房屋体系。
        2.整体性
        在开展房屋规划时,整体性是必须着重考虑的一项关键因素,在设计期间,要从整体性出发,明确环境特色与个性,然后从整体角度对空间、结构进行构思,避免安置房建设完成后与城市风格产生矛盾[1]。
        3.时代性、地方性
        自古以来,城市房屋建设一直都会依靠时代背景来明确整体风格,安置房同样需要考虑时代性,即迎合时代发展来实现房屋规划。在此期间,为了在安置房设计中体现出地方性,则要结合当地的气候、地理、民俗等因素来进行针对性设计,以此来保证建筑设计质量。
        (二)设计特殊性
        安置房建设设计与普通房屋不同,其面积指标具有一定限制性,在安置面积指标层面,应避免对安置房屋随意进行修改、变更。因为安置户数具有可变性,因此房屋规划的先决条件将有可能发生改变,在安置房设计时,要针对安置房的面积指标进行综合设计,并通过对其面积指标进行控制来保证安置房的设计合理性。需要注意的是,安置房对户型差异性、适应性的要求非常高,若家庭成员在安置完成后具有独立居住需求,就会导致户型设计的难度进一步增加。
        (三)设计原则
        1.规划标准原则
        在城市高速发展的今天,安置房的建筑设计需要主动顺应城市发展,很多人离开家乡为城市的发展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所以地方政府、开发商应该加强对于居民生活、居住的重视程度,落实安置房的规划标准,保证安置房的规划标准只高不低[2]。
        2.适用性原则
        在房屋设计期间,房屋适用性是必须重点关注的一项设计原则,设计中要加强房屋需求分析与户型预估,在合理范围内尽量满足居民的实际居住需求,只有令安置房屋的规划、设计符合居民意愿,才能够给予居民生活足够的便利。
        二、安置房建筑设计分析
        (一)工程分析
        某景区安置房项目的总规划用地面积为109884m2,建筑面积约为119000m2。安置房以集体房屋为主,房屋建设于20世纪90年代,由于当时对安置房的要求相对较低,直至今日已经成为了当地的脏乱差小区,在当地推行旧城改造时,需要对安置房重新进行房屋规划。本期安置房工程区域位于景区西南角,需要在项目落地之后与区域内如生活广场等原有项目保持格局一致性。图1为景区安置房。
 
        图 1 景区安置房
        (二)安置房规划设计手法分析
        在项目设计中,由于存在具有优质自然风光与人文历史的风景区,所以为了保证设计效果,就必须要全面贯彻文脉延续,并强化对于整体环境的设计。通过充分考虑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形成自然、和谐且适合居民居住的环境。只有在设计期间融合传统风格,才能够在保证设计不突兀的同时彰显个性,保证设计布局的总体效果。
        1.组团规模灵活性
        安置房在明确组团规模时,要从邻里交往空间、安置居民规模两方面着手,以此来明确组团规模合理性从交往空间出发,可以划分为中心、户前、宅间邻里交往空间三类。其中户前、宅间交往空间要将户数控制在12户的范围内,这种设计方式不仅能够为邻里之间提供更多交往机会,还能够加强相互之间的互帮互助。在设计时,可以针对前后住宅楼进行错落布置,以此来构建出足够灵活的院落组团。除此之外,设计时还要考虑原住民的人脉圈子等因素带来的影响,只有结合实际情况控制中心组团面积,才能够使邻里交往空间满足居民的实际需求。
        2.院落布局设计
        在我国,传统居住模式会将庭院作为基本单位,现代居住区则会将现代组团当作基本单位,通过合理设计内外空间、思维空间,可以加强人与自然相互之间的交融。在景区安置房设计时,因为当地保留了很多传统习俗,而且部分老人已经习惯了传统庭院布局,所以在设计时必须考虑布局形式,以此来让整体空间变得更加丰富。通常情况下,若采用较为简单的行列式布局,就会导致整体布局丧失活力,所以可以通过组团庭院式布局来利用安置房的位置情况来融合布局成具有传统韵味的公共空间。通过合理布局来优化阳光、绿化等措施,通过适当引入灯柱、小品等设施可以营造出良好的空间效果。
        3.交通体系设计
        在设计期间,可以将小区交通设计为动态、静态系统两类,其中动态交通为行车道路以及慢性道路,静态系统则主要是由地库、停车厂组成的停车系统,交通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小区居民的使用便利性。除此之外,处于住宅区域内部的道路可以利用外环内支的形式来保证贯通性,通过宽度设计者能够保证通信效果,道路宽度可以按照功能不同划分为不同级别,以此来保证道路质量[3]。
        4.配套设施与景观设计
        公共配套设施的设计需要考虑与附近服务体系的融合性,在保证小区形象的同时与外界对接,能够令建筑设计效果变得更好,设计期间要关注小区与外界之间的沟通与联系,这样能够促使管理效率得到进一步提高。在景观设计中,可以将安置房住区的整体格局与景区上方山景观相融合,在尊重当地风貌的同时避免出现大面积改造的情况,大面积改造不仅会对景观环境带来影响,还会提高安置房的总体建设成本。在设计期间,安置房要注意生态性、经济性与美观性,通过对绿色植物布局的合理设计,能够令整体空间变得更加贴近自然,增加社区活力。在选择植物时,要因地制宜的选择具有地区特色且容易成活的树种,并注意植物种类的多样性,在考虑平面植物布局的同时兼顾垂直方向的植物布局,以此来营造出更加丰富的视觉效果。除此之外,还可以在设计期间将灯柱、地面图案的色彩、类型与绿色生态相结合,贯彻绿色生态的建筑设计理念,进而保证安置房的建筑设计效果。
        结论:总而言之,安置房作为城市中的重要建筑之一,其建筑设计质量极为关键,通过加强安置房的建筑设计,可以为居民提供更加优质的居住体验,并改善城市形象。相信随着更多人了解安置房的优势所在,安置房的建筑设计一定会变得更好。
        参考文献:
        [1]蒋纯龙,郝鑫佳.基于居民环境满意度研究的安置房项目设计——以凉山州喜德县瓦尔村集中安置点项目为例[J].城市住宅,2021,28(04):108-110.
        [2]谢腾飞.安置房绿色建筑设计研究——以漳州市西湖生态园片区(上坂)棚户区改造项目为例[J].福建建设科技,2020(05):76-79.
        [3]孙蓉.叶榭安置房项目建筑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的管理分析总结[J].河南建材,2019(05):252-25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