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璐璐
山西省太原市
身份证号码:14010619830103****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化进程也在加快,城市建设项目的建设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这对建设的安全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我国地质灾害频发,其中地震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构成较大威胁。认识建筑结构设计与抗震的必然关系,使结构设计更加科学合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对于提高我国建筑的安全性和抗震性能,促进我国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建筑设计;建筑抗震设计;重要性
1抗震设计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重要性
1.1为人民生命财产保驾护航
地震发生的烈度、具体时间和地点不能用技术设备准确预测。一旦发生严重的地震灾害,就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我们只能以减少地震损失的方式来处理。良好的抗震设计可以提高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为人们从困难中逃生预留更多的时间,相当于为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了保障。
1.2应对复杂的城市规划需求
建筑设计是整个城市规划建设的一部分,因此在设计过程中,除了满足内部使用要求外,还要考虑很多因素。现代城市的规划建设应遵循一定的规律性和安全性原则。城市中的建筑应该错落有致,相互独立、相互关联,这样既保证了城市产业链结构的形成,又防止了区域性建筑出现问题,不会对整体建筑产生太大的影响。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也应达到提高建筑物使用寿命的目的。同时,为了城市美观,外观设计新颖、安全,有利于城市的整体规划和布局。
1.3积极社会效应的重要表现
抗震设计作为建筑设计的重要突破口,对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基于城市规划建设的综合考虑,抗震设计是十分必要的。国家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要投入抗震研究经费的研发,方便抗震设计人员的研发工作,也体现了国家人民的关心和爱戴,从维护社会秩序、建设现代社会的角度看,具有积极的社会效应。抗震设计不仅是建筑物加固的简单处理,也是社会稳定的保证。
2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现状
2.1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总结
地质地震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使得研究领域很难形成科学的、系统的知识体系。虽然地质学家对地震发生的原因有着深刻的认识,但仍不能准确地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因此,很难形成科学的理论体系和预防方案。在建筑抗震结构设计中,很难形成科学的理论体系和预防方案,也不可能提供专业的、具体的指导方案。
2.2低抗震设防标准
我国一直以“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设计原则为基础,抗震设计标准相对较低。此外,具体的抗震指标计算方法和结构规定的安全度也相对较低,对配筋率、轴压比、梁柱承载力匹配等一系列抗震延性指标的要求远不如国外严格。目前的建筑结构安全设计已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需要。结构破坏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另外,结构造价在总投资中所占的比重降低,抗震性能设计已成为一种重要的设计方法。
2.3抗震结构设计刻板,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
在建筑抗震结构设计中,许多施工单位依据固定的技术参数,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在施工过程中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对建筑工程的抗震结构进行合理调整。例如,在建筑抗震结构的研究和设计中,一般采用小震标准系数,在进行变形验算和设计截面承载力验算时,没有充分研究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在建筑主体结构的设计中,忽视了许多细节,导致了一些安全隐患。
3建筑设计在建筑抗震设计中的应用
3.1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的关系
可以说,建筑设计的质量对抗震效果具有主导优势。一般来说,建筑结构设计在整个建筑设计中很难修改,在确定了建筑设计方案后,结构设计只能按照建筑设计档案的要求进行。因此,建筑设计人员需要在前期保证构件选型的合理性,在明确建筑重量和刚度的基础上做好构件的选型和分配。当地震发生时,构件体系的变形能得到有效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变形,减少了地震的不利影响,提高了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如果设计人员在设计方案中没有引入相关的抗震设计理念,在结构设计中会出现很多问题,甚至影响结构构件的发展和抗震性能,甚至会引起很多问题。
3.2形状设计在抗震设计中的应用
就建筑形态而言,主要表现为建筑平面、主体空间形态等,通过对历次地震影响的分析,可以看出平面形态复杂的建筑更容易受到地震的影响。对于平面形状简单的建筑物,地震的影响明显低于复杂建筑物。因此,在建筑设计中,有必要从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入手,保证建筑表面形式的简洁性和规律性,如方形和矩形的表面形式,从而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在高程设计中,要减少不对称翼面和长悬臂。只有做好建筑设计,才能保证结构设计中构件质量的均匀分布,减少因问题类型问题而产生的扭转现象。
3.3做好平面布置设计
在建筑设计中,布局设计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需要从设计的角度来展现建筑使用的优势。因此,在建筑抗震设计中,应保证平面设计的合理性,提高承重柱、内墙和楼梯的设计质量。由于每层建筑用途不同,在布局上有明显的差异。从建筑设计表达来看,当非承重墙布局不对称,墙柱连接部位不均匀时,一旦发生地震,很容易掉头,甚至造成人员和财产损失。因此,在建筑设计中,要保证平面布置的质量,减少质量与刚度之间的较大差距,保证建筑在使用中的有效性,体现建筑设计对抗震设计的促进作用。
3.4保证基础选型的合理性
为了提高建筑物的质量和安全性,必须避免偏远地质灾害区对建筑物的不利影响。因此,在选择建筑地基时,必须从具体情况出发,保证地基选择的合理性。首先,在选择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我国现行的标准和要求,以地质均匀的岩层为最佳。其次,在设计之前,需要做好勘察检查工作,分析施工地质中的土层结构,分析勘察结果,确保地基选择的适宜性。第三,有关部门应做好对建筑设计报告的审查工作,找出存在的问题,保证地基质量,为提高建筑抗震设计效果提供支持。
3.5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
建筑材料的选用是否合理,建筑结构的设计质量直接影响到建筑抗震能力的提高,因此有必要从具体情况出发,在建筑设计中引入抗震设计的内容,以保证建筑的稳定性。首先,在选择建筑材料时,要结合具体情况,以承载力和抗弯能力强的材料为主。在建筑物的纵向支撑结构中,应选用承载力强的支撑柱材料,以保证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其次,在建筑结构设计中,要从引入三角形结构入手,改变传统的方形结构,提高建筑的稳定性。
3.6增设地震防线
在建筑物的抗震设计中,需要更加重视抗震防线的设置,主动保护结构中相对较小的结构。由于这类结构具有体积小、结构复杂等特点,可以保证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的抗震习惯,避免因地震和余震的影响而对建筑物产生直接影响。
结束语
总之,地震灾害一旦发生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必然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甚至威胁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在当前的发展中,我们应该从建筑抗震设计入手,结合建筑特点和当地情况,选择合适的建筑设计内容,在明确抗震设计与建筑设计关系的基础上,找出设计要点,找出存在的问题,制定有效的解决方案,确保建筑物的稳定和安全,减少对社会的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陈晶晶,王呈志.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研究[J].建材与装饰,2018(34):66-67.
[2]余珍.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探讨[J].中国住宅设施,2018(07):33-34.
[3]杨慧.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探究[J].建材与装饰,2018(30):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