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士强1 张政1 刘静2
1.吉首大学旅游与管理工程学院 2.山东管理学院
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通泰街道
摘要:乡村振兴背景下,湘西地区作为西部大开发示范区,走好振兴之路成为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该地区历史悠久且少数民族聚集较多,所以地方文献遗存众多且具有较高研究价值。利用图书馆大量人才、技术以及设备,进行实体和数字化保护,建立保护开发响应机制等。本文以湘西地区地方古籍文献为例,开展保护性、推广性发掘,从而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之路。
关键词:乡村振兴;湘西地区;图书馆;古籍文献;
中图分类号:G256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湘西地区是我国早期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自古以来就有人类活动和文明的产生,湘西地区保存下来可供挖掘研究的历史遗迹众多,无论是具有实际载体的文献还是口口相传的语言,亦或是具有传承性的文字,都可以作为研究地方历史文化的突破口。尤其是古籍文献,因为载体较为方便携带、可复制,在很多地方都有保存,但是由于其载体的保存性能差,很多古籍文献已经在走向逐渐消逝的道路。
1湘西地区古籍文献现状
1.1重视性不够
由于湘西地区经济状况落后,在以往的观念下,该地区主要抓经济产业,经济发展水平作为地方发展程度高低的重要指标,而在现如今文化强国作为国家重要战略的背景下,经济发展不再作为后扶贫时代和乡村振兴的完全方向,文化发展成为一个地方发展更加重要的方面。地方文化的保护,这才是一个地方的综合发展能够走多远的根本。而地方古籍文献就承载着地方文化的印记,也是推动乡村振兴文化的关键所在。
1.2人才队伍落后
湘西地区是湖南省主要的欠发达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生态脆弱地区,所以很多单位和机构相比其他地方来说面临着经费短缺的问题,而且部分相关技术人才主观意愿上不愿投身于偏远地方建设,笔者曾做过一份调研报告,多数图书情报专业人员不愿投身边远次发达地区。其次,现在图书馆和相关机构工作人员老龄化较为严重,新的人才队伍还未培养起来。总而言之,在古籍文献保护方面,现在面临着人才紧缺的境况,亟需大量人才、相关政策的倾斜以及相关政府的重视。
1.3缺乏技术
由于湘西地区位置所限,缺乏相关专业人才,也便无法将先进技术引入到湘西古籍文献保护中去,这是湘西地区无法脱离的死循环。先进技术是地方古籍文献开发和保护的基础保障,给地方文献提供一个适宜保存和永续发展的环境,数字化是古籍文献的主要方式,但是需耗费大量时间、资金和精力,且需要专业技术支持,正是如今湘西地方所欠缺的。湘西地方图书馆界应当打破现状,政府投入资金,采购专业设备与技术。
1.4保存状况
国家标准《古籍著录规则》中对古籍文献的定义是:“1912 年以前在中国书写或印刷的具有中国古典装订形式的书籍”,可想而知古籍文献保存已有百年之上,湘西地区文化历史悠久,保存下来大量古籍文献,尤其是具有当地特色和少数民族色彩的文献,这些文献对于研究当地文化和民族文化都具有巨大意义,对于乡村文化振兴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多数古籍文献还在处于亟需保护的状态,能够保存在图书馆、档案馆和文化馆等机构还是少数。而且部分保护单位技术、设备和环境,并不是完全适合古籍文献的保存与恢复,湘西地区古籍文献保护还具有很长的路要走。
2图书馆古籍文献保护现状
现如今古籍善本主要保护单位就是图书馆,湘西州图书馆主抓古籍实体保护,高校图书馆注重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由于笔者本身就是长期在吉首大学图书馆学习、工作,经常与湘西地区图书馆进行交流学习,对于湘西地区图书馆情况了解较深。湘西地区图书馆一直在致力于古籍文献的保护,各图书馆的努力毋庸置疑,但是对于发达地区比较而言还是比较落后。
2.1实体保护现状
古籍文献以往多数在群众手中,但是群众对古籍的保护观念不强,且保护守法单一,多数便是储放在书架与木箱中,由于湘西地区常年潮湿,很容易导致纸质古籍出现发霉变质的情况,古籍保护状况堪忧。早在20世纪末,湘西地区就展开行动,湘西州已抢救搜集各种民族古籍500多份(册),近 2000 多万字(不含馆藏民族古籍 )。其中,民族民间口碑资料占总数的2/3以上,且多是历史遗存的孤本、善本、真本,如《苗族婚姻礼词》、《梯玛歌》等。
2.2数字化保护现状
经过相关工作人员长期的“田野采集”,收集到大量古籍文献。古籍文献载体,多为甲骨(牛骨等)、金石(青铜、石板)、竹简、帛、纸张等形式,携带和保存极为不方便,湘西地区高校部分学者便投入了这份有意义的工作,将古籍文献内容进行数字化技术储存,建立特色数据库,例如吉首大学的《土家族文献数据库》、《湘西片区地方文献数据库》等,极大的保护了湘西地方文化的延存,成为湘西地方文化研究的重要来源。
3古籍文献保护路径
3.1建立健全相关部门
湘西州政府早有行动,早在1986年2月便开始筹办相关部门,决定成立湘西州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但是经过二十几年发展以来,并未进行太大变动。如今时代发展变化如此迅猛,科学技术手段的不断进步,原有的管理模式已不完全适应时代要求,地方政府应及时转化思路,调整机构,建设完备保护机制。前有落实搜集保护单位,后有文献整理部门,再有定点保护的图书馆,再设置一个协调各单位的部门,将整个保护和开发流程不断细化完善。
3.2建立书目数据库
原有的整理方式以使用卡片式目录较多,在当时环境下给图书馆的古籍文献整理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是面对不断扩大的文献保存数量以及读者和工作人员对于查找便捷性的需求,以往的方式已不再满足现实的要求,所以书目数据库的建设迫在眉睫。湘西地区10所公共图书馆及其他档案馆可以负责本区域内的古籍文献整理,最终将各馆的书目数据库进行联网,做成一个联机系统或者查询平台,方便群众和相关学者进行查询使用。
3.3建立标准化保存书库
湘西地方古籍文献多为纸质形式存在,由于纸本保存条件苛刻,而且无论采取何种保存措施,古籍纸质都会发生自然氧化而老化,所以古籍的保存拥有诸多困难,建立全文数据库是各保护单位最为要紧的工作。并且保护单位稍有不慎,便会导致古籍文献被虫蚁咬噬、受潮霉变。因此,自2005年起财政部启动实施“中华古籍特藏保护计划”,文化部委托国家图书馆于2006年制定出台了《图书馆古籍特藏书库基本要求》,对图书馆古籍特藏书库的温湿度要求、空气净化要求、光照和防紫外线要求,以及书库的建筑、消防、安防等与文献保护和安全的基本条件作出统一规定,使古籍书库的保藏环境得以标准化、规范化。
3.4引进技术型人才
相关专业人才是图书馆古籍文献保护的灵魂所在,而专业人才主要倾向于发达地区,湘西地区位处相对偏远落后,所以人才引进较为困难,相关部门应当打破这个僵局,吸引人才进入,例如政策倾斜,设置人才引进政策,坚持“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培养人才”的方针。古籍保护需要具备高超修复能力的专家,需要有专业素质的搜集人才,还需要诸多调节设备(湿度、温度、光线设备)的专业人员。
3.5利用专业型设备
专业设备在古籍保护中起相对关键的地位,古籍文献的储存需要苛刻的条件,对于湿度、温度等条件都有要求。根据专家研究表明,在温度为15℃、相对湿度为50%的环境中,纸质文献可保存600年左右。而在如今图书馆存书库具备温度调节可谓是不多见,无法长时间保持适宜温度。据试验数据显示,温度超过常温10℃时,古籍文献纸张的酸碱成分所产生的破坏作用会增加3倍,而温度每下降10℃,纸张的寿命会增加2到3倍。因此,可将保存古籍文献的书库和阅览室的室温应控制在16℃左右最为适宜,有条件的图书馆可以把珍贵的古籍文献放置在低温冷藏库保存。二是由于纸张的吸湿性,当纸张的含水量低于它应有的比例,纸张便会容易变形弯折、易碎,一般纸张的理想含水量为7%。有条件的图书馆可以安装恒温、恒湿的中央空调系统。
4结语
总之,地方古籍文献作为一个地区历史文化的主要印证,将古籍文献保存好是当务之急,引进人才队伍、政策倾斜、建立健全部门机构,全力推动古籍文献开发和利用,可将地区文化较为完整的保护起来。在如今乡村振兴成为国之大势,在如此良好的契机下,利用国家政策的倾斜,图书馆界应致力于地方古籍文献保护,助力湘西地区乡村文化振兴,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参考文献:
[1]何丽. 少数民族古籍保护现状及对策. 图书情报工作,2004 ( 6):64-66.
[2]王美英. 古籍文献保护方法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00(12):47-49.
[3]白俊龙. 论民族地区地方文献的收集与保护[J].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2(04):121-124.
[4]王晓红. 西部民族地区图书馆地方文献征集与保护——以甘孜藏族自治州为例[J]. 四川图书馆学报,2015(05):48-51.
[5]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事务委员会. 民族志[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
[6]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文化局等.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志·文化志[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6.
作者简介:
倪士强 1997年7月、男、汉族、山东泰安、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图书馆管理;地方文献、从事工作: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