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裂缝的施工处理技术分析

发表时间:2021/7/22   来源:《城镇建设》2021年第8期(中)   作者:黄勇
[导读]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土木工程建设项目数量日益增多,
        黄勇
        45030319920915****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土木工程建设项目数量日益增多,但从很大程度上讲,社会经济的发展会受限于土木工程建筑质量的影响。当前土木工程建筑建设中常常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对此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预防方法和处理措施。为了避免混凝土裂缝造成的不良影响,需要施工单位提高质量防控意识,强化混凝土裂缝预防和处理力度,全面提高土木工程建筑质量,为人们营造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基于此,本文详细分析了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裂缝的施工处理技术。
        关键词:土木工程建筑;混凝土裂缝;施工处理技术
引言
        混凝土是一种常见的施工材料,受施工工艺不当、原材料配比不科学以及外界温度、气候等因素影响,土木工程建筑中的混凝土结构容易产生裂缝。通常情况下,裂缝在产生初期并不会对工程质量造成直接影响,因此容易被人们忽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混凝土裂缝会不断延长和扩大,并危害建筑结构,如此不仅会增加处理难度,还会给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混凝土裂缝是困扰施工单位的一大难题,只有明确裂缝产生的原因,加强对土木工程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的有效控制,做好施工过程管理,加强修补混凝土裂缝,才能保证土木建筑的质量。
        1土木工程建筑混凝土裂缝类型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入,我国土木工程建筑建设规模不断扩大,随之而来的是质量问题越来越突出。其中混凝土裂缝尤为常见,是土木工程建筑的一类通病,一直以来困扰着用户和施工单位。为了解决混凝土裂缝问题,需要充分了解其裂缝类型。一般情况下,土木工程建筑中出现的混凝土裂缝大致有两种,分别为结构性裂缝和非结构性裂缝。其中结构性裂缝是混凝土结构应力达到极限,导致承载力不足、强度不够,从而使结构出现裂缝。该类裂缝又分为脆性破坏和塑性破坏,脆性破坏的主要特点是没有征兆,具有突发性特点,并且裂缝影响较大。而塑性破坏的特点是有明显预兆,可以在发现初期及时采取措施补救,所以危害性相对较小。非结构性裂缝是混凝土材料在塑性状态和固化后因应力会产生的裂缝。常见的裂缝类型有三种:(1)塑性状态下产生的裂缝。(2)早期热缩产生的裂缝。(3)长期干缩产生的裂缝。对比两种混凝土裂缝情况,结构性裂缝相对于非结构性裂缝而言危害程度更大、处理难度较高,会直接影响房屋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所以施工单位需要给予混凝土裂缝问题高度重视[1]。
        2建筑混凝土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
        2.1设计问题
        在初始设计阶段,如果没有合理规划土木工程混凝土的结构,那么将无法保证后期的施工质量。设计人员在设计图纸过程中需要严格把控施工材料的类型、参数、构件尺寸等方面,努力提高工程的稳定性。其中,混凝土裂缝是影响土木工程整体质量的主要因素。为此,我们应当合理设置混凝土的等级、强度,避免产生裂缝。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合理配置钢筋、建筑构件,避免给混凝土的结构质量带来负面影响。
        2.2建筑结构变形
        混凝土梁板是土木工程建筑中受力结构和传力结构,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如果梁板强度不过关,或施工人员没有严格按照标准规范进行拆模,会导致梁板产生裂缝。另外工程投入运行后,如果梁板长时间受超载作用力,也会导致建筑内部混凝土结构产生拉应力,从而使结构发生变形现象。一旦拉应力超出混凝土承受范围,将直接导致混凝土产生裂缝[2]。
        2.3水分快速蒸发
        混凝土浇筑完毕后会逐渐进入硬化状态,此时混凝土内部会剧烈收缩,并且水分蒸发速度过快,使得混凝土体积逐渐缩小。在此过程中,如果混凝土收缩程度超过其自身约束力,会导致混凝土表面产生裂缝。结合以往施工经验总结分析,这种裂缝常出现于混凝土浇筑后的7d左右。
        2.4施工工艺技术
        施工工艺技术会直接影响混凝土的结构质量。如果没有严格按照相关操作规范标准进行施工,那么很容易出现混凝土结构质量不达标甚至裂缝的问题,进而对整体土木建筑性能产生不良影响。


        2.5地基沉降不均
        地基是土木工程建筑中的承重结构,其施工质量会直接影响工程安全性和稳定性。在土木工程建筑施工过程中,部分施工单位为了提高施工效率,没有对施工区域土质条件进行科学分析,所以在地基处理方面存在诸多不合理现象。例如:在地基施工过程中,习惯性采用高挖低填施工技术,也就是将较高地区的土壤挖出并填入低洼处,这种方式虽然能够满足地基平整需求,但是却容易导致地基沉降不均。具体来说,由于土壤密度不尽相同,导致工程在投入运行后,长时间受垂直作用力,使得地基结构中密度较小的位置不断下沉,导致整个建筑结构出现倾斜、变形等问题。一旦变形问题超出混凝土结构拉应力,会导致混凝土出现裂缝问题,并且这类裂缝的长度和宽度会随着地基沉降不断增加[3]。
        3土木工程建筑混凝土裂缝常见处理技术
        3.1电化学防护法
        电化学防护法主要是利用电化学作用将混凝土或者钢筋混凝土中的离子分布状态进行调整改变,从而实现结构周围DH值的提高,有效控制了钢筋腐蚀的问题。当前常用的三种电化学防护方法是阴极防护法、氯盐提取法、碱性复原法。
        3.2结构补强处理技术
        在土木工程建筑施工过程中,受外界客观因素影响,混凝土结构容易出现裂缝问题。例如:在火灾、地震等外力作用下,混凝土结构超出自身荷载范围,导致工程出现结构性裂缝。或者工程投入运营后,受温度、湿度等因素影响导致钢筋锈蚀,使得混凝土结构承载力不足,从而产生裂缝。针对这类混凝土裂缝,可以采用结构补强技术进行处理。具体来说,施工人员需要在混凝土结构设计过程中,对混凝土材料的抗裂性、载荷能力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保证结构设计科学、合理。
        3.3结构加固法
        如果裂缝过大过深,那么需要及时采取加固措施。此外,超荷载造成的裂缝、长时间不处理的裂缝、火灾造成的裂缝都会导致结构强度减弱、耐久性降低的情况发生,需要加固处理。当前加固处理方法主要包括加大混凝土结构截面、预应力加固、黏贴钢板加固、混凝土喷射加固等[4]。
        3.4表面处理技术
        表面处理技术顾名思义,就是对裂缝表面进行处理,其中包括表面涂抹法和表面贴补法,前者适用于浆材难以灌入的细小、浅显、深度没有达到钢筋表面,并且不漏水、不伸缩的发丝裂缝,后者适用于大面积漏水裂缝,例如:蜂窝麻面或不确定漏水位置的裂缝。这种处理技术操作简单,处理效果较好,能够有效提高结构美观效果。
        3.5仿生自愈法
        该技术主要是对生物组织创伤部位进行模仿,从而实现创伤部位的技能愈合。在混凝土修补材料中加入一些特殊的成分,使其在发生裂缝时流出特殊液芯纤维,进而达到混凝土裂缝闭合的效果[5]。
        结束语
        综上所述,混凝土是土木工程建筑中的常见材料,具有硬度强、抗渗性高等多种优势,但在实际施工中,受各种客观因素影响,混凝土结构容易出现裂缝,一方面会对工程安全性和稳定性造成巨大影响,如果不及时处理,会引发各种质量事故和安全事故;另一方面还会严重威胁人们生命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李琪.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裂缝的施工处理技术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9(33):22.
        [2]施恩.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裂缝的施工处理技术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9(32):31-32.
        [3]申万鹏.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裂缝的施工处理技术分析[J].居舍,2019(24):91.
        [4]夏少锋.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裂缝的施工处理技术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9(13):123.
        [5]刘挺玮.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裂缝的施工处理技术探讨[J].门窗,2019(02):63+6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