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强
身份证号码:45092319870501****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城市建设正在日新月异地进行着,伴随着房地产等建筑行业蓬勃发展,人们对住宅的设计和要求越来越高。近几年,装配式建筑工程技术迎难而上,打破了传统的全过程现场施工,克服了传统施工中的脏乱差、周期长、标准化程度低等缺点,使建筑行业迎来了新的模式和机遇。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下,装配式建筑迎来了朝气蓬勃的发展契机。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工程技术;发展
引言
装配式建筑按照结构形式类型大体可分成为钢结构、木结构、混合结构与混凝土接头。相比于我国传统的混凝土现浇建筑,由于装配式建筑优势众多,比如节能低碳、绿色环保、可提升劳动生产率等,为此,日渐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和关注,并且建筑工程在具体施工中也逐渐应用起装配式建筑模式。
1装配式建筑的特点
1.1施工装配化
所谓的装配式建筑,其关键作用是在工程中大量生产标准化的预制构件,接着将构件直接运输至具体施工现场完成施工安装,对于脚手架以及湿作业而言,施工现场非常少,尤其可以节省砌筑以及抹灰等环节,实现了施工效率的大大提高,不仅可以将现场施工时间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减少,实现施工工期的缩短,项目计划能够提前顺利完成,而且还可以使施工得到预测性的提高,准确掌握实际施工进度。在提高施工工艺水平时,可以利用模块化设计,选择使用最先进化的装配施工手段,不仅可以让施工质量以及效果得到保证,同时还可以使工程材料得到节约。因为构件的生产都是在工厂完成,不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所以,对于施工安装而言,在冬季也能够正常完成,现场只要将搭积木形式的拼接工作安装完成就行,因此,施工现场在劳动力上能够实现大量节约。
1.2有效提高劳动效率
选用装配式建筑形式,有助于劳动效率的提升。在传统建筑形式中,常常需要极大的劳动力,劳动效率比较低。而通过选用装配式建筑形式,有助于建筑施工现场作业量的减少,能够有效降低对人体劳动力的依赖程度。针对一些预制装配部件,在将其拆除以后,还可以对其进行再次重复利用,有助于建筑施工节能、低碳的发展。大部分装配式建筑部件均是由轻质材料构成的,装配式建筑部件具有高强度、自重轻的特点,属于绿色产品。
2装配式建筑的技术要点
2.1预制混凝土构件技术
装配式建筑最大的特点就是需要提前按照预定尺寸和规格制作建筑结构中的梁、板、柱、墙、楼梯等部件,即预制混凝土构件。这些构件在工厂里完成生产,之后运送到施工现场进行调配安装。所以,预制混凝土构件技术是保证装配式建筑质量的前提。首先要制作精准的模具,并且要求脱模方便,保持较高的刚性和平整度。在往模具中浇筑混凝土时,要检查模具中钢筋的排布、预埋件位置、模具密实性等是否符合要求。在混凝土浇筑时要一次性完成,并且要及时、连续振捣。在整个模具构件进行养护时,可采用自动化程度较高的蒸汽养护,提高工业化生产效率和水平。在进行脱模时,要注意预制混凝土构件的表面是否平整,如果有较大的气孔、蜂窝、漏洞等,则可以判断为浇筑失败,需要重新制作构件。
2.2吊装技术
为顺利完成全部吊装施工作业,一定要严格管理吊装角度、吊装位置。(1)针对后浇段位置处,应露出部分钢筋,同时标记控制线。在控制线标记工作结束以后,为达到墙板规定要求的高度,应将2cm~3mm厚的垫铁放置在露出钢筋的控制线上。(2)在墙板部位应合理布设墨线,详细记录墙顶尺寸的控制线,对斜支撑进行合理布设,以有效调整墙体的垂直度。(2)完成吊装作业以后,便可以吊装下一块墙体,采用相同的步骤,直至吊装完成全部的墙体。
2.3预制框架连接技术
对装配式框架结构的各个连接点进行重点处理,在进行框架基础的施工中,要选用强度高于C30的混凝土进行,以此满足框架基础所需的强度。在进行框架内部连接的施工中,要以框架所处位置环境以及承载力的需求为基础,选择合理的连接方式,最好可以对框架所需承载力进行精确计算,以此确保建筑工程的安全性。除此之外,不同的预制装配式框架还有其不同的注意事项,就以预制叠合板来说,在实际的运用中,首先,控制板顶水平标高,根据水电预埋管(孔)位置安装,设置临时支撑、控制板缝平整度,施工集中荷载或受力较大部位应避开拼接位置,预留筋伸入支座时不得弯折。其次,在进行预制叠合板框架的安装过程中,要对框架进行合理保护,如运输时需要妥善加固,安装中避免碰撞,完成安装后,避免集中荷载过大,这样才能避免预制叠合版的损坏,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3未来的发展趋势
3.1完善工程项目管理体系
建立一套完善的项目管理体系对装配式建筑的发展至关重要。首先,装配式建筑各个环节涉及到的质量控制是核心,特别是工厂化生产的建筑构件对整个建筑结构的质量影响较大。同时,建筑构件生产的过程中又涉及到原材料采购、生产、检验等关键步骤,尤其对预埋件的质量监督要严格细致。在将建筑构件运输到施工现场时,要检验运输过程中的构件是否损坏,保证施工前的准备工作顺利进行。在装配式建筑现场施工环节,要对构件的定位、安装的精度进行记录和测量,特别是连接点的施工工艺要严格按安装标准进行。施工完成后,在进行质量验收环节,做到层层把关、严谨务实,不合格的工程要及时返工或改建。
3.2信息化技术的提高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我国建筑行业中出现一种新型信息技术,即BIM技术。通过运用BIM技术,能够更加形象、具体构建建筑模型。通过有效结合BIM技术与装配式建筑形式,可以在装配式建筑设计过程中科学布设预留管线,可以对施工现场装配形式进行仿真模拟,能够确定出最为合适的吊装方案。另外,在装配式建筑设计中通过运用BIM技术,能够获取装配式部件数字化信息,能够构建完善的装配式部件数据信息库,进而能够共享数据信息资源,有助于动态管理模式的实现,有效提高装配式建筑的建设质量。
3.3将全装修过程中的一体化以及个性化进行平衡
在集标准化、模块化以及集成化为一体的全装修方式中,在装配式建筑的不断发展中整体厨卫、轻质隔墙、整体结构、所配备的机电设备在施工协同过程中等都具有不俗的表现,使污染得到了有效降低,实现了节能节材、节约施工时间以及质量可控的目标。但是,在我国毛坯交房现象已长达20余年,在针对全装修进行发展中,需要对市场习惯做到充分结合,重视装饰设计过程的兼容性,在进行整体品质以及性能提升的同时,需要对房屋的软装饰做到主动权的充分保留。
结束语
综上所述,装配式建筑以其技术水平高、成本低、制约因素少等诸多优势得到广泛应用,装配式建筑属于绿色建筑,通过选用装配式建筑形式,能够实现绿色环保、节能低碳,有助于建筑工程建设质量的提高,保证我国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对装配式建筑结构施工要点与发展前景进行了深入研究,以期加深人们对装配式建筑的了解与认识,最后能够为行业的健康繁荣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罗欣.C企业装配式建筑的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重庆:重庆理工大学,2018(30):36-37.
[2]苗昊逸.新型城镇化装配式建筑标准化研究[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2018(7):64-65.
[3]李萍萍.装配式PC构件配送成本优化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01)100-101.
[4]曾雪涵.层次分析法在装配式厂房建设进度控制中的应用[J].建材发展导向,2018,40(9):71-72.
[5]汪凯.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研究[J].建筑技术开发,2020,47(2):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