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凌昊
3703041988****033X
摘要:电力资源是当前社会发展的主要来源,各地区对于电力系统的研发工作一直未曾停歇,研发电力系统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障电力在运行期间能够更加顺利。因此,电力企业为了保证电气自动化系统在运行期间的安全与稳定,就需要继电保护装置,其主要的作用是为了保证系统在运行期间出现问题,或是故障的时候,继电保护装置能够保证这个电气自动化系统能够稳定运行,或是在系统出现故障之前,就将系统中的问题有效地解决。在电力系统当中,变电站是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变电站实现智能化与自动化,是当前电力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目标。
关键词: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问题
1继电工程及其现场保护的现状
继电工程是一项专业性技术很强的专业,该工程的正常运行对现场保护系统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继电现场保护系统的应用,能够有效提高继电工程的经济效益和安全运行。进行继电工程及其现场保护现状的全面研究,结合继电工程及其现场保护技术的应用情况,主要可以将研究内容总结为:与社会的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和实现了其国际化发展两点,具体研究内容可以总结归纳如下。
经济发展与国家的整体发展息息相关,继电工程及其现场保护技术为现代核心科学技术之一,其应用无疑可以实现国家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有效推动。继电工程及其现场保护技术当下已经被应用于生产的方方面面,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继电工程及其现场保护技术在我国电子、光子、航天、化工以及汽车制造业的应用,大力推动了我国整体经济的提升步伐,与此同时继电工程及其现场保护技术的应用与电力工程的开展的有效结合,大大提升了电力企业的运行效率,实现电力企业的整体效益的提升的同时,也为公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更多的便利。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使得全球的信息传播速率逐步提升,在这一背景下,继电工程及其现场保护逐步实现了其国际化发展。在传统的继电工程及其现场保护开展进程中,继电工厂由于所接收的信息相对闭塞,无法实现部件制定标准的有效确立,在信息时代这一背景下,工厂之间实现了相同部件制作参数的有效统一,实现了材料浪费问题的有效解决,为继电工程及其现场保护走向国际化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实现DCS系统的广泛应用。DCS系统为分布控制系统的简称,其应用可以实现对于电气过程的统一化控制,这一系统的应用,有效地实现了电气自动化工程调控工作开展的时效性和实效性的全面有效提升,同时DCS系统的广泛应用,有效地实现了传统电气仪表的替换,有效地保障了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运行性能的稳定性的同时。实现了电气仪表维护成本的进一步降低。
实现与计算机技术应用的结合。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与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系统运行流程的有效结合,实现了电气工程整体开展的灵活性的进一步有效提升。同时计算机程序运行的智能性,在电气工程运行系统中的有效发挥,实现了电子工程调控技术的应用的灵活性的进一步提升。
控制系统的运行实现了全系监控系统的应用。当下电气工程自动化系统运行过程实现了自身的全程监控,通过集中处理器对于信息的处理,可以实现各项电气信息的有序传输,但当下全系监控系统运行下,主机由于负荷过高,整体的运作速度需要进一步有效提升。因此需要在全系监控系统运行的过程中,进行主机的进一步扩容,保障整体控制系统运行的可靠性。
信息集成性。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的整体运行流程当中,如信息统计以及财务核算等,其具有的信息集成性,可以实现企业信息资料完整性的全面有效完善,与此同时微电子技术应用发展迅速。实现了调控系统的整体信息通讯能力的有效保障。
2智能站继电保护配置与整定要求
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应满足可靠性、选择性、灵敏性、速动性的要求,在满足这四个要求的基础之上,还应提高继电保护的智能化水平,从而实现二次系统整体功能的提升。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的特点是直采直跳,也就是直接采样、直接跳闸,直接采样是指保护装置不经过交换机而是以光纤点对点的方式进行采样值传输;直接跳闸是指保护装置不经过交换机而是以光纤点对点的方式进行跳合闸信号的传输,保护装置之间的闭锁和启失灵等信号通过GOOSE组网的方式。保护装置的各项功能应满足可靠性的要求,包括智能终端、合并单元、交换机等,装置内部的各个元器件损坏均不能造成保护装置的拒动和误动,保护装置的各项功能也不能由外部装置来实现。保护装置与合并单元、智能终端等二次设备之间通过GOOSE组网传输,双重化配置的保护装置之间应相互独立,不进行信息交互,保护装置应接入站内间隔层与站控层,确保保护装置的动作信息、故障录波等信息上传,实现变电站故障信息的综合分析决策。继电保护“四性”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四性”的要求对于继电保护整定计算非常重要,但一般很难做到同时满足。保护装置的回路越简单、逻辑环节越少,可靠性就越高,但简单的保护难以实现选择性、灵敏性的要求。为了提高可靠性,防止继电保护或断路器拒动,就需要设置后备保护,主保护和后备保护之间就必须满足灵敏度的配合要求。只有正确地整定保护定值和灵敏系数才能使得保护装置的动作有选择性。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的整定应统筹考虑全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在满足“四性”的要求下,要使定值满足各种特殊的运行方式,如果电网的运行方式不满足速动性、选择性、灵敏性的要求,要在整定计算的时候进行合理取舍。对于不同类型保护的配合,基本原则是在灵敏度和动作时间上进行配合。电力系统中的各个元件组成一个有联系的整体,各级的每套保护是按其作用进行统一部署的,片面、孤立地整定一套保护,会影响其发挥作用,甚至造成错误。为保障继电保护的可靠运行,继电保护直接要进行合理配合。
3提升智能站继电保护可靠性的措施
智能变电站的建设与发展是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的关键环节,关系到我国未来电力发展,可从硬件系统、软件系统两方面提升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可靠性。
提高光纤回路的可靠性。智能变电站与常规变电站最大的不同就是光纤代替了电缆,减少了投资与空间,但光纤、光缆的可靠性不如电缆,折损严重或弯曲过大都会导致光纤损耗增大或断链,因此应提高光纤回路的可靠性。
提高交换机可靠性。智能变电站的交换机起到编码、查询等作用,整个二次系统的可靠性十分依赖交换机,当交换机出现异常或故障时,有可能造成继电保护系统的故障,因此交换机要有冗余度,提升整个保护系统的可靠性。
采用双A/D系统。合并单元的采样值在继电保护系统中非常重要,为提高合并单元采样值的可靠性,合并单元应采用双A/D系统,可以同时输出两个采样值进入保护装置,提高输出值的可靠性与稳定性。
增强SV报文信息的可靠性。SV报文是继电保护装置正常运行、故障计算的基础,互感器的输出信息需要经过积分过程,目前常用两种积分算法,一种是通过硬件实现积分,一种是通过软件来实现。可以采取软件积分的方法增强SV报文信息的可靠性,在精度方面优于硬件。
结束语
综上所述,加强智能变电站的建设,深度研究继电保护装置与自动化系统,是今后变电站主要的发展方向,所以电力企业需要加强对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以及自动化系统地研究。
参考文献
[1]陈志钦.智能化变电站继电保护技术的发展[J].广东科技,2014(22):70-71.
[2]曲骅.智能电网中继电保护技术的应用[J].电工技术,2016(12):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