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银献
南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河南南阳473000
摘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饲养业、电子商务、大数据、乡村旅游、设施农业……等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异军突起、方兴未艾,但用地问题成为反映比较集中的一个需求“痛点”。新产业新业态的出现不意味着要大量新增建设用地,……牧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生猪肉食产业综合体”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乡村振兴;集约节约;用地保障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通过打造农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来延伸农业产业链,进而实现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抓手。饲养业、电子商务、大数据、乡村旅游、设施农业……等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异军突起、方兴未艾,但用地问题成为反映比较集中的一个需求“痛点”。新产业新业态的出现不意味着要大量新增建设用地,但能否节约集约高效利用土地应是当前资源管理部门的重要任务之一。内乡县“生猪肉食产业综合体”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
一、基本情况
内乡县位于河南省西南部,总面积约2305平方公里,农用地占比接近86%,全县总人口约71.52万,城镇人口24.9万,城镇化率34.94%,是典型的农业县。近年来,在该县龙头企业“牧原集团”带动下县域经济发展势头强劲,连续三年用地报批都站在全市的前列。“生猪肉食产业综合体”用地是我市重点保障项目之一。
牧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生猪肉食产业综合体”主要是以养殖生猪为基础,因其产业本身的特殊性要求与城镇、村庄要保持一定距离,其选址位于内乡县余关镇大花岭区域,距离县城中心距离约7公里,距离余关镇区约5公里,规划面积约4000亩左右,是集饲料加工、生猪养殖、屠宰、肉食品加工、观光旅游为一体的肉食品产业园。
目前,综合体占地2800余亩,总投资50亿元,年产值可到达100亿元。该项目囊括了21栋楼房式全空气过滤“三防智能猪舍”(防病、防臭、防猪瘟),年可出栏生猪210万头;年产80万吨饲料加工线;年屠宰生猪210万头肉食品加工生产线;有机肥加工、无害化处理等,一应俱全,多位一体,实现了“粮进肉出”。综合体单体项目出栏量在中国生猪养殖集团中排名第六,技术全球领先,规模世界第一。该项目于2020年2月24日开工,截至目前已投产5栋,实现了传说中的“猪上楼”。从表面上看土地利用效率翻五倍,通过上下游产业聚集配套,资本、人力、物资、空气、粮食等公共资源充分利用,综合体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也更加显著。
二、用地保障
由平面养殖变为立体养殖猪舍由原先地面1层改为6层,实占用地面积减少6倍,养猪数量猛增,实现了节约集约和经济效益双赢。养殖业在综合体中为第一产业,占地是整个综合体的89%。鉴于其生产性质,该类用地主要以设施农用地给与保障。具体按照《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保障生猪养殖用地有关问题通知》精神,规范设施农业用地的取得程序,使用集体土地的,由乡镇政府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土地承包者、经营者就土地使用年限、土地用途、土地复垦要求及时限、土地交还和违约责任等土地使用条件进行协商,达成一致意见后,再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土地承包者和经营者共同签订用地协议。涉及流转农户承包地的,经营者建设农业设施应依法征得承包农户的同意。使用年限不得超过承包农户的剩余承包年限。
第二产业为屠宰加工、肉食品加工、集饲料加工等占地为整个综合体的7%,第三产业为旅游业服务业(生猪博物馆,大数据中心)物流占地为整个综合体的4%左右。这类用地主要利用村庄综合整治后的拆旧节余指标,采用挂钩的方法予以保障。
另外,把乡村游、生态农业游等需要的服务类建设用地用地也纳入综合体,不再分散批地。
三、节地增效显著
一是提高土地利用率。对养猪行业来说,行业用地难、用地贵依然是养殖行业痛点。与传统的平面养殖相比,年出栏生猪200头每亩;牧原综合体采用立体养殖模式,设计为6层楼房猪舍后,年出栏生猪8000头每亩,大大减少了用地面积,土地利用率是平面养殖的6倍。与平铺猪舍30年的使用年限相比,楼房猪舍可以达到50年使用年限,养猪头均固定资产折旧成本降低13元/头。同时配套智能供料中心、屠宰厂、食品加工厂,有效实现了集约节约利用土地。
二是为智能化管理创造了有利条件,降低成本。综合体饲料加工和饲喂融于一体化后,可由一台巨型智能机器人完成,智能化加工和饲喂,仅为常规饲料厂投资的一半,每年可节省人工费用6000余万元。同时也降了低物流成本,综合体各功能区之间距离近,通过智能管链零距离输送至楼房猪舍,生猪由楼房猪舍运输至屠宰厂,综合体实现养猪屠宰一体化布局。
三是环保、安全。节水、节气在70%以上。同时有利于除臭过滤技术降低空气中的氮、雾霾,达到环保效果。实现养猪无臭气、不扰民。综合体环保区配套沼液净化、有机肥加工、无害化处理三大处理中心。并实现了“臭气零排放、粪水全回用”生态循环,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同时提升安全水平。综合体项目不同区域相互独立,做到与外界无交叉感染,规避了运输途中传染疾病的风险。
四、为乡村振兴提供新模式
以牧原肉食综合体为纽带,一产带动二产、三产融合发展,可实现上游农业种植、饲料加工、养殖机械加工、肉食加工等产业持续发展。此项目共投资50亿元,投资当年可带动区域经济(GDP)增长超100亿元,正常运营后,年产值可超100亿元,平均每亩产值超350万元,较传统养殖高出4.2倍,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牧原综合体养殖项目多处于城乡交界区,建设期可提供就业岗位1.2万余个,运营期可提供就业岗位3000个,同时带动饲料储运、物流、设备加工、包装等上下游相关企业发展,间接提供就业岗位超5000人,人均年收入超8万元,实现劳动力就地转化增值,增加地方消费水平,为农民创造稳定的收入来源,实现物质富足,生活优质。
楼房式养猪土地集约节约显著,生产效率高、健康指数高,同样的投资量,出肉量大,为生猪稳产保供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五、 集约节约探索的新空间
随着农业被工业装备、科学技术武装的不断加强,用现代组织管理方法经营农业的模式的逐渐成熟,一些概念的内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如设施农用地,在集约化生产、科学技术的推广运用,猪舍、羊舍、牛舍、鸡舍等在现代化成度不断提高情况下,原有的畜舍建造模式、管理模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六七十年代畜舍概念已不适应当前的需求。农业设施用地在其概念内已不能保证农业建设的需求,农业建设中高科技农业、观光旅游农业、电子商务、农业博物馆、仓储保鲜、低温直销配送等的兴起使其历史上农业建设相比有了较大的变化。农业建设用地和工业建设用地出现了高度融合。另外,如何盘活农村建设用地以村为单位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腾挪空间支持农村产业融合,服务乡村振兴将是今后用地保证的有效途径,也是最大潜力。
六、结语
在“非农化”、“非粮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不断实施、发展和成熟,如何是农村建设用地集约高效,增加单位土地面积产出比保证粮食生产基本需求,实现乡村振兴的宏伟目标,仍是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李周. 深入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J]. 理论导报, 2018, No.362(02):44-45. [2]张晏.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用地咋保障[J]. 农村·农业·农民A, 2018.
作者简介:李银献,大学学历, 硕士研究生, 地质工程师 。主要参与了《南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南阳市“十三五”、“十四五”土地整治规划的编制工作及南阳市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前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