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干预在艾滋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研究

发表时间:2021/7/15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15期   作者:崔冬丽
[导读] 对AIDS病人在监护工作方面融入心理护理,
       
        崔冬丽
        曲靖市沾益区人民医院 云南 曲靖  655331
        摘要:目的:对AIDS病人在监护工作方面融入心理护理,并对其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方法:挑选2019年全年在我院接受AIDS治疗的30名患者作为研究样本,按照先后入院的顺序将他们分到A组(对照组)和B组(实验组),每组各容纳15名患者,对照组的患者接受日常监护,实验组的患者在接受日常监护的基础上额外接受心理护理,最后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记录,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在生活质量分数和监护服务满意度分数的差异。结果:通过对比实验得出,实验组中的患者无论是生活质量分数还是监护服务满意度均超过对照组。结论:针对AIDS病人在常规监护的工作上额外加入心理方面的监护,能够有效降低AIDS病人因为畏惧该病而产生的焦虑害怕心理,有利于患者能够有更强的意志力来面对疾病,大大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具有极大的临床应用意义。
        关键词:HIV患者护理;心理干预;应用
        AIDS,全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于HIV病毒入侵人体并以大量杀害T淋巴细胞为主引起的。目前还没有能够彻底根治AIDS的治疗方法,目前被寄予厚望的乃是鸡尾酒疗法,但其也只能够在特定染病时期才能够发挥作用,且该疗法的副作用因人而异,总的来说还不能够达到根除的治疗效果。所以,AIDS是一种致死率极高的传染病,而又由于其具有高传染性的特征,社会上就存在很多歧视AIDS病人的现象,认为接近他们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从而AIDS患者承担着很大的心理和生理负担,出现社恐、自卑、抑郁等消极情绪,甚至有些患者做出用自己的血来报复社会、自杀等极端行为。如果这种消极情绪长久停留在患者心理,则难以提高治疗的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本院挑选2019年全年在我院接受AIDS治疗的30名患者进行分组实验,将普通监护和心灵监护的临床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最终得出了理想的结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挑选2019年全年在我院接受AIDS治疗的30名患者作为研究的观察对象,根据无主观意识分配原则将30名患者按入院顺序分到A组和B组,每一组各包含15名患者。A组:含有15名AIDS患者,男女比例为8:7;患者年龄跨度为25~80岁,平均值为(44.8±2.3)岁;有4个患者为小学文凭,有5个患者为中学文凭,有3个患者为高中文凭,有3个患者为大学或者更高等级的文凭。B组:含有15名AIDS患者,男女比例为2:1;患者年龄跨度为30~76岁,平均值为(41.2±5.2)岁;有5个患者为小学文凭,有5个患者为中学文凭,有2个患者为高中文凭,有3个患者为大学或者更高等级的文凭。所有观察患者均表现出了对AIDS一定的畏惧、焦虑和抑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文凭等一般情况上的差异对实验结果没有很大影响(P>0.05)。
1.2 护理方法:A组:患者接受日常基础的监护服务,每天定时提醒患者按时服药。B组:在A组接受的护理基础上,通过多种途径在患者的心理方面进行相关疏导工作,具体内容如下:第一,在患者入院前,护理人员应该及时登记患者的一般消息,例如学历、性别、年龄等,增强与患者的交流,帮助患者理清未来生活方向和关于艾滋病的“实情”;第二,及时解答患者关于疾病的疑惑,定时给患者科普艾滋病的知识,减少他们对该病的恐惧;第三,密切留意患者的生理和心理情况,通过交流来引导患者说出自己的苦衷,之后护理人员就针对这些苦衷进行心理疏导工作,让患者能够放下心来迎接之后的挑战;第四,实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若出现抑郁,急躁等负面情绪,医护人员需立刻与其进行沟通,消除负面情绪;第五,不仅要与患者本人进行疏导工作,还要与患者的家属进行疏导,排解家属的精神压力,使他们能够以平常心来面对患者;第六,布置一个安心宁静的病房环境,让患者对未来充满憧憬。
1.3 数值观察:对两组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并且针对监护方面工作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比较两组患者的监护工作满意度分数。患者通过自我感觉的方式进行生活质量的评分,评分等级分为十分满足、满足和一般。
        1.4 统计学方法:用SPSS 22.0作为数据分析软件,用平方差方法检验计数资料的合理性,并且通过P值来判断某变量是否对实验结果造成不可忽略的影响。
        2 结果
        2.1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分数比较
        通过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分数的整理和比较,发现实验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说明在日常监护工作中融入心理方面的监护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让他们能够有一个高质量的带病生活。两组的数据差异具有说服力(P<0.05)。详细数据见下表1。
       
        注:两组相对比,P<0.05
        2.2两组患者的监护满意度分值比较
        通过两组患者监护满意度分值的整理和比较,发现实验组监护满意度分值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说明在日常监护工作中融入心理方面的监护可以提高患者接受监护服务的体验感和满意度,有利于医院针对AIDS患者的护理工作正常进行。两组的数据差异具有说服力(P<0.05)。详细数据见下表2。
       
        注:两组相对比,P<0.05
        3 结论
        AIDS是一种高致死率,传染性强的一种疾病,且自从它被发现之时,每年的患病总人数都在升高,严重威胁人类的公共卫生体系。而且由于社会中存在着对艾滋病病人的偏见和歧视的现象,AIDS患者承受着巨大的社会压力和心理生理双重负担,为了能够提高相关病人的生活质量,让他们也能够像正常人一样自由自在地生活,医院中的护理人员就应该针对患者进行相关的心理疏导工作,增强患者与医生共同对抗疾病的动力和最终战胜疾病的乐观心态。本文通过对对照组和实验组所呈现的监护效果进行比较分析,发现患者在接受常规的护理服务基础上额外接受心理疏导服务,患者对于自身生活质量的主观感觉普遍都是十分满意,实验组患者的监护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的,这说明护理人员的职责不只是在生理方面解决AIDS患者的痛苦,而且还要在心理方面关注AIDS患者的健康状态,必要时候对患者进行疏导,让他们感受到社会没有抛弃他们,还有人在关心他们,有利于使患者保持持久的乐观心态来迎接未来的挑战;其次,针对患者的监护服务满意度,实验组的患者的监护服务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这说明医护人员在心理方面与患者的交流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减少不良医患事件的发生。
        综上所述,通过此次实验的结果,可以说明适当的心理工作能够疏导艾滋病患者的消极情绪,减轻患者因为该疾病而产生的急躁情绪,减少因为受到歧视和排斥而产生的自卑心理,从多方面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最终达到医患两方都满意的治疗效果。所以,在日常的基础护理工作上融入心理方面的护理工作能够获得有效的临床效果,值得在广大医院推广。
        参考文献:
        [1]李丹.心理护理干预在艾滋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结直肠肛门外科,2020,26(S2):142-143.
        [2]谢华雯.心理护理干预在艾滋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9,34(07):212-214.
        [3]吴珍珍.心理护理干预在艾滋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当代临床医刊,2018,31(03):3865+3842.
        [4]李丽梅.心理护理干预在艾滋病合并肺结核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蛇志,2017,29(01):64-6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