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再生技术在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1/7/15   来源:《建筑实践》2021年40卷第8期   作者:李妹
[导读] 随着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李妹
        身份证号:11022419851119****
摘要:
        随着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公路建设体系也愈加完善,这都为道路工程规模的扩大提供了可靠地依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市场竞争压力越来越重,对公路工程质量提出了更高地要求。冷再生技术作为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施工质量对沥青路面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至关重要。本文主要对沥青混凝土路面冷再生技术的概况、施工准备及技术应用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沥青混凝土路面;?冷再生技术;?概况;?应用;?施工准备;
引言:
        随着道路交通运输量和道路负荷的增加,沥青混凝土路面在长时间使用过程中,破坏程度持续加快,必须通过及时修复的方式恢复路面使用性能,延长公路使用寿命。相较于传统路面修复技术,冷再生技术具备一系列优势,掌握相关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要点,对促进沥青混凝土路面和基层强度水平的提升、改善公路路面整体质量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沥青混凝土路面冷再生技术的概况
        沥青混凝土路面是指路面用沥青混凝土作面层的公路。经人工选配具有一定级配组成的矿料(碎石或轧碎砾石、石屑或砂、矿粉等)与一定比例的路用沥青材料,拌制应在严格控制下进行。
        再生技术是指常温下利用冷再生机械连续完成铣刨和破碎施工,其过程为旧路面结构层、添加再生材料、拌和等多个施工环节,形成一种新的结构层,确保其具有一定承载力。随着交通量的逐渐增加,沥青路面破坏程度越来越大,为延长其使用年限,必须根据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选用与之相适应的技术,及时对沥青路面进行维修,一般选用的方式包括重新罩面或循环利用等,这样可以对路面质量进行有效提升。
        2.冷再生施工技术特点
        在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修复过程当中,应用冷再生施工技术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冷再生技术可以实现对原受损沥青混凝土路面原材料层的循环利用,大幅节约路面修复工程的材料成本,工艺操作简单,同时可很好地解决破碎路面垃圾处理问题,具备低碳环保的功效,有着良好社会效益;
        (2)冷再生技术可以大幅降低基层结构重构工作量,通过摊铺以及滚动碾压能够让新骨料与铺装材料充分结合,反复多次碾压可确保路面压实可靠,平整度符合设计要求,且对不同类型的路面损坏工程均有良好的适用性;
        (3)冷再生技术修复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可显著改善既有路面强度水平,提高使用性能,且最大限度降低了修复施工对路基基础的影响,保障了公路结构的完整性。
        3.就地冷再生技术施工优点
        (1)成本低。道路就地冷再生技术由于全部利用了旧的基层和面层材料,从而减少了道路维修或改造时中间费用,节约能源,从而降低成本。
        (2)效率高。道路就地冷再生机械施工简化了施工程序,缩短施工工期。以本工程为例,虽然受夏季高温和汛期施工影响,但是在短短的4个月仍然完成了32万m2的冷再生基层施工,确保了工程工期。
        (3)环保。采用冷再生技术避免了原路面废弃物的污染,减少了新资源的利用。
        3.沥青混凝土路面冷再生技术施工准备
        沥青路面已经成为道路工程进步发展的主题。在公路工程建设中,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及新村料、新工艺、新设备的涌现,也为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质量的提升奠定了基础。冷再生技术作为一种新技术,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沥青混凝土路面维修中得到了广泛地应用与推广。基于此,施工前施工企业必须做好准备工作,如材料准备、确定配合比及清理场地等。
        (1)材料准备
        冷再生结构内骨料与填充料主要来源为旧路面沥青混凝土面层、基层破碎后取得的混合料,骨料粒径在5毫米以上的材料应占总材料的40%到75%的范围内,如含量不足时,应进行骨料与填充料的添加。一般选用普通硅酸盐水泥作为冷再生路面施工的主要材料,其强度等级应控制在32.5级。施工用水选用饮用水即可。
        (2)配合比
        经试验检测人员对检测的混合料进行编号与筛分,在混合料具体级配确定后,进行混合料配合比设计,一般再生料含量为77%,石屑含量为18%,水泥含量为5%。
        (3)场地清理
        旧路路面清理工作应在冷再生施工前进行,主要将路面杂物进行彻底清理,并将旧路侧石拆除。遵循设计规定经测量人员进行高程测量放样作业,保证铣刨宽度与深度符合施工要求。根据施工要求含灰量对人工摊铺水泥与石屑用量进行准确计算。
        4.冷再生施工技术应用要点
        (1)施工放样
        沥青混凝土路面冷再生施工前需要安排专人进行前期放样工作,沿待施工道路两侧放置标桩作为基线,以恢复道路中心线。同时,此环节中对标桩距离有严格要求,直线距离要求控制在40.0m范围内,曲线距离应控制在20.0m范围内。
        (2)旧路面处理
        在冷再生施工前,需要对公路旧沥青混凝土路面进行处理,确保路面以及边线上无杂物,同时针对已有裂缝等病害缺陷进行可靠处理,保证路面平整度符合施工要求,为冷再生施工技术的应用奠定有利基础。
        (3)水泥洒布
        水泥洒布环节施工作业必须充分考虑沥青混凝土路面的再生厚度以及水泥使用量情况。尤其需要注意的一点是,现场作业人员需要通过布撒石灰方格的方式保障水泥使用效率,根据现场损耗情况确定水泥使用量,并以设计标准为参照适当提升用量,避免冷再生施工后期出现水泥用量不足的问题。
        (4)铣刨拌和
        沥青混凝土路面再生设备选用铣刨机进行施工。以某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冷再生施工作业为例,该项目建设完成投入使用年限已达到10年,随着行车流量以及负荷水平的增加,路面频繁出现病害缺陷,对车辆行驶安全性产生了不良影响。经现场勘查分析,选用冷再生施工技术对沥青混凝土路面进行修复,修复过程中铣刨机宽幅为2.48m,根据工程实际需求,将拌和压实厚度控制在20.0cm,运行速度为5.0m/min。同时需要注意的一点是,碾压作业必须在水泥初凝前完成,因此冷再生施工期间将单幅拌和长度严格控制在200.0m范围内。
        (5)混合料找平碾压
        沥青混合料摊铺过程中应当对摊铺机工作压力进行严格控制,确保选取压力合理,混合料不出现挤压问题。摊铺完成后借助压路机对路面进行碾压,严格按照设计要求控制平整度,第1遍碾压速度控制在1.5~1.8km/h范围内,直线阶段需要通过反复多次碾压的方式确保平整度符合要求。一般情况下,应当严格遵循先轻后重的基本原则,在振动压路机作用下首次稳压,碾压次数宜控制在2次以内,然后再进行4次带振碾压,最后选用三轮压路机进行成型碾压,碾压时间控制在3.0~4.0h范围内,以此种方式确保最终密实度达到95.0%标准以上,某工程应用冷再生施工技术的时对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的压实参数见表1所示。在此基础之上,再生层应用平地机进行整形,以根据设计需求进行调拱、调坡,进而确保纵断面、横坡高程、平整度符合设计要求。找平碾压施工期间,应当严格遵循宁刮勿补的基本原则,若现场必须进行补料,则应当先对补料区域进行5.0cm以上深度的耙松,以此种方式使路面碾压成型后达到一致性状态,不出现起皮或松散问题。
        (6)接缝处理
        在应用冷再生技术对旧沥青混凝土路面进行修复处理的过程当中,新路面两端会产生搭接接头,必须对接缝进行可靠处理。本工程施工期间对路面进行纵向分幅处理,相邻幅重叠范围达到20.0~30.0cm,并通过搭接拌和的施工方式避免重叠区域存在混合不均匀的问题。第1段摊铺作业结束后预留5.0~8.0m区域不做碾压处理,在第2段摊铺作业中一同进行整平以及碾压操作,以达到合理处理接缝的目的。
                                                沥青冷再生混合料压实参数示意表
        
        (7)后期养护
        沥青混凝土路面后期需要通过及时浇水进行养护,洒水车洒水养护期间行驶速度应当控制在20km/h以内,以确保洒水养护的覆盖范围全面有效。通过洒水养护保证路面潮湿,养护过程中应至少暂停8h通行,条件允许时需要全封闭运行养护。同时,结合现场实际需求,还可通过表面覆盖草帘的方式确保路面位于湿润状态,养护时间应当达到7d以上,且第2层摊铺作业完成后方可通行施工车辆。本工程施工期间处于雨季,降雨量大,因此材料挤压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国内交通量及车辆荷载的不断加大,公路路面已经属于超负荷工作,面对日益损害严重的路面,相关部门必须根据公路工程实际施工情况,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技术进行有效处理,才能有效提升公路工程的整体质量,才能确保行车的舒适度与安全性。冷再生技术作为公路工程沥青混凝土路面维修的重要技术,其技术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公路工程的整体质量。为此,施工单位必须重视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中冷再生技术的应用,提高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1]铁磊.水泥稳定碎石冷再生基层施工质量控制[J].价值工程,2019,38(32):128-130.
        [2]蒋应军,王瑞祥,刘鹏,等.纤维对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路用性能影响[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20,60(1):62-68.
        [3]贾敬立,张渊龙,杨玉庆,等.水泥就地冷再生基层的级配优化设计[J].人民黄河,2019,41(12):97-102.
        [4]苏举,张振武,罗泽文,等.潭邵高速乳化沥青冷再生施工与试验的匹配性[J].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2018,35(3):87-91.
        [5]王火明,李胜强,徐周聪,等.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施工和易性评价方法研究[J].公路交通技术,2015,(6):21-2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