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巍
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馆员 广西 桂林 541001
摘要:“抗战文化城”时期的桂林其相对开明的政治环境为战时国统区新闻生态的发展提供了优质的土壤,报纸作为抗战舆论阵地也为桂林“抗战文化城”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选取抗战时期桂林版《救亡日报》与《力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研究来探讨这两份优秀报纸的发展过程。
关键词:《救亡日报》 《力报》 统战 抗日战争
(一)《救亡日报》的发展过程
《救亡日报》这份革命报刊,本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的机关刊物,后逐步发展成为抗战时期由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创办的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办报方针的报纸。它于1937年8月24日在上海创刊,距今已有八十多年的历史。《救亡日报》创刊后主要分为三个时期:1937年8月至1937年11月为上海时期;1938年1月至1938年10月为广州时期;1939年1月至1941年2月为桂林时期。
《救亡日报》办报的发展过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1937年7月,根据周恩来同志提出要以文化界为基础来做好上层进步人士的统战工作这一指示精神,由潘汉年通过夏衍团结了一批进步文化人士,并且通过郭沫若和潘汉年与上海市国民党方面负责文化工作的潘公展谈判创办《救亡日报》,国民党方面表面上表示合作,但随后的配合工作并不积极。第二,1937年8月24日,报头由郭沫若执笔的《救亡日报》出现在上海,受到各方进步人士的推动,这一份报纸首先就在上海打开了局面,直到上海沦陷之后,才不得不暂停发行。第三,1938年的1月1日,在工作人员的努力下,《救亡日报》得以在广州复刊,但这一时期的《救亡日报》的版面由于工作人员还缺乏工作经验,报纸的新闻性仍然较弱。第四,广州沦陷之后,1939年的1月10日,《救亡日报》在桂林得到第二次复刊,桂林版的《救亡日报》在多方面得到改进与提升,并有不少著名政治家、学者、文化人为其撰稿,受到国内外广大读者的喜爱,影响力及于西南、华南各省与海外,为推动南方各省和海外抗日救亡运动及抗日文化运动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五,在抗日战争胜利之后,《救亡日报》再次回到上海复刊,并且改名为《建国日报》,《建国日报》在很大程度上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况,但是却被国民党反动派所不容。因此,在出版的12天之后未能逃过被强制停刊的厄运。由此可见,《救亡日报》受到政治形势发展的影响,最终也不得不止步于历史的长河之中,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救亡日报》在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力报》的发展过程
最早诞生的长沙《力报》,于 1936年9月15日正式创刊发行,雷锡龄担任社长,康德担任总编辑。长沙《力报》以抗战救国,民族复兴为办报宗旨,迅速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影响力,并受到时任湖南省政府主席张治中的关注,他向《力报》划拨专款,还派出他的秘书张稚琴担任《力报》总经理,在经济上和人事上都给予支持。1938年11月,由于蒋介石政府对长沙会战缺乏信心,提出了“焦土抗战”思想,以免长沙重要战略资源落入敌手。11月13日凌晨,历史上有名的“文夕大火”在长沙烧了五天五夜,大火前,长沙《力报》人员把报社的全部设备转移到邵阳,才使得《力报》得以延续。
1938年12月15日,长沙《力报》在邵阳正式复刊,邵阳《力报》继承了长沙《力报》精神,誓将舆论抗战进行到底。1939年春,由于政治观点和办报理念有别,邵阳《力报》人事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当时的总经理张稚琴拉走了报社主笔欧阳敏讷、刘虚、沈光曾等主力前往桂林另办《力报》,以雷锡龄为首的复兴社成员也前往衡阳另起炉灶。经历了重大人事调整后的邵阳《力报》在以严怪愚、侯佩璜、冯英子等为代表的进步作家的带领下继续开展抗战及促进社会进步的舆论事业,直至1940年5月13日,湖南省政府主席薛岳以“言论荒渗,内部复杂”的莫须有罪名,电令“宝永警备司令部”逮捕了严怪愚、康德和冯英子三人,此后邵阳《力报》停刊。桂林《力报》于1940年3月1日正式创刊发行,在当时的桂林这座“抗战文化城”中,桂林新闻业竞争十分激烈,作为初到桂林创业的《力报》而言,其中的过程更是困难重重。但是,桂林《力报》在办报过程中一直秉持着浓厚的爱国思想,坚持宣传“抗战建国”,在抗日战争中为我国的抗战事业做出了贡献,同时它的言论、文艺副刊也对当时的桂林民众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力,但最终于1944年秋桂林沦陷时停刊,历时约四年。1940年7月1日,衡阳《力报》正式创刊发行。因衡阳《力报》的负责人社长雷锡龄属黄埔系,所以报纸上也常刊登一些为国民党反动统治张目的文章,但编辑部仍为进步报人主持,大部分言论仍然积极而富有远见。对于国民党统治时期方方面面的社会弊病,衡阳《力报》也经常给予无情揭露和大胆抨击,因此也曾引起了当局的忌恨和封杀。衡阳《力报》最终于1949年10月衡阳解放后终刊。1943年6月10日,沅陵《力报》创刊发行,严怪愚是该版《力报》的真正组织与促成者,沅陵《力报》在言论上仍然以敢于登载、大胆泼辣著称。其中主要的原因是以严怪愚、冯英子为代表的报人不畏权势、敢说敢言的斗争精神。但沅陵《力报》创刊后不久,一方面由于经营不善,另一方面由于内部出现纠纷,导致经营异常困难,最终沅陵《力报》于1948年10月终刊。
(三)结论与启示
通过对比看到,《救亡日报》与《力报》的发展过程都是复杂曲折的,《救亡日报》的数次因国土沦陷而停刊与《力报》所经历的因政治主张的不同而内部分裂,颠沛流离与遭受政治打压对于这些无政府或党派财政支持的报纸来说是常态现象。但当时报人们艰苦卓绝的创业精神使他们为之努力的报刊能得以延续,并为团结抗战摇旗呐喊,创造出一片又一片舆论阵地,使舆论的力量成为“纸弹”射向敌人,极大地鼓舞和坚定了中国军民的抗日热情和抗战必胜的信念。而当今报纸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在于新媒体时代下,人们可以从电脑、手机等多种渠道获取新闻信息,使报纸的生存发展空间受到较强挤压。为了使读者提升对报纸的关注度,当今的报人们更应向前辈学习,努力提升编辑能力,坚持把创新思维,创新定位,创新特色作为提高编辑水平的有效途径,还要精心策划出亮点,要服务百姓出亮点,要旧闻翻新出亮点,要树立典型出亮点,要创办栏目出亮点,要打造精品出亮点。同时结合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媒体融合战略的快速发展,要始终坚持把多元化经营作为报纸经营不断发展的根本出路。要高度关注以数字化、网络化为基本载体的新兴文化、传媒产业的走向,研究其市场运行规律,努力拓展报纸上游和下游相关产业链,实行多种经营,多元发展。
参考文献:
[1]广西日报新闻研究室编.《救亡日报的风雨岁月》[M].桂林:新华出版社,1987.
[2]佘爱春.抗战时期桂林文化城的文学空间[D].南京:南京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2011.
[3]文丰义.《桂林抗战文化城奇闻异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4]邬迪.抗战时期桂林《力报》研究[D].昆明: 云南师范大学,2017.
作者简介:樊巍,1987,男,乐亭,本科/学士,中国共产党党史,文博系列馆员(中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