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中提高小学中低段学生估算能力的策略分析

发表时间:2021/7/14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10期   作者:王婷
[导读]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应当学会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丰富课堂
        王婷
        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朝阳小学  723200
        摘要: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应当学会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丰富课堂,在课堂中教师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基本能力。例如教师在课堂中可以让学生进行估算,从而锻炼学生的计算水平,不断利用丰富的内容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实现学生全方位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教育;中低段学生;估算能力

        在当下的小学教育中,数学教师应当重视培养中低段学生的估算能力,根据学生的特点展开课堂,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丰富课堂,让学生对算式进行初步的分析,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推理和计算,提高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从而在课堂中能够不断提升学生的估算能力,不断提升中低段学生的数学总体水平。
一、估算的定义和价值
        在数学课堂中,估算是计算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估算的数值不一定要接近准确的数值,这种理念的提出者是著名的学者“杜玉文”。估算是对运算过程和运算结果来进行近似的或者粗略估计的一种能力。估算不仅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估算教学还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强化学生的数感,锻炼学生的观察力,对学生后续的数学学习有重要作用。
二、课堂中提高小学中低段学生估算能力的策略
        (一)课堂中教师要重视估算,并把估算意识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
        估算教学不是单纯的教给学生记住一种估算的方法,应当是通过估算的学习,来培养学生这种近似的意识。这种估算的意识,不是被动地、机械地去记住一种估算方法,而是在通过我们教学,让学生逐步地去理解估算的意义,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在这个过程当中,应当多增加一些学生的体验,不断地去丰富和积累这方面的经验。
        (二)结合课堂内容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选好题目,提出好问题,让学生去体会估算的必要性。
        教师应当在课堂中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在教学中设计好的题目,提出好问题。能提出有估计价值的问题,这对我们老师是个挑战。比如,三位数除以两位数,你估一估这道题,它的商是几位数?这个问题就有价值。
        例如在进行小学数学某单元的教学时,本节课主要围绕着“1亿有多大”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在进行教学前,利用问题让学生进行估计。比如说教师可以利用假期出游人数进行提问。在五一假期中,选择出游的人数达到了全国人数的9%,从而让学生对出游的人数进行粗略的估算。还可以让学生估算全国人均可以拥有多少土地,从而在进行教学时让学生感受“亿”到底有多大[1]。教师选了好题目、提出好问题,学生能自觉体会到估算的价值,学生有了体验以后,才能体会到估算的必要性,才会愿意去用估算的方式解决一些数学问题,估算能力才会提高。
        (三)课堂中重视让学生推理,鼓励学生解释估算的思路和理由。
        教师在估算教学时应当引导学生进行符合逻辑的数学推理,鼓励每个学生尽可能地表述自己估算的思路和理由,适当地鼓励学生来总结估算的策略。
        例如,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某单元的教学时,这节课主要围绕着“测量”展开,学生可以得知“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这些关系进行推理。比如说人手的一柞长10厘米,让学生利用人手的一柞长度进行估算和推理,推理课桌的长度是多少。还可以利用这种课桌的长度让学生进行估算。比如说教师告诉学生一张桌子56厘米,需要购买28个桌子,那么这些桌子大约一共长多少厘米?学生可以根据数学运算思路进行估算,得到算式56×28≈60×30=1800厘米。教师可以利用以上的方式不断增强学生的估算能力,不断建设高效的数学课堂[2]。
        (四)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在对估算和精确计算结果的比较当中,让学生学会倾听、反思,加强体验,积累经验,不断地提高估算的能力。


        当课堂中估算环节结束后,老师可以这样提问:“在你们估算时,老师已经悄悄地把准确结果地计算出来了。看到这个准确结果,你们有什么想法?”这样的问题又会引起了同学们热烈的讨论。当学生把自己的估算的结果和精确值进行比较的时候,同时也和其他同学的估算结果进行比较的时候,就发现估算的合理范围。怎么样使它更接近准确值呢?学生开始了反思,自觉的进行二次估算方法的选择。学生这种经验的积累,对不断地提高判断能力、选择能力、估算能力会有重要的帮助。
        (五)提高小学中低段学生估算能力的具体策略。
        1.凑整估算。
        这个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是运用最广泛的,也是数学学习中最基本的估算方法,即把加数、被减数、减数、因数、被除数、除数看成比较接近的整数、整十数、整百个、整千数等再计算。“如估算897×22时”,可以把897看成900,22看成20,即897×22≈900×20=18000。
        2.根据数学规律、运算性质估算。
        除法计算时,为了计算的简便可以根据乘法口决。把413÷7看成420÷7=60,而413÷8可以看成400÷8=50。
        如计算乘法时,可根据一个因数(0除外)小于1,积小于另一个因数;一个因数大于1,积大于另一个因数进行估算;除法时除数大于1,商小于被除数;除数小子1,商大于被除数等规律进行估算。
        3.根据特殊数据估算。
        如201+232-365=67,只需先估算个位1+2=3,13-5=8,就可以知道得数67是错误的;又如59×64=3621,只需先估算9×4=36,得数个位一定是6,3621这个得数是错误的。
        如126×8,就可以想到125×8=1000,126×8的积比1000大。
        如256、249、251和246这四个数求和,这些数都很接近250,有的比250多一点,有的比250少点,可以把250作为基准数,250×4=1000,256+249+251+246≈1000。
        4.大小协调估算。
        两个数一个数往大估,一个数往小估;或一个数估,一个数不估。如在计算796+212时,可以把796看成800,212看成200,796看大,214看小,这样就准确些。又如计算202×14时,把202看成200即可。
5.根据生活实际经验,合理选择估算方法。
        如带100元钱去买3种商品,分别是28元、43元和24元,问带的钱够吗?有的分别把3种商品单价估成整十数再加起来和100元比较;有的从100元里去掉28元、43元的大约钱数,剩下的钱和24元比较;有的把3种商品的价格加起来再估算。
        如三1班有男生25人,平均身高138厘米;有女生23人,平均身高134厘米,全班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根据经验可知,全班平均身高应在134厘米至138厘米之间,如果有学生算出其他的答案,说明一定是错误的。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在课堂中教师应当学会利用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展开课堂,在课堂中对于中低段的学生应当重视培养其估算能力,不断帮助学生的数学能力得到一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韦科乐.“估计”——小学生不可低估的数学能力[J].科学咨询,2016(5):135-135.
[2]李森.如何提高小学低、中段学生口算能力的探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5):39-3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