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杏春
宾阳县职业技术学校
[摘要]教育是一个民族的基础,也是一个国家得以发展壮大的保障,学校则担当着教育的重任,在学校教育中,班级工作又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校的办学质量紧密相联,因此,加强班级工作的管理,是社会发展形势的需要,也是办学的迫切要求。
[关键词] 新班级 管理 践行 工匠精神
一个刚成立的班级,开始时事情总是千头万绪,要想在一团乱麻似的管理中理出个头绪,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班级,它是学校教育管理的最基层的单位,是学生置身其间学习和生活的主要环境,也是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摇篮。因此,尽管管理的难度很大,作为班主任的我们都应想方设法秉持“工匠精神”把班级管理好。结合十几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本人觉得在新班级管理中践行“工匠精神”非常的重要。那么,班主任应如何在新班级的管理中践行“工匠精神”呢?
一、要尽快记住每一个学生的名字
我们知道,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注,作为成年人如此,更不用说正值青春年少的中学生们了。因此,在新班级中,班主任在留意、观察自己学生的同时,他自己的学生也在打量着他们的班主任,尤其是高中阶段的学生,他们经过小学、初中的打磨,都已有了自己的一套处世哲学,新班主任刚开学时的所作所为对他们来说至关重要。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我充分利用军训一周时间,先是给每个学生拍一张单人照,并在每张照片的下面注上学生的名字,有空时反复观察每位学生的特征。通过努力,在学生军训结束回校的第一个周日晚上,在开班会之前,我当着全班人的面把他们的名字和人一个不落的都对上了号,当时全班学生都有点惊呆了。
二、深入班级、了解学生,设法解开他们的心结
有了快速记住学生名字这一基础之后,在开学初的一个月里,我经常利用空闲时间跟学生聊天,有时是在路上,有时是进到宿舍,有时是课间的一两分钟,有时是交代学生办事情时,总之,我充分利用一切机会,想方设法深入学生了解他们,也许是缘于经常性接触的缘故,学生们有些心里话也比较愿意跟我说。比如,有个男生跟我反映,说他晚上休息不好,有时经常到晚上一两点才能入睡。了解到他开学初没有这种现象之后,我也跟他承认自己的睡眠也不好,有时比他还严重,我的对策是:坦然接受,把它视为一种常态。第二天该干什么还是干什么。接下来,我时常跟该生聊天,把他的心态给慢慢平缓下来。
三、善于抓住谈心的最佳方式
教师的成就感是与其他任何职业都不同,尤其是作为班主任的我们,比起其他科任教师来说在成就感方面更有感触。在新班级管理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师生谈心的作用寻找谈心的最佳方式,是班主任的一项基本功,更是班主任应该用心去对待和研究的事业。这方面,对刚到校的新生来说,谈心更是促成其有效转变的最佳途径。笔者所在的学校是农村的一所职校,到学校就读的基本上是初中时基础薄弱、性格行为有偏差的学生,面对这类学生,要想转变他们,在谈心时机的选择上非常重要。有一名男生,从入学开始,我就观察到他很爱表现自己,很爱通过大声说话来引起同学的注意。刚开始,我对他不急于教育,因为这种性格的学生不容易听取别人的意见。平时,我只是从侧面接触他,有时也有意无意地跟他聊几句,鼓励他争取进入学生会宣传部,发挥他爱说话的特质。在在学生会成员竞选活动中,他没能入选。事后,他本人非常沮丧,主动找我。笔者抓住这一时刻,跟他慢慢聊,指出想进入学生会是好事,但竞选不成功说明在竞选演说上,他比不也其他选手。然后诚恳的说出我这段
时间对他观察的感受,对学生来说,学生时代能否进入学生会并不是唯一的出路,重要的是平时的踏实,如果他能在踏实追求中注重说话的技巧,那么比进入学生会的收益更大。在随后的日子,我也非常注意关注该生的表现,这样总能在他出现一些波动时及时开导他,引导他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恰当的规范自己。
四、细心施展班主任的管理艺术
作为班主任,我认为,班主任的语气、脸上的表情、眼神的含义等等都有助于在细节管理中加分。说到这里,我想到了班上两名非常野性的女生,她们刚到校时,无论是穿着打扮、说话的口气和做事的方式,无一不把她们的个性展露无遗。面对这样的女生,如果只是简单粗暴的批评,或者内心对她们存在看法,都会影响对她们做工作的效果。因此,在跟她们交往的过程中,我采取的方式也比较特别,有时是用眼神跟她们交流,因为这样的女生会察颜观色,她们懂得我眼神里的深意。有时是大笑,她们也知道班主任是为什么而笑。跟她们交谈的时候,我时经时重,像敲鼓一样地击打她们的心,有时甚至直接道出对她们的看法,比如说“她们身上有股野味,不过有野味的女生也是很有灵性的”,说的时候是采取半玩笑的方式,然后非常郑重的点出:一个人,如果任由野性漫无遮拦,不会用理性来约束自己,再聪明也只是一种本性的流露,想在各方面更进一步,那是难上加难。
关于班级管理,相信每一个做过班主任的人都有一肚子的话要说,都有自己的一己之见,笔者所述只是自己本人的感悟,为了学生的成长,在细节管理中本人还会继续努力去追寻与探索!
参考文献
[1]学苑教育,2011(14).
[2][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全一册[M],杜殿坤,编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9).
[3]人民教育出版社师范教材中心组编.心理学教程[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