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思践悟转理念 “心”润课堂育心灵——浅析小学高年级心育课堂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的策略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3月7期(下)   作者:罗继红
[导读] 小学高段5—6年级的学生处于儿童期向青春期过渡的关键时期,处于身心成长的高速发展期。

        罗继红
        宁夏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教学研究室 邮编753000
        摘要: 小学高段5—6年级的学生处于儿童期向青春期过渡的关键时期,处于身心成长的高速发展期。本阶段学生性格发展处于矛盾、变化又寻求独立状态中。因此,深入进行相关理论的探索,统筹心育学科教学目标总体系,在准确把握年段总目标的基础上,选择与实际生活相联系、遵循“三要义”原则、避免学科化的教学内容,开展课堂教学目标恰当合理的心育教学,成为解决小学心育课堂教学中突出问题,促进学生健康人格、阳光心态的塑造的关键。
        一、课程目标设计上的把握   
        如何依据地方和学校实际,因地制宜的设计恰当合适的目标,是目前研究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尤其是对于那些已习惯于沿着"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教学——考试"程序执行课程政策的教师们,如何结合高年级阶段的个性发展、中小衔接这一关键期的发展性主题,以确定课程各级目标。
        (一)统筹心育学科教学目标总体系
        不同年龄阶段学生有着与之相匹配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发展性主题,高段年级学生实则是升学现象,发展性主题是:一是个性发展的关键期;二是中小衔接的关键期。因此,在设计小学高年级心理健康活动课的的教学目标时,在充分把握学段发展性主题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阶段水平,根据高年级学生心理特征及发展焦点来实现本年级的教学目标。即:
    1.准确把握年段总目标
        4-6年级学生的发展焦点是思维、人际、个性与记忆,此阶段的总目标为 :
        A.抽象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并逐步培养他们能够对知识内在联系进行初步抽象概括、信息加工和归类记忆。
        B.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水平。
        C.高度关注学生个性发展趋势,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处事、发展积极地自我概念。
        2.恰当设定课堂教学活动目标
        科学合理可操作的课堂教学活动的设定是课堂教学的总方向,因此目标必须清晰明确、集中、可操作。
        二、构建科学合理的心育课程内容体系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内容具有范围广、不确定的特点,因此心育课的活动范畴、活动内容及主题等元素就需要各地执行者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而予以设计。因此,对于课程内容建构的方法、行动支持和反思的理论研究是帮助实践者有效开发课程资源的基础保障。为此,小学心育课的内容选择可参照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版)》,从中选用能调动学生的经验资源、有助于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针对学生人格健康发展的且能够理解、体验、操作和实践的内容。在借鉴落实《纲要》的同时,仍要关注以下几点:
        1.心育课堂教学内容选择应避免学科化
        《纲要》针对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设置了相应的具体教育内容。但由于受长期的学科教学固化思维影响,一线教师在开展心育课堂教学中仍以学科性教学为参照,致使心育课堂教学活动学科痕迹明显,教学内容学科化倾向严重。比如,在课堂教学中以系统地向学生讲述情绪的概念等心理学的理论体系内容为主,而对情绪体验和调节方法则较少涉及。


        2.选择心育的内容要联系实际性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要依据中小学生身心发展和生活实际的需要来确定。通俗的讲,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无需追求体系考究、概念全面、原理深刻, 而是要注重对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 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可操作性。
        3.心育教学内容选择要遵循“三要义”原则
        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应注重观察、加强调研,准确分析把握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及规律,选择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相符合的、满足学生心理成长需求的、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并能够在其学习生活中使用,进而产生积极的效果教学内容,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从而体现其适切性、科学性、实用性。
        三、协调处理好操作体系
        一节成功的心理健康活动课的完成,在基于明确活动目标、选准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重中之重的关键在于一位拥有教学智慧的老师运用合理的技术手段完成最后的教学活动,也就是完成课堂教学。那么我们要做的是:
        第一步是精心设计活动环节。纵观各地的心理健康活动课的设计模式,结合实际需求,我们可以综合成为“三段式”,即热身(导入)——工作阶段(含活动体验和交流分享)——总结提升。
        第二步是恰当运用教学手段。心理健康活动课中一般采用三种基本技术,即类如倾听、回应、重述等反应技术,发问、追问等引导技术和赞美、支持、调解等互动技术。教学手段的使用于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贯穿,而教学手段的选择利用是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服务,所以其选择不论好坏只言合适科学与否,教师只要能够在环节设置中合理使用、恰当引导,让学生们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从而达到我们的目的。
        第三、巧用技术,实现师生心灵深处的沟通。对于教师而言,有效沟通是指师生之间能够相互尊重、信任并接纳对方。那么,在心育课上教师与学生沟通时,除了把握好情感相融、平等、信任、理解这几条前提外,还要讲究方式方法,如沟通可以从微笑开始;沟通可以从口德开始;沟通可以从心开始(说真心话、真心聆听学生心声);沟通还可以从角色转换开始,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把好心育课“心理味”评价标准
        如何评价心育课,老师们总有几分疑惑在里面。因为心育课的评价既不能像类如语文、数学学科那样考查学生知识点,也不能按科标准照本宣科。那么我们该如何评价一节心理健康活动课的"心理味"?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巧妙借助心理健康教育手段方法,将自己的课堂评价用语打造成具备专业味、互动味、情感味、沉浸味、生成味的语言。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而学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火把,是具有个人意识和个体主体性的个体,是一个需要引领和需要唤醒的主体。”综上而言,想要体会到心育课堂教学独特的魅力与价值,除了转变传统的教育价值观、积极构建新型课程观外,还需在建立、完善由系列配套措施、保障机制及课程实施效果构成的公平公正的综合性课程评价制度体系,转变单一的评价制度,正真激发学生“学到了什么、提高了什么”的内在潜质。在评价内容上,关注的不单单是成果,更应关注的是学生在活动中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及掌握情况等。同时,公正的评价体系的确立也直接决定并影响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热情及态度,教师能否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课程的建设中来,并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策略进行积极的反思、调整,都与配套的实施保障机制成正比。心育课堂一路走来,由于内在、外在等多种因素的存在,导致本学科在前行的路上有阳光、有彩虹,但也有风雨、有阻碍。尤其是在当下师资结构下,在有限的课时里如何有效的糅合多方教育资源,实现课堂实效,落实教育根本任务,是我们今后需要思索、探讨、解决的问题。任重而道远,我们能做的就是且行且思且成长!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